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湖心亭看雪
【导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喃喃(nán
nán)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②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①余拏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
②是日更定矣(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3.自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二)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湖心亭。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教师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教师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步骤四 品析语言 领悟妙处
1.比较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说说原句的妙处。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学法指导:
【段落的表现手法分析】
①伏笔: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②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或某种启示。
③铺垫: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有助于情节开展。
⑤对比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⑥衬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⑦白描: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文字质朴,只要几笔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师小结】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愁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点拨】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