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一阶段历史科试卷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 16 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考古发现,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等),在新街遗址中还发现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这表明( )
A. 水稻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栽培作物 B. 稻麦复种制已在中原地区普及
C. 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增强 D. 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2. 战国时期,慎到重视“势”,强调君主权势;申不害重视“术”,强调政治权术,健全法制;商鞅重视“法”,强调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结合;韩非宣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说明,四者( )
A. 代表不同政治势力 B. 希望建立有序社会 C.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 否定儒家德治思想
3. 两汉时期,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两汉政治中较有特色的现象。这表明两汉( )
A. 主流思想影响政治 B. 制度设计源于儒家经典
C. 学术论辩氛围浓厚 D. 统治集团重视文化保护
4. 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太宗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三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
(公元639年) (公元652年) (公元705年)
籍面人口/万户 300 约380 约615
实际控制人口/万户 300 约380 约430
籍面年增长率 — 1.85% 0.91%
实际年增长率 — 1.85% 0.23%
A. 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 B. 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C. 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
5. 记录唐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唐会要》中的禁令主要侧重于对各级官员服饰等级、奢俭的规定,而针对商贾、庶人的禁令比例较小;《宋会要辑稿》中则绝大多数服饰禁令都是“士”“庶”并称。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理学兴起影响社会生活 B. 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
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科举制度发展阶层流动性大
6.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设定的平湖普济堂规规定:“设养老房四十间,每间可住三四人。如有偶患小恙,延医服药。倘患疫疠疮疡,易致传染诸症,即移居养病房,延请专科医治。”据此推断,普济堂( )
A. 为宗族内救助机构 B. 尚未认识“疠气”致病说
C. 为西学东渐之产物 D. 优抚善待老人且管理规范
7. 1866年,中国首度受邀参加巴黎博览会,总理衙门置诸未理。1870年,奥地利公使一再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以“两国交谊,不可漠视”为出发点,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晚清( )
A. 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顺应西学东渐潮流 D.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缓慢
8. 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邬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 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9.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 )
A. 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 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
C. 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D. 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
10. 1955年1月,中共中央针对合作化运动中要求过急的情况下,提出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的阶段,停止发展、适当收缩。上述政策( )
A. 折射出土地改革进程的复杂性 B. 展现了中共人民至上的情怀
C.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体现出“八字方针”的实施
11. 图4为1978—2016年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单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4( )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 下图是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部分浮雕,描绘了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坐在宝座上接见来自埃及、印度等地朝臣的场景。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这体现出( )
A.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 专制统治者的权威 C. 君权神授的思想 D. 波斯帝国的辽阔
13. 中世纪时,在同一村庄存在多个庄园的情况下,各庄园领主与村民、佃农组成村民会议,共同商讨决策本村庄重要事务。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也常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等表述作为开篇,凸显其权威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庄园领主掌控全部决策权力 B. 村庄共同体权力高于庄园法庭
C. 多元主体参与庄园事务决策 D. 庄园领主与村民地位趋向平等
14. 18世纪,随着西班牙大型帆船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与此同时,欧洲的纺织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纺织工艺的启发,出现了一些新的织造方法。这说明( )
A. 商品交换促进多元文明交流 B. 技术交流推动工业革命爆发
C. 贸易活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D. 殖民扩张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15. 布哈林曾指出,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让农民破产,从海外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以弥补国内的不足,而是必须“养鸡生蛋”,农民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是以有支付能力为前提的。这一观点可用于佐证(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内外动因 B. 集体化道路符合农业发展需求
C.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内涵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16. 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能源成本上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触发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抑制了工业生产,加剧了失业和经济停滞。基于此危机,西方国家应对的策略是( )
A. 增强投资以促进内需增长 B. 保持“福利社会”的投入
C. 削减政府开支并减少税收 D. 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二、材料辨析题(共 4 题,52 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程颢《定性书》中认为人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适应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来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来而顺”。对此,朱熹进一步说:“胜私欲而复礼”“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后不可胜用矣。”“克去己欲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稍有私欲,便是不仁。”
——摘编自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1)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公私观”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话题被关注的主要原因。(8分)
(2)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得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改良也提上议事日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民间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甚至依稀可见近代市民社会的雏形。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未能得以长期维持,加之社会自身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缺陷,导致近代中国始终无法孕育出成熟的市民社会,也无从根本改变一以贯之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更难以使近代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之路。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材料二
在东西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而东方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从此一落千丈。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这三个因素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对立,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个因素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6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刘家和先生在《传承和创新与历史和史学》中指出,传承之物,经创新之否定而成新;创新之成果又成为传承之物,再经创新之否定而日新,如是新新不已。传承之物何以能先以“新”的身姿出现代替“旧”者,而随后又以“旧”的身姿出现被新的“新”者所代替?因为传承之物是有限之物。传承之流中的一切传承之物,它们既是前一阶段创新所成之物(即新物),又是后一阶段创新所要突破之物(即旧物)。
请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453年,东罗马帝国覆灭,人们要求恢复希腊文明的理性光芒,揭示客观真实的太阳系结构,消除迷信,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数个“业余”科学爱好者在文化力量的驱使下积极探索,对科学的信仰促成了机械力学的技术化。意大利城市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早于西欧其他国家。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之后成为海上霸主……统计表明,每一个国家的科学高潮出现之前都曾有过一个哲学高潮。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8世纪上半叶,法国新型高等学校——“大学校”建立,法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德国是第四个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其中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成为新型大学的范本。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超过了德国,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美国第一部宪法规定教育和科学事业不受任何干预独立发展,积极学习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再到建立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研院委员会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等,以及颁布《拜杜法案》,这些都强化了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的三方合作。
——摘编自潘教峰《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竞争、国际政治版图变迁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进入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之后,其历史始终是沿着两条主线向前发展:一是因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二是因科技革命引发主权国家权力增长和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版图发生变迁的历史。
——摘编自郑华《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加以阐述。(6分)
  2026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开学)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C
  2.B
  3.A
  4.A
  5.C
  6.D
  7.D
  8.B
  9.C
  10.B
  11.C
  12.B
  13.C
  14.A
  15.A
  16.C
  二、材料辨析题
  17.(1)共同之处:先公后私(立公灭私)。(2 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6 分)
  (2)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2 分)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利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2 分)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 分)
  18.(1)特征:民间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近代化;但封建制度仍占主导地位,未能顺利完成转型。(4 分)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引领了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化的表现。但封建制度仍未被彻底消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男尊女卑、迷信等传统落后思想仍束缚着民众,给近代化带来阻碍。(4 分)
  (2)原因:①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②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社会: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6 分)
  19.## 论题:历史在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
  论述:撰诸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各历史要素在 “通古今之变” 的实践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西汉初期,统治者沿袭 “秦制”,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统治秩序的巩固。同时,统治者在秦制的基础上又 “有所损益”,推行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察举制等,推动了制度的创新,既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局面,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近代欧洲社会的 “文艺复兴”,以学习和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不仅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使其迎来再生,还注入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成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从而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人的思想,推动近代欧洲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承与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善于继承,不断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密码。(观点 2 分,论证 8 分,结论 2 分,共 12 分,答案示例不作阅卷的唯一标准。)
  20.(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有力支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科技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与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引擎。(1 分)
  阐述: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应用,促使工厂制度建立,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蒸汽轮船和火车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促使生产力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也大幅提高,汽车和飞机的问世,使人们的出行更为便捷,跨国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时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促使主权国家国力增长并引发实力对比的深刻变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优势,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建立起 “日不落帝国”,主导着当时的国际秩序;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野心不断膨胀,试图重新瓜分世界,成为引发一战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工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上逐渐超越其他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二战后,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巩固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也曾在航天、核能等科技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借助科技发展的浪潮,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增长,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也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政治版图正经历着深刻的重塑。(4 分)
  结论:综上所述,科技革命一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上的不断革新与进步,另一方面持续改变着主权国家间的权力格局与国际政治版图,成为塑造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核心动力源泉,并且在未来仍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1 分)
  (“示例” 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阐述中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任选其中的两次回答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