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二课时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2.运用地图,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运用实例解释火山、地震发生的原因,知道防震、减灾的常识。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一:大陆漂移说
【自主学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主要内容: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 ,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 ,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3.证据
(1) 大陆和 大陆轮廓拼合。
(2)南美洲和非洲 的相似性。
(3)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的 。
【合作探究】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多媒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图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把课前已经准备好的七大洲轮廓图拿出来,试着把几个大洲的轮廓卡片拼合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 由此,你可推测出什么结论
2.读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结论是什么
3.读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示意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结论是什么
【点拨】大陆漂移说的验证过程:
学习活动二: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学说。
(2)帝企鹅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 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正是板块的 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 ,地壳活动比较频繁,表现为相邻板块彼此分离和挤压碰撞。世界上的 、 就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4)世界著名的山系也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 地带,如 。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1)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 ,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 ,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例如, 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2)两大地震带: 地震带和 地震带。
【合作探究一】板块挤压碰撞及其影响
1.观看课件P11动画,完成下列问题:
(1)视频播放的是哪种板块运动方式
(2)这种运动方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以及形成原因。
【合作探究二】板块分离及其影响
1.观看课件P13,完成下列问题:
(1)视频播放的是哪种板块运动方式
(2)这种运动方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结合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会继续长高!
(2)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3)地中海将消失!
【合作探究三】世界火山、地震带
1.根据图指出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特征。
2.说出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并在图中指出其大致范围。
3.巴基斯坦、海地、秘鲁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建造的房屋不仅造价低,而且抗震效果好,思考这些房屋的抗震原理是什么。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1.煤的形成要有暖湿的环境、大片的森林..南极大陆寒风凉冽,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却沉睡着万顷煤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类活动
D.植被迁徙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了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术,这次地震的威力相当于130颗原子弹爆炸,造成的伤亡惨重。读“世界板块构造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判断,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会消失的是( )
A.红海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
D.地中海
3.土耳其地震的原因是基位于( )
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B.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D.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6日2时44分(美国当地时间12月5日10时44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面近海发生了里氏7.0级地度。下图示意六大板块
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本次地震的发生是因为此地位于( )
A.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C.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5.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室内,迅速躲到墙角
②在高楼,尽快乘坐电梯下楼
③在行驶的汽车上,加快速度迅速逃高
④在野外,避开山崖、陡坡,防止山石滚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一:大陆漂移说
【自主学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
泛大陆 泛大洋 漂移
3.(1)南美 非洲 (2) 古老地层 (3)相似性
【合作探究】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1.参考答案:它们大致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一些大洲的轮廓形状相吻合,如南美洲与非洲等。结论:原来陆地可能连在一起,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分裂开来,形成现在的分布。
2.参考答案:南美洲与非洲同时代的古老地层竟然恰好能连接在一起,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
3.参考答案: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大西洋沿岸生活着同种的海牛和鸵鸟,而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
学习活动二: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板块的运动
1.(1)板块构造
(2) 亚欧 印度洋 运动
(3) 稳定 交界处 带 火山 地震 交界
2.(1) 分离 挤压碰撞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
(2)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合作探究一】板块碰撞挤压及其影响
1.(1)参考答案:板块挤压碰撞。
(2)参考答案:海洋缩小或消失,陆地上形成高大的山脉。
2.参考答案:A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B 落基山脉,形成原因: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C 安第斯山脉,形成原因: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挤压碰撞。D 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原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合作探究二】板块分离及其影响
1.(1)参考答案:板块分离。
(2)参考答案:形成裂谷或海洋。
2.(1)参考答案:正确。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使得喜马拉山脉逐渐增高。
(2)参考答案:正确。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做分离运动,使得红海逐渐扩大,将来可能形成大洋。
(3)参考答案:正确。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使得地中海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合作探究三】世界火山、地震带
1.参考答案: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2.参考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指图略。
3.参考答案:轻质材料减少地震破坏,韧性材料吸收地震能量,结构加固提升整体性,减震装置分散地震能量,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
【达标训练】
1.B【解析】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这是因为南极大陆原来在中低纬度,气候温热,生长着茂盛的植被,后来经过大陆漂移到达现在的位置,B正确;与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植被迁徙无关,ACD错误;
故选B。
2.D【解析】由图可知,红海位于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地带,红海可能会逐渐扩大,而不是消失。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的,板块碰撞挤压,山脉可能会继续增高,而不是消失。阿尔卑斯山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山脉可能会继续增高,而不是消失。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板块的挤压作用可能导致地中海逐渐缩小,甚至最终消失。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3.C【解析】由图可知,土耳其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一地区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之间的挤压和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地震活动。因此,土耳其地震的原因是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点睛】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消失。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板块的挤压作用可能导致地中海逐渐缩小,甚至最终消失。
4.B【解析】读图可知,本次地震所在地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导致本次地震发生,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5.D【解析】墙角是建筑物结构相对稳定的地方,在室内来不及撤离时,躲到墙角可以利用墙体的支撑,减少被掉落物体砸伤的风险①正确。地震时电梯可能会因断电等原因停止运行,将人困在电梯内,同时地震可能导致电梯轨道变形等危险,所以在高楼时不能乘坐电梯下楼,②错误。地震涉及范围大,驾驶汽车并不能逃离,应远离高大建筑物,到空旷地带避险,③错误。山崖、陡坡在地震时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石滚落等地质灾害,在野外避开这些地方能保障自身安全,④正确。故选D。第三节第1课时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自主学习】海陆变迁原因
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 之中。
2.海陆变迁的原因: 、 、 。
【合作探究】探究海陆变迁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1.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螺、鱼类和海藻等化石,这些都是生存在海洋中的生物,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3.大约在 2.5 亿年前,云南石林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而现在是如图所示的地貌景观,这是为什么呢?
4.在落基山脉发现三叶虫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5.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鸟,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如图为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③两大洲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B.G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北冰洋
C.甲是半岛,乙是岛屿
D.②大洲东临E大西洋,西临F太平洋
2.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下列现象中,与海陆变迁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C.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等人类活动遗迹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泸湾内,这里保存着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有九千至二万五千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是我国唯-以海底古森林道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道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央有桌英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为研究古海洋、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研究台湾海峡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运动及太平洋地质板块运动,研究泉州市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下图为“海水退去后的树桩遗址”(图)。完成下面小题。
INCLUDEPICTURE \d "https://img./dksih/QBM/editorImg/2025/3/3/2c99bbb9-4a4d-4815-bfc4-ce07183b6d4e.png" \* MERGEFORMATINET
3.在海底发现古森林遗址,说明( )
A.此地曾经是一片汪洋
B.油杉、皂英、桑树等植物曾生活在海洋
C.人类活动把古树遗址放置在海洋中
D.海平面上升导致该地被淹没
4.能反映这种地理现象的词语是( )
A.愚公移山
B.水滴石穿
C.沧海桑田
D.围湖造田
5.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日照强烈
C.风力堆积
D.季节变化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自主学习】海陆变迁原因
1.运动变化
2.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合作探究】探究海陆变迁
1.参考答案: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洋隆起形成高山。
2.参考答案: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陆地。
3.参考答案:在2.5亿年前,该地区在海底沉积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岩层露出水面。在持续的抬升和侵蚀过程中,石林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众峰峥嵘、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
4.参考答案:三叶虫化石生活在距今数十亿年前的海洋中,该发现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5.参考答案:人类活动也会造成局部海陆的变化。
【达标训练】
1.D【解析】读图可知,②为北美洲,③为欧洲,两大洲隔大西洋相望,A错误;G是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B错误;甲是印度半岛,乙是澳大利亚大陆,C错误;②是北美洲,东临E大西洋,西临F太平洋,D正确。故选D。
2.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证明此处以前是陆地,说明海洋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可以变为陆地,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其上分布着许多动植物,不能说明海陆变迁,B符合题意;地中海最终将消亡变为陆地,说明海洋可以变为陆地,C不符合题意;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古河道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台湾海峡是由陆地变为了海洋,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3.D【解析】油杉、皂英、桑树等植物生长于陆地上,在海底发现古森林遗址,说明该地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该地被淹没,AB错误,
D正确;人类不可能把古树遗址放置在海洋中,C错误。故选D。
4.C【解析】“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图示材料表明该地曾经是陆地,森林资源丰富,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海平面上升,变成大海,所以“沧海桑田”能够反映这一地理现象,C正确;愚公移山、水滴石穿、围湖造田均是发生在陆地上的地理现象,并没有变成海洋,与这一地理现象无关,ABD错误.故选C。
5.A【解析】这一地理现象是陆地变成海洋,是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导致的,与日照强烈、风力堆积、季节变化无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如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也会造成局部海陆的变化,如填海造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