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气候与人类活动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气候与人类活动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
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理念。【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一:气候与生产
【自主学习一】气候与农业
1.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 的影响最为显著。
2.一个地区的 特征,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咖啡、香蕉、芒果和榴莲产自 地区,茶、柑橘主要产自 地区。
3.气候还会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例如,在降水丰沛的地区, 决定农作物一年中可以播种的次数。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合作探究一】结合气候特征分析作物生长条件
1.葡萄是喜光作物,对热量要求高,在地中海地区有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区。结合地中海气候的特点,说出葡萄为什么适合在地中海地区种植。
2.水稻主要适合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种植?
【自主学习二】气候与工业、气候资源的开发
工厂的选址、生产过程、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等均受气候的影响。 高低、
、 强弱、 大小、 以及降水天数多少等,对 露天 生产的工业部门影响尤其显著。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开发利用 、 、 和 等气候资源。
【合作探究二】结合气候特征分析资源开发条件
1.拉萨被称为“日光城”,请站在气候角度分析该城市太阳辐射强的原因。
2.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量最大的国家,风力发电量约占中国发电量的9.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发展风能的优势条件。
学习活动二:气候与生活
【自主学习】气候与人类活动
1.气候与人们的   有密切的关系。
2.气候不仅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 ,也影响各地的 和交通方式。
3.气候异常可能会造成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认识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气候密切相关,可以从气温、降水两个方面解释下面的现象,认识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针对同学对话中反映的差异,试着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2.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这是为什么呢 你知道怎样才能减少这些灾害吗
3.请你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举出气候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两个例子。
4.气候对传统民居特征的影响
(1)写出气候对传统民居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的影响。
(2)高脚屋在高、中、低纬度地区都有出现,但是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各地高脚屋与当地气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5.认识气候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1)写出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居民传统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的
(2)我国青藏高原居民的藏袍有哪些特点 是适应当地气候的什么特点
学习活动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自主学习]人类活动影响气候
1.合理的人类活动,如 、 等,可以改善气候;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 和 等,则会造成气候恶化。
2.人与自然是 的整体,人类必须 自然, 自然、 自然,积极应对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在内的各种问环境问题。
【合作探究】碳中和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积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为碳中和做怎样的努力呢?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碳中性指通过各种削减或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丹麦宣布:到2025年,首都哥本哈根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倡导“碳中性”利于( )
A.修补臭氧空洞
B.缓解“温室效应”
C.消除蠹霾现象
D.防避沙尘侵扰
要成为“碳中性”城市,哥本哈根市政府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
①倡导“绿色交通”,鼓励骑自行车出行 ②关闭所有工厂,减少碳排放 ③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④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題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完成下面小题。
《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中应对的气候变化目前主要是指( )
A.臭氧层变薄
B.全球变暖
C.酸雨扩散
D.地震频发
4.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①提倡绿色出行 ②植树造林、种草 ③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④大力开采石油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禁止发展重工业,减少能源消耗
②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
③加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将重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一:气候与生产
【自主学习一】气候与农业
1. 农业生产 
2. 气候  热带  亚热带 
3. 热量 降水
【合作探究一】结合气候特征分析作物生长条件
1.参考答案: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特点,地中海地区夏季晴朗天气多,光照充足,能满足葡萄生长对光照的需求,有利于葡萄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糖分,使果实更甜,品质更优。
2.参考答案:水稻适合高温多雨的气候中生长,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能够达到一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适合生长在高纬度的水稻,生长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但因为活动积温低,只能一年一熟。
【自主学习二】气候与工业、气候资源的开发
1.气温 太阳辐射 风力 降水量
2. 光能  热量  水分  风能 
【合作探究二】结合气候特征分析资源开发条件
1.参考答案:①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②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阳光可充分到达地面;③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降水少,光照时间长;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多。这些气候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拉萨太阳辐射强。
2.参考答案: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冬夏季风风力强劲,为风能开发提供了丰富动力。
②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势平坦,摩擦力小,多大风天气。
③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夏季风持续时间长,且海面上风速稳定,风能资源丰富。
学习活动二:气候与生活
【自主学习】气候与人类活动
1.生活 
2.服饰 房屋建筑 
3.灾害  
【合作探究】认识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参考答案:海南岛纬度低,冬季气温高,不需要供暖设施;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温低,需要供暖设施,保障舒适度。
2.参考答案:雨水充沛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高度依赖降水,长时间不下雨会导致土壤缺水,引发旱灾;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等已长期适应干旱环境,对缺水的敏感度低。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科学预警与管理等。
3.参考答案:不同气候区,人们的服饰、饮食、种植的农作物、交通、住房等都有一定的不同。台风、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但相对来说,影响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要小。水旱灾害影响时间长,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
4.(1)参考答案:一般来说,降水较多的地区房顶坡度大,降水少的地区房顶坡度一般较小;寒冷地区、昼夜温差大和风力大的地区和干热地区墙壁厚度大,湿热地区墙壁较薄;寒冷、干热地区、昼夜温差大和风力大的地区窗户较小,湿热地区窗户较大。
(2)参考答案:俄罗斯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通常将木屋建成高脚屋形式,房屋与地面不直接接触,以防止室内热量通过地面散失。东南亚高脚屋适应了当地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特点。在南极大陆建立的科考站中,有很多是使用高脚屋的形式,这些建筑主体不仅仅离开地面,一般还留有天窗,主要是为了防止被风雪掩埋。
5.(1)参考答案:阿拉伯半岛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少雨;当地居民多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身体的直接晒射,灌满空气的长袍又有良好的隔热作用。
(2)参考答案: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做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肩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达标训练】
1.B
【解析】“碳中性”指通过各种削减或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温室效应”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故“碳中性”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臭氧空洞、雾霾、沙尘侵扰与二氧化碳关系不大,排除ACD,故选B。
2.C【解析】要成为“碳中性”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哥本哈根政府应采纳的措施包括:倡导“绿色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关闭重污染的工厂,减少碳排放;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④正确,A正确;关闭所有工厂做法过于绝对,不现实,②错误;排除ABD,故选C。
【点睛】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
B【解析】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成为主要的气候问题,B正确,臭氧层变薄、酸雨扩散和地震频发不是主要的气候变化,ACD错误。故选B。
4.A【解析】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绿色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①正确;植树造林、种草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②正确;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正确;大力开采石油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④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可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5.C【解析】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禁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经济发展,做法不合理, ④错误; 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 减少碳排放,②正确;加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吸收二氧化碳,③正确;将重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去,也会导致西部地区污染,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污染更难恢复,做法不可取,④错误。故选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