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英华灼灼启新程,研路漫漫向远山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季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英华灼灼启新程,研路漫漫向远山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班会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英语教研组
工作
计划
2025年秋季学期
—— 英华灼灼启新程,研路漫漫向远山 ——
日期:2025.9
姓名:XX老师
目录
以教为本优化课堂
以学为重真实发生
以评为要驱动改进
以研为先实证教研




工作思路与总体目标


工作思路与总体目标
闭环
生态
- 构建闭环生态 -
问题
导向
结果
呈现
证据
改进
基本
路径
- 落实任务观/作业观 -
- 新课标与学校目标结合 -
目标链
实施链
证据链
总体导向

语篇理解
四个核心维度
系统谋划教学/教研
语言运用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01.
02.
04.
03.
围绕
少而精
学得出
用得上
以单元整体教学
统摄课堂结构
以任务群驱动
学习过程
以评价量规
校准学习标准
以数据看板支撑
持续诊断与精细改进
课堂高效 学习真实 改进可视化
关键能力
品格素养
推动
提升
通过
促使
4
发现目标

推动四方面
可测增长
强调结构化、活动化与可视化并举,推动单元整体教学常态化落地。
课堂层面
学业层面
实现“过程性+终结性+发展性”三元结构与“任务量规—证据样例—改进清单”的三件套常态化。确保每一次教与学都有依据、每一次复盘都有方向
评价层面
每个备课组围绕“真问题”形成“问题—策略—课例—证据—结论”完整教研链,沉淀可复用模板
教研层面
稳基础、提能力、促表达,关注“改进幅度”与“可迁移应用”,改善基础词块与基本句群使用能力,提升读写融合与口头表达力。
01
02
03
04
实施原则

坚持价值导向与
问题导向统一
以学生真实学习为中心展开,课堂内外一体化推进。
整体设计与差异实施统一
关注“当下达成”重视“持续改进”,以小步快跑、循证迭代的方式不断优化。
过程追踪与结果呈现统一
强调以“受众—目的—体裁—语域”匹配为抓手强化语言的真实使用。
技术助力与
教师主导统一
以“量规—清单—样例—反思”落点提升学习可见度与精确度,避免形式化与表面化操作。
- 四统一原则推动教学系统优化 -

以“研”为先
以问题为轴的实证化教研
2
读写融合
- 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组织学情研判与任务群设计 -
集体备课与主题教研一体化

2
主题教研路径
提出真问题
证据找答案
课例做验证
数据促改进
共识成模板
同时间完
成整体协同
学情研判 目标细化
任务群设计 支架创设
作业样式 量规选用
1
单元整体教学为纲
学段目标
主题意义
语篇功能
集体备课
通过同课异构与跨年级共研,提炼可迁移的策略要点,将“好课堂”的结构、脚手架与关键话语显性化、模板化,形成面向全组共享的策略包与样例库。
3
优先三个方向
1
聚焦阅读“深加工”
3
差异作业
课堂观察与复盘常态化

课堂
观察
复盘
常态化
建立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与备课组长组成的“三人行”同伴观察小组,统一使用结构化课堂观察量表,
“三人行”观察小组
01.
围绕“目标指向性、任务挑战度、互动有效度、反馈针对度、迁移可见度”五个维度记录课堂证据。
结构化课堂观察量表
02.
每一轮观察在24小时内完成复盘纪要,纪要以“亮点—证据—问题—改进”为框架,并对策略调整与任务重构提出具体建议。
24小时复盘机制
03.
通过连续观察与滚动复盘,推动备课—上课—评课—改课的闭环运行,使课堂改进从感性描述走向证据化表达。
滚动复盘推动闭环
04.
每套试卷均配套评分量规与错因标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个性化“再学习单”,再次提交后由教师给予针对性评价。
- 命题坚持四原则/真实情境与能力导向,提升诊断有效性 -
通过对典型错因的聚类分析与对比数据的纵向追踪,指导后续教学设计与作业优化,确保教学调整建立在清晰、同口径、可比对的数据基础之上。
命题研究与质量监测协同化

循环
再检测
实施诊断
反馈
再学习
进行
真实
情境
能力
导向
读写
并重
听说
贯通
三个
层级
单元
期中
期末

以“教”为本
重构单元、优化课堂
通过图片、短视频或校园真实任务制造认知冲突,明确可视化目标;成长。
运用问题链推进由“读懂”到“读透”的进阶;
显性化预测、寻读、做记号、结构梳理与观点摘录等方法并通过“会用的工具”落实;
面向真实受众完成口语展示、写作微任务或项目表达;
实现跨文本、跨主题的再次应用,使学生在“为做而学、在做中学、因做而会”的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同步成长。
1. 单元整体教学与任务群驱动
2.差异化教学与同题分层
分层目标与支架系统
围绕“基础—提升—拓展”三档目标,
支架系统,包括词块清单、句式模板、思维框架与表达范式,确保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课堂组织序列
“先独立—后同伴—再全班”的序列,兼顾个体与协作
同主题不同深度路径
任务设计同主题设置不同深度路径,确保共同体学习焦点,提供拓展性机会。
分层作业与二次学习包配套实施
作业从“完成任务”转向“解决问题”,从“数量堆叠”转向“质量精炼”。
以主题意义统领学习方向
以语篇群呈现语言素材
以任务群组织学习路径
形成
情境导入
语篇探究
策略内化
实践表达
迁移拓展
导入环节
探究环节
策略环节
实践环节
迁移环节
在合理区间内,呈现“基础巩固、策略应用、项目表达”的组合形态。
强调“问题源—解决径—迁移用” ,避免“答案型讲评”,引导学生在二次提交中完成“从会到好”的进阶。
在朗读跟读、口语打分、写作初评与词汇巩固等环节,确保评价标准、数据安全与反馈质量。
3.作业改革与精准讲评
4.信息技术与AI助学稳妥应用
作业总量控制
保障高频词块与功能句的熟练度,策略作业推动信息重组与观点表达。
面向真实受众形成具有传播价值的作品。
附错因标签与再学习单,教师通过面批、小组互评与微型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落实针对性反馈。
基础作业
项目作业
重点作业
讲评链式呈现
数据安全与反馈质量的把控
任何新工具均需完成试点与效果评估后再扩大应用,确保技术与教学目标同向而行、协同增效。
小范围试点再推广
技术使用以提升学习效率与反馈即时性为目的,不以“形式新颖”替代“学习有效”
技术提升效率与反馈

以“学”为重
让学习在课堂内外真实发生
2.阅读—表达三轨并进
“英语学习小账本” 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工具,也是教师差异指导与家校沟通的依据。
三条轨道相互支撑,使输入与输出形成稳定循环,阅读驱动思维,表达倒逼结构,最终落点于“可理解、可表达、可传播”。
教师以示例化的目标与可操作方法帮助学生从“知道要学”走向“会学会用”,通过“我完成了什么、我还缺什么、我下一步改什么”的自我陈述培养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学生以“周目标—方法清单—证据存档—自我回看”为基本结构,在班级层面每周一次五分钟回看仪式。
每月共读采用分层读物与主题分享结合的方式,通过海报、微演讲或读书剧场等形式促成“理解—评价—表达”的完整闭环。
晨读聚焦语音语调与语块流畅度,通过“跟读—遮挡—复述”的序列提升口语输出的稳定性。
每周微写以80—120词短文或观点卡为载体,强调内容、结构、语言与受众的匹配,配套简洁量规便于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
1.自主学习力的养成与追踪
围绕校园生活、社会议题与跨文化交流等主题任务:“英语文化月”“校园导览英文解说”“主题微辩论”“情景剧展演”等。
对潜优生提供分层阅读书单、读写融合项目与学术性表达通道,开展微研究、制作双语海报与开展主题解说,形成学段水平的高阶表达样例。
3. 真实任务驱动的情境化学习
面向真实受众的表达,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做出有质量的语言选择与结构安排,在真实沟通中体会语域与语体的差异,形成对语篇组织、语篇连贯与语用策略的敏感与自觉。
4. 两端并举的针对性支持
通过对两端群体的持续跟踪与作品归档,确保“弱处有托举、强处有挑战”,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稳步前进。
设计主题任务
任务开始前四要素
受众
目的
评价
时间
任务完成后三件套
证据
反思
改进
“3+1”方案实施
对学困生每周三次针对高频词块与基本句群短时训练加一次面批辅导,提升“看得懂—说得出—写得出”的基础能力。
开展主题解说

以“评”为要
用数据说话/用闭环驱动改进
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强调“依据何在、问题何处、如何变好”,使评价从“结果告知”转向“过程指导”。
让“决策基于证据、改进紧扣问题”,实打实的改进与提升。
多元评价的三元结构
三者相辅相成,使“学得好”与“变得好”同时被看见。评价用语坚持学生可读、可操作,避免含混与空泛,指向具体行为、具体策略与具体结果。
在单元、期中与期末三个层次实施
关注课堂参与、任务完成、策略使用与合作贡献。
重点记录学生的“改进幅度”与“努力轨迹”。
过程性评价
2. 量规/清单/样例三件套
统一《口语展示量规》《读写融合任务量规》《项目海报量规》等工具,并配套《任务完成清单》《自评互评卡》与“优秀—良好—待改进”样例作品。
任务前
先熟悉量规与样例。
实施过程中
以清单自检。
自评与互评后
根据量规调整与完善。
3. 数据看板与质量诊断
建立覆盖“单元过关、听说测评、写作素描、错因诊断、改进幅度”数据看板。
发展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按月更新
班级与个人两个层面同时呈现。期中与期末两次质量分析围绕数据展开,发布“问题清单—改进举措—责任到人—时限到周—证据形态”改进行动单,两周内落实回看。
参照纵横对比
本学期英语教研组:
将以“研”为先、以“教”为本、以“学”为重、以“评”为要,
在真实任务中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在结构化课堂中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在循证改进中稳步提升教学的确定性。
我们坚信,只要持续把每一节课教扎实、把每一次练习做有效、把每一份证据留可追,英语学习的热度、厚度与高度必将同频增长,师生的成长也将于点滴中汇成可见的远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1.期末讲评在48小时内完成,下发个人“改进幅度卡”(三条进步+一条下学期目标)。
2.年级质量分析会:五栏数据图表化呈现,凝练“我们学到的三件事”。
3.沉淀一个“越改越好”的课堂案例,完成前—中—后全链路案例包。
4.固化资源:量规、任务单、样例作品整理为“六页包”统一归档共享。
5.票选下学期“三个真问题”,明确责任人与2月准备任务甘特图。
6.教师完成一页纸成长述评(证据—变化—方法—下步计划)。
7.学生完成“我的英语这一学期”200字或1分钟音频述评。
8.组织展示周:走廊或线上展,学生担任解说与讲解。
9.开展表彰:聚焦“肯学、肯改、肯分享”的具体事迹与个人。

附:学期进度安排(2025年9月—2026年1月)
1.课堂内完成听读写三项小测(两张A4+1分钟口读),形成班级与个人能力小条。
2.Unit1试运行任务群“校园文明英文提示”,三节课走完整流程,上墙展示。
3.推行“英语学习小账本”,教会写“周目标—方法—证据”,每周五自检。
4.建立“同伴听课”机制:每周1节,聚焦目标/任务/反馈,课后当日10分钟复盘。
5.制定学困生清单(每班5–8名),落实“3+1”支持时间表(周二四五10分钟+周三面批)。
6.发《英语学习说明单》与分层读物清单,开展家校答疑。
1.开展“阅读深加工周练”:每周一篇短文,训练“找证据—划依据—一句话观点”。
2.围绕Unit2开展同课异构,两轮磨课一轮展示,统一复盘格式。
3.AI朗读试点两个班,进行停连/重音前后录音对比,教师二次点评。
4.学困生每日词块与句群微练,周五过关,未达标发“再学习单”。
5.潜优生开展微研究(如“校园垃圾分类英文倡议”),完成英文海报或2分钟短讲。
6.每班完成第1个任务群作品集(电子与实物同步)。
1启动“英语文化月”:按周推进导览解说/微辩论/情景剧,单点做精。
2.期中考试后当日发布错因榜,三天内下发再学习单,一周后抽测回升。
3.读写融合训练“三步走”:读后重组→写作框架→扩句润色,完成两篇对照练习。
4.年级命题打磨:老师先自做再给学生做,修订卷面与评分量规。
5.青年教师完成校级公开课与专题说课,团队只提“三条可复制做法”。
6.学困生家访/线上连线:约定“一条最重要做法+下次检查时间”。
7.启动任务群2“可持续生活倡议”,受众限定为校园场景。
8.清理共享资源盘,每人上传1份可直接使用的任务单/量规并规范命名。
10月:深研课堂磨课出彩
11月:项目实践阅读促学
12月:精准诊改沉淀方法
1月:成果固化推广提炼
1.“再学习周”按错因编组,三天小循环,每天10分钟“讲给同伴听”。
2.潜优生“高阶表达工作坊”:训练观点—例证—连接与语域选择,完成改写练习。
3.统一期末复习“一页纸清单”(词块/句群/语篇/任务),学生对照自检。
4.推进“二次学习包”:错→因→法→练→检的五步单,再次提交达标。
5.读写融合冲刺:每周一篇,要求出现“依据句+连接词”,教师只标三处关键点。
6.“方法分享会”:每班6名学生分享“最有效三件事”,沉淀要点卡。
7.家校个别沟通:每生只给“一条最重要建议”,约定一周反馈回看。
8.阶段归档:整理两套任务作品集、两轮数据图与两篇教学反思。
9月:统筹开局诊断定标



2019/XX/XX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