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3、激起同学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探险者们的精神和勇气,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品味文中抒彩强烈、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同步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___
缭绕___
峰巅___
摄氏度___
滞留___
崎岖___
窒息___
轮廓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
(
)___
(
)___
(
)___
济
颤
绕
散
(
)___
(
)___
(
)___
(
)___
3.成语填空
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
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
4、选词填空。
①朵多白云在山岭间 不散。(围绕 缭绕)
②寒风凄厉地 着。(呼啸 呼喊)
③……只有顶峰还露出 的轮廓。(模糊 隐约)
④……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 。(闪耀 闪光)
5、指出下面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A、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
B、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 )
★理解探究
1、在登顶过程
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寒冷、黑夜和缺氧。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2、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课文中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不时地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一张一弛中,给人美的享受。
3、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阅读精练
(一)
……
①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 进岩缝,脚尖 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 ,便扑通一下 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 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②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这时,刘连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
6、第①段首句描写了岩壁 特点,表明 。
7、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8、横线句运用 描写,刻画了主人公 “甘为人梯”的行为,体现了 精神。
9、分析粗体字语句的作用。
10、运用动词(不少与5个)生动地描写你的某一举动。(50字以内)
第二课时
★课外延伸
⑴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
)大漠、(
)戈壁、(
)高山、(
)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
⑵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⑶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了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⑷在罗布泊,我身负百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⑸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的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遇到了野狼的追踪。
⑹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⑺然而大自然也是
的。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三十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六百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⑻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⑼我走过的地方大都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⑽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⑾我的梦还在继续着。
节选自刘雨田的《长城万里行》
11、给加点字注音。
涉( ) 冰雹( ) 脉( )搏 嘱( )托
12.、将“涉、走、闯、攀”四个动词分别填到文中括号里。
13、联系上下文,在第⑺段横线上填一个形容词。并说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14、两年来,“我”经历了哪些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体现了“我”的什么精神?
15、你从“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条条留言”
里看到了什么?
16、“我”的长城万里行有何意义?
17、揣摩文中划线句的深刻内涵。
18、结合全文,理解“我”的“梦”的含义。并说说你的“梦”是什么?打算如何去实现?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9.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0.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21.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 请简要分析。
22.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 请简述理由。
★教学反思:
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