跨学科主题学习 主题一主题二 教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主题一主题二 教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主题一 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1.能够理解共享单车的概念、运作模式和环保意义。
2.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学校周边的共享单车停放区分布情况。
3.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调查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针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培养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观看全国各地共享单车摆放的图片,杂乱无序与整齐划一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共享单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驱动性问题】
针对学校周边的共享单车停放区数量与位置,进行调研。明确驱动性问题“如何优化学校周边共享单车停放与管理”。
(一)知识与技能准备
1.观看共享单车发展历史,了解共享单车发展背景。
2.明确项目任务:通过调查分析学校周边共享单车停放问题,设计优化方案。
3.分组设计“学校周边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二)实地调研阶段
小组合作,分组实地考察学校周边停放区,记录停放区数量、违规现象(如占用盲道)。
如:访谈法:利用上、放学人流量大的时间采访家长及周边居民对共享单车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问卷,统计使用频率、满意度及问题反馈。
现场拍照或视频……
(三)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简单运用GIS软件),结合GIS分析与实地调研,设计停放优化方案(如增设电子围栏、潮汐调度)。
参考国内外案例(如荷兰智能停车系统、北京电子围栏)。
(四)方案展示与评估
成果汇报:各组通过环境地图、研究报告、演示文稿、视频等形式展示方案,阐述设计依据与创新点。
总结反思:查看本地城市管理中心有关共享单车管理的相关办法或“城市规划”知识,讨论共享单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五)宣传与推广
1.学生制作合理停放共享单车手册,向周边居民及家长宣传合理安置共享单车的相关知识。
2.组织社区志愿者活动,监督和引导居民正确停放共享单车,促进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
3.制作合理停放、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公益广告,在城市公共区域播放。
4.总结本次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市长热线或信箱,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创新”的路径,结合GIS技术与社会调查,强化地理核心素养。项目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环保与公民意识教育,确保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生真正意义的学习,符合新课标“做中学”的理念。
主题二 探究家乡老街的发展变化
1.借助本地档案馆或城市管理局等网站获取老街及相关地理事物的资料,描述老街的地理位置。
2.探究老街的发展变化。
3.归纳老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尝试撰写老街发展规划方案,辩证地看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播放全国各地有名的老街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老街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考,发掘家乡本地老街,了解家乡历史。
以家乡本地老街为例,对如何保护老街的历史风貌、促进老街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活动调研。
(一)知识与技能准备
1.确定老街的地理位置,了解到达老街的路线。
2.借助网络查找老街的历史资料,做好整理归纳。
(二)实地调研阶段
1.各小组携带地图、笔记本、照相机等工具,实地走访老街,并拍摄街景。
2.绘制老街地图,标注历史建筑、商铺、交通节点。
3.采访当地居民,了解老街历史故事、现存问题(如排水不畅)。
4.小组回校后,整理考察资料,绘制老街及其周边地区图,标注关键信息。
5.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地理环境对老街发展的影响
优势:靠近水源,促进早期贸易(如景德镇陶溪川因昌江而兴)。
限制:狭窄街巷导致停车困难,临河区域易受洪水威胁。
2.现存问题
物质层面:30%建筑存在墙体开裂,50%商铺为现代装修风格。
文化层面:传统手工艺店铺仅占15%,年轻游客占比超60%,但停留时间短。
社会层面:居民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占45%),缺乏社区参与机制。
(四)保护与发展建议
1.分类保护策略
核心保护区:原样修复历史建筑,限制商业业态(如只允许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
过渡缓冲区: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采用与老街协调的材料(如青砖灰瓦)。
2.地理环境优化
交通微循环:设置步行街,开通水上巴士(如绍兴乌篷船体验)。
生态治理:整治河道污染,恢复“小桥流水”景观。
3.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化赋能:举办民俗活动(如端午龙舟赛),开发研学路线(如建筑测绘实践)。
智慧管理:安装人流量监测系统,利用GIS平台展示老街历史变迁。
4.社区参与机制
成立居民议事会,共同制定《老街保护公约》。
提供租金补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如开设传统茶馆、手作工坊)。
老街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互动的产物,保护老街不仅是保存建筑风貌,更是守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态智慧、文化记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保护老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五)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老街可持续性发展的策划方案,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过程、成果亮点、团队协作心得;接受其他小组与教师的提问、质疑。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方案设计完整性、项目调查合理性、团队协作默契度、数据分析方法、汇报展示成果等维度打分,评选出优秀项目小组给予奖励。
本次项目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实地考察、线路设计、模拟演练中收获颇丰,地理实践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突出地理学科特性,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地关系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绘图、访谈、数据分析等提升地理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经济、社会、环境,符合新课标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