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
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满含哲理与情感的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散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在黑夜中苦熬,是奉献者的象征。文章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用清新,凝练的语言,道出了行道树的心声:奉献是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抒写了奉献者的博大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3、设计理念
1)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美”的资源,重视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作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散文的阅读而言,重在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就是读者与一颗高尚心灵的对话,在这种“美”的襟怀,“美”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2)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学生“自主、合体、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习自主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感悟。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生活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与积累匮乏,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首先我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内涵的升华。其次,我借助七年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及深刻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合作研讨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体会“行道树”的形
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目标
使用形象,直观,可感的多媒体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培养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文章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3、思维拓展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安排学生分组,做课前预习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
疏解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屏幕显示不同生存状态下树的图片。学生用心聆听,仔细欣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同学们,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你喜欢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情婉转的旋律像一缕甘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它直观歌咏的对象是什么 (大树)流淌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城市马路边奉献浓阴的行道树的风采,倾听它那博大而无私的心灵之歌。
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①
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
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听读课文,注意感情、语调
【学习活动】
画出疑难字词,结合课前预习,理解词意
(多媒体显示词语音、形、义)
堕(
)落
点
缀(
)
繁弦(
)急管
牙龈(
)
红灯绿酒
贪lán(
)
冉(
)
冉
苦熬(
)
2、学以致用,连词成篇。运用学习积累的词语写出一段美好的文字。
示例:a、这是一座到处充满繁张急管,红灯绿酒的城市。
b、贪婪的念头在他心中冉冉升起,就这样他一步步堕落在城市的红灯绿
酒之中。
(此环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适时点拨,予以肯定,鼓励)
3、
学生分工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美文美读,唯有发自内心的朗读才能领悟其中的真意,让我们用真情去感悟,读懂行道树的心声。
【学习活动一】
在教师的安排下,分工朗读。在朗读中要注意把握并提炼关键性语句。
教师作朗读指导:语速适中,语气坚定,读出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朗读结束后,教师予以肯定,点评,教师强调第五段中关键性语句在朗读中应该重读和突出)
【学习活动二】
在朗读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
主要内容。同桌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言之成理即可):行道树生活在城市的烟尘中,既忧愁
又快乐。
4、再读课文,结合关键性语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
的形象。
示例:(多媒体显示)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未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例:1、
我是一棵神圣而痛苦的树……
2、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3、我是一颗孤独寂寞的树……
4、我是一棵堕落而深沉的树……
5、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教师总结】
忧愁却快乐着,痛苦却深沉着,孤独却幸福着,堕落却神
圣着,奉献却无悔着,平凡的行道树,却带给了我们不平
凡的震撼与感动!
三、合作交流、解决探究,领悟文章主旨
【学生活动一】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2、把喜欢的语句大声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词
语运用、写作技法、启示等)
3、标注疑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4人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发奉献者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文章阐述这一哲理的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神圣”“痛苦”“深沉”是领悟文章主旨的三个关键词。
【学生活动二】
学生分4小组合作探究疑难问题,每组一题,把握课文深刻内涵。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发言最精彩。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是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怎样理解“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在小组代表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明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体验反思、升华主题
(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仅仅为写树而写树吗?这种写法叫什么?
2、仿写句子(保持句式与修辞的一致)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
参考:1、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荫。
2、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3、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3、通过本课学习,总结出与本文主旨相似的一句格言或一句名言或背诵相关古诗句。
参考: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3、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什么,而在于为他人献出了什么
——爱因斯坦
4、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列行道树,一颗奉献心。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家庭中的一员,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行道树一样奉献的人们,才有了今天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活。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活因付出而快乐,让我们的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情境交融)
【出示作业】:
你身边有哪些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的散文名篇。全文蕴含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新课标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撞击,老师的撞击、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撞击中,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直接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美、体味美。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时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活拨、主动地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另外,优化课堂流程,设计好主要问题,也至关重要。教师要能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效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合作交流的形式等。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新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