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7月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7月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2024.07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某学者指出,西周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表面上是“分”,实质上是“合”;周邦统领庶邦,构建统一国家,将点连成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性
C.文化心理凝聚的统一性 D.礼乐制度确立的等级性
2.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3.陕西西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中,镜背铸有“人民昌、中国强”等吉语铭文。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也出现“中国”一词,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到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这类铜镜的出土()
A.可以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的形成 B.印证了汉代中央集权政策有明显效果
C.表明了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 D.彰显了汉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
4.“这尊俑(见如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当时共发掘出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这可以用于说明盛唐时期()
①骑马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②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③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④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自唐末五季以来,始为印书,极(意为最)于近世,而闽、浙、蜀之锓梓(刻书板)遍天下。”北宋官府将大量书籍印板集聚于国子监等机构,印制《文苑英华》《齐民要术》等书籍,颁赐各地,仅收少量成本费。此材料反映出北宋时期
A.活字印刷术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
B.民营印刷业逐渐超过官营印刷业
C.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政府刊印的书籍主要在市场流通
6.下图反映了宋代()
宋代官吏考核机构图
A.层层考核杜绝徇私舞弊 B.分化事权导致机构臃肿
C.兼顾集权与考核的实效 D.高度专制造成政风因循
7.下表对中国古代科技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甘石星经》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 夏商时期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
B 《九章算术》论述田亩面积等的计算方法 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体系
C 《齐民要术》介绍豆、麦、谷类种植技术 总结了北方农业的生产经验
D 《本草纲目》按无机、植物、动物排序分类 全面总结19世纪中医治疗学成就
A.A
B.B
C.C
D.D
8.下图为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中书省的职权对应准确的是
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
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
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9.《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10.1709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在意大利商业城市博洛尼亚,法律日益受到重视。11世纪,以法学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大学最初的形式是由学生组成的社团,成员“交会费,违章要受罚,这与行会的情形相同”,大学仿效行会学徒制来制定称谓。彼特拉克、哥白尼都曾在此学习。由此说明()
①大学的出现适应城市需求②行会组织形式为大学建设提供了借鉴
③大学由行会行使管理之责④大学为欧洲思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表所示为1889年英国通过的《技术教育法案》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该法案()
1 各地设立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
2 郡议会有权征收特别税资助职业技术教育。
3 科学和艺术局负责批准各类机构开设的技术课程。
A.拉开了英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B.改变了英国基础教育的方向
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威 D.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
13.下图为1919年8月30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记者凯里·奥尔发表于该报的漫画《后视图》。漫画意在揭示()
A.国联难以促成世界和平 B.列强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实力强弱决定国际格局 D.美国无力担当世界领袖
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体时制作的政权结构示意图。该图能够说明
A.英国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B.美国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德国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
15.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
A.全面地论述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辩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C.否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科学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北宋理学家程颢
材料二
救助法令、机构 救助情况
贡士庄、贡士库、义田 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其后人的生活
广惠仓、常平仓 政府对“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提供救济
惠养乞巧法、安济坊 政府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居养令、居养院 政府收容城乡鳏赛孤独疾病残废人员
助葬之法、漏泽园 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同业互助 城市工商业同行业经营者之间互助
街区救助 工商富室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
-依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等编制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17.中华
材料一“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叶,地处长江、汉水和洞庭湖三大水系和九省枢纽位置的汉口镇,依靠港阔水深的优越条件迅速发展起来。嘉靖年间,汉口正式设镇,并设置汉口巡检司对市镇进行管理,至清中叶已有“四大名镇“天下四聚”的美誉。《夏口县志》载:“吾邑四周皆水,耕而得获十仅二三。”清朝汉口的商品以河南的棉花、江西的瓷器、江淮的盐、江浙的纺织品、云贵的木、四川的粮食为大宗,汉口成为著名的商品集散中心。
-摘编自陈锋《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随着汉口商业的繁荣,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除本地茶叶、土特产商品化日益加深外,专门供消费的手工制造业产品也随之增加。同时,商人组织大量涌现,商业会馆公所或标明以提倡、保护商业为宗旨,或以研究、振兴商业、谋桑梓公益自任。此外,社会上也出现了“盛服饰、侈饮食”的现象,奢靡逐利之风渐起。《竹枝词》描述道:“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
-摘编自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汉口镇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口镇商业繁荣带来的影响。
19.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工业革命
材料一无论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否被说成是“工业革命”,最终都会被拿来进行讨论。这些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突然变化。事实上,突然变化并不是经济变革过程的特点。人际关系体系有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早在1760年前就有其自身源头,在1830年后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便存在着忽视连续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危险。但“工业革命”这个词语被一个个历史学家拿来使用,它已非常牢固地嵌入到共同话语之中,另辟蹊径去找个词语来取而代之,那会是件迂腐之事。
-[英]托马斯·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1830)》
材料二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事实上,其中一些变革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前,因此,工业革命既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也是经济变革的原因。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遗产。一场人口革命伴随着技术变革而来。还有一场城镇革命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前。为养活快速发展的城市,还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因为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进口增加突显了英国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商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支撑了贸易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而商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贸易信贷的规模。这些需要都通过金融革命得到了满足。
-[英]罗伯特·艾伦:《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比较两位学者对工业革命评论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理解。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7月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C
  7.C
  8.B
  9.D
  10.C
  11.B
  12.D
  13.A
  14.C
  15.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6. 特点:有立法与专门机构;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救助形式多样;面向不同层面的救助对象。
  原因: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的发展;理学思想发展。
  17.(1)背景:东汉末以来,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灭亡西晋政权,占据中原地区;中原世家大族大量南迁后,东晋南朝与主要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北朝政权处于对立状态。
  (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迁的东晋南朝士人看来,“中华” 一词的内涵是中原地区的政治与文化同占据中原的 “胡人” 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十六国北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亦认为自身属于 “中华”,“中华” 内涵扩大。唐代实现了统一,“中华” 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内涵进一步扩大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意义:“中华” 内涵的扩大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18.(1)原因:明清国家统一,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汉口交通便利;政府对汉口发展的重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进步,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以及手工业生产区域化的发展;促进了商人群体的壮大;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提升了汉口镇的地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 辨析:(一)(二)对马戛尔尼使团觐见所行礼仪描述存在一致性,都记述了行双膝跪拜之礼。(一)属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具有一定权威性,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二)属文献史料中的文集,具有文学加工色彩,诗歌附注起到一定补充作用,作者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故史料具有一定可信度。这两则材料有助于了解中方对此次觐见的立场。(三)(四)对马戛尔尼使团觐见所行礼仪描述存在一致性,都记述了行单膝跪拜之礼。(三)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日记,为事件当事人的记载,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四)为图像史料,能直观反映觐见的场景,但因为作者并未在现场,只是事后根据在场人员的口述描绘,所以真实性也存疑。这两则材料有助于了解英方对此次觐见的态度。
  认识:18 世纪末,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宗藩外交);英国已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已经开展,坚持近代外交原则。材料体现的马戛尔尼觐见礼仪的分歧,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国家对世界的不同认识,英国想将中国强行纳入到西方主导的近代国际体系,中国则想将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向外辐射。中英礼仪之争体现了中国的保守,客观上使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同时也折射出英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打开中国大门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20. 相同观点:工业革命是一系列领域的变革。
  理解:工业革命不只是 “工业上的”,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有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人口革命、城镇革命、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
  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 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总之,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领域的全方面变革,也是社会领域的广泛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