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二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弥
封
线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蒋庄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百越族与东夷族的接合部,远离良渚文化中 心区域。该遗址东北部不足500平方米的墓区,聚集着近300座墓葬。考古发现其中至少有 13座墓葬墓主骨骼有被砍伤的迹象,还有不少烧骨二次葬。由此可推知,此时
A. 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B.统治阶层压迫部众
C. 部族战争已经出现
D. 良渚文化向心发展
2.据《汉书 · 昭帝纪》记载,汉武帝一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据相关学者估算,汉 武帝前期总人口大概是3600万,在他执政的40多年后,实际人口减少了400万。汉武帝后 期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
A.透支民力的统治 B. 连年的自然灾害
C.频繁的对外战争 D. 失实的户口统计
3.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70年之后,当地汉人张议潮举义光 复沙州,并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其后,瓜、伊等十州也被收复,张议潮再向长安派出使团,献 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自此,除凉州以外的河西地区均复归唐朝。该事件揭示出唐朝后期
A. 中央政府实力增强
B.丝绸之路基本中断
C. 西北边疆得到开拓
D. 政治认同观念犹存
4.图1为两宋时期江浙地区农业发展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月份)。以下最适合作为其标题
的是
图1
A. 火耕水耨下的土地轮耕 B.农业技术推动下的稻麦轮作
C.水稻秧播下的土地连作 D. 一年多熟下的经济重心南移 5.表1所示为王阳明制定的社学教规。由此可见,当时
表 1
条例 内容 其他相关条例 所遵教规
兴举社学牌 立社学训蒙大意、教约 “批立社学师、耆老名 呈 ” 自定《训蒙大意示教读刘 伯颂等》与《教约》
颁行社学教条 训蒙、教约
“行雩都县建立社学牌” 立社学
A. 理学世俗化趋势凸显 B. 教化方式发生变革
C. 致良知思想影响深远 D. 格物理论初步发展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交往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 臣”,专门办理对外通商和交涉事务,起初由两江总督兼任,后移驻上海,由江苏巡抚兼任。这 说明晚清
A. 外交机构设置渐趋固定 B. 外交机构地位明显提升
C.地方势力主导官方外交 D. 外交体制出现转型迹象
7.1925年12月,毛泽东、林伯渠等提出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挥之下设立“短期政治讲习 班”。1926年2月,讲习班在广州正式开学,招考录用男女青年3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政治 课程和军事课程,以政治课程为主,培训期限共计4个月有余。该讲习班的开办
A.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为北伐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C. 遵循了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 D.为国民党一大召开奠定基础
8.1946年6月,国内资金开始呈现自北向南流动趋向。1948年2月,资金南流加剧;同年10 月,上海《正言报》报道:“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万)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 购黄金,或套汇来港。”这反映出当时
A. 美货倾销致使通胀恶化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国民政府金融管理失控 D. 民国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9.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采取了以国家外交为主基调的路线,主动淡化和避免革命 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素,成为新中国尝试突破两大阵营对峙的集中努力。该学者 意在说明,万隆会议
A.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B.是特殊时期中国外交的有效探索
C. 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D. 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10.图2所示为1981—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这反映出中国
(
45.4%
10536
9860
35.0%
30.0%
25.0%
20.0%
15.0%
2302
10.0%
5.0%
0
2007年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10
00
0
8
00
0
600
0
40
0
0
2000
0
6.0%
26.4
1981年
(亿美元)
12000r
50.0%
45.0%
40.0%
1990年
1995年
75.9
1985年
2
008年
2000年
47.0%
41.1%
38.3%
10.9%
48.5%
i1321
442
_
)
图 2
A. 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B. 加工贸易成为外贸主导
C.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D.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11.作为周边民族,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曾征服了埃及原来的政治军事中心,但同时又大量吸收 了古埃及文化。在此之后,法老时代埃及传统的宫廷制度从波斯人统治时期一直延续到希 腊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时期。材料可用以佐证
A.农耕文明的扩张性较强 B. 古埃及文化中心的东移
C. 古埃及文明的多元一体 D. 文明碰撞中的文化交融
12.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改革后,某领主法庭审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时, 因未出示国王签发的司法令状而被当事人上诉至王室法庭。最终,王室法庭依据令状要求 重新审理此案。据此可知,当时英格兰
A.封君封臣制度最终走向瓦解 B. 司法审判权向地方贵族转移
C. 司法过程强调程序的合法性 D. 教会法院司法管辖范围扩大
13 . 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王向热那亚银行家大量贷款,并给予他们经营部分秘鲁白银的权力, 热那亚银行家大量出售秘鲁白银,以获得额外提成10%。1568年后,热那亚银行家对给西 班牙塞维利亚和美洲之间的商业贸易提供资金失去了兴趣,转而将全部资金投入欧洲金融 行业中去,热那亚成为秘鲁白银的集散中心。这些做法
A. 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深化 B. 使 欧 洲 贸 易 中 心 转 移 到 热 那 亚
C. 迟 滞 了 西 班 牙 对 美 洲 的 殖 民 D. 使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传统商路
14.1813年,墨西哥革命领袖莫雷洛斯在《墨西哥独立宣言》中规定“废除奴隶制与种族等级”, 该条款摘编自法国1794年2月4日法令。墨西哥起义军使用的天主教《民众教理问答》手 册中,大量摘录卢梭《社会契约论》章节。这表明墨西哥独立战争
A. 受到门罗宣言的鼓舞 B.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C.得到法国的大力支持 D. 深受大革命精神的影响
15.图3所示为1918年11月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图中公鸡代表法国,黑鹰代表德
国。该漫画意在
CyV(
图3
A.揭示协约国掌握战争主动权 B. 渲染法国对德胜利的自豪感
C.谋划一战后的欧洲政治秩序 D. 表达法国参与一战的正义性
16.20世纪80年代, 一批匈牙利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经济理论模型,科尔内提出“有 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经济模式”,涅尔什提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经济模 式”,里斯卡提出“计划竞争市场经济模式”。这些理论模式的提出源于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 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C. 苏联模式下国内经济困境 D. 破解“滞胀”危机的考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中央决策程序繁复,行文处事缓慢,延宕时机,某些行政事务无专人以司其职。君 主遂在正式职官之外设使。至唐玄宗时期,几乎到了无事不设使的地步,从国家决策、财政 经济管理,及一时一事的造作,乃至瓜果蔬菜的栽种,都由专使负责。安史之乱后,财政困 窘,朝廷又增设盐铁、度支、转运等理财诸使。
——摘编自薛明扬《论唐代使职的功能与作用》
材料二
使职并非正式官职,任命程序简单,不限资品,唯才是任。使职常因事而专设,君主许以 便宜从事,处事极少掣肘。唐初的使职往往旋设旋罢,并非定制。后来,许多使职渐成固定
官职,可以设置专属机构,自辟属僚。唐后期,在地方广泛设置节度使和观察使,使其事实上 成为州县之上的新一级行政机构。
——摘编自魏丽《略论唐代使职差遣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各类使职既可以指挥协调原有职官,也可填补其缺失的职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使职 侵夺了职事官的部分职权,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然而旧官仍然不废,导致 大批闲官散官的出现。负责宣传诏令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可以与宰相共议国政,甚至参与 皇帝废立。
—摘编自马春晖《唐代官职中的使职差遣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使职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使职制度的特点。(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使职制度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推行阳历纪年,但民间仍沿用阴历,形成“历法二元社会”现象。中华民 国政府将阳历定为“民国正朔”,以彰显与文明国家同步,舆论界则区分“民国之新年”与“国 民之新年”。20世纪20年代,《申报》刊发大量文章批判传统年俗,如1922年发文抨击压岁 钱弊端。1924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旧历新年没有丝毫历史上纪念的意义,蒋梦麟指出 袁世凯保留阴历是为帝制铺路。社会教育团成员周少英公开演讲反对旧历年俗,私下却准 备传统年货,自称未能免俗。蔡元培在国民政府禁过阴历时仍“关门过年”。这些矛盾现象 反映出历法改革中官方倡导与民间习俗的深刻冲突。
——摘编自忻平等《政俗关系视野下的民国“新年”之争——以<申报>为中心》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王汶石在小说中描绘了区委书记严克勤除夕夜冒雪赶往渭河平原小 村庄的场景,“合作社的许多事情吸引着他,县委会的决议燃烧着他”。《创业史》中的梁生宝 则在除夕夜坚守饲养室,拒绝社员代劳。20世纪80年代,有作家在小说中写道:“‘腊八’已 过,家家开张营业”,有人“登高趴低地扫尘刷墙”,有人“在烟腾雾照地做豆腐、酿米酒”,更多 人“一群一伙地在逛街”。还有作家记录双水村秧歌盛况时这样描述:“全村所有闹秧歌的人 才和把式都集中在这地方”“随着锣鼓点,这些人就满院子翩翩起舞”。20世纪90年代,刘 庆邦的《神木》和王安忆的《乡关处处》将叙事焦点转向进城务工人员的春节返乡经历。
——摘编自王慧勇《乡村变革中的“节日”修辞——论当代 乡土小说中的“春节”书写及其叙事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新年”之争出现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评述新中国成立后乡土小说中“春节”书写的演变。 ( 6 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美国钢铁行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美国 粗钢年产量由1860年的1.3万吨增长至1900年的1035万吨。40年间,美国粗钢产量年 均增速高达18.2%,迅速占据了全球制高点。在此期间,美国叠加英国、法国、德国的粗钢 产量,累计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83.2%。然而,彼时的亚洲基本没有什么具有规模的钢铁 企业。美国准确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资源,发挥规模化发展的优势,才把手里的 好牌打得更精彩。
——摘编自江秀霞《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史带来的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钢铁工业代表的重工业,居然退出国内 产业主流,以讯息科技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竞争力核心。1990年, 这一全新的工业成为美国就业人口最多的领域。此外,农林产业、国防和航空、医药与生物 科技等项目,跃登产业舞台。
——摘编自许倬云《二战以后的美国工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美国钢铁业占据全球制高点的原因。 ( 6 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伏尔泰、歌德等借《赵氏孤儿》《好逑 传》之类的中国作品,特别张扬其中的道德意味,此举折射的就是在欧洲宗教神学受到批判、 资本主义发展撕毁了温情脉脉的面纱、财富积累过程中道德缺失的现实需求。每当一个时 代缺少什么的时候,总能从历史上或者异域文化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摘编自张国刚《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根据材料信息,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弥
封
线
)
参考答案
1 .C
2.A
3.D
4.B
5.A
6.D
7.B
8.C
9.B
10.A
11. D
12.C
13. A
14. D
15.B
16.C
17. (1)原因:职官制度不完善,行政效率低下;强化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唐代政治、经济形势 的变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特点:设置广泛;任用灵活;权力专一;逐渐成为定制。(每点1分,任答三点,共3分)
(3)影响: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了职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变了地 方行政层级,从二级制变为三级制;(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 冗官现象;加剧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局面。(每点2分,任答一点,共2分)
18. (1)原因:政府推行阳历以标榜现代性;新文化运动掀起激进反传统思潮;阴历根植民众生 活;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斗争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影响:加剧了社会认同分裂,传统、现代并行;使知识分子文化与民众观念持续碰撞;不利于 政府权威的树立和政令推行;不利于民俗文化发展。(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评述:
20世纪50年代:聚焦集体主义与革命热情,如王汶石笔下区委书记为合作社事务奔波、《创 业史》中梁生宝坚守岗位,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集体事业的推崇,春节场景成为展现政 治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载体。(2分)
20世纪80年代:转向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力,作者笔下的春节前忙碌景象和秧歌盛况,反映 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复苏,个体对生活的投入和乡土文化的重新活跃,主题从政治叙事 转向民生与文化活力。(2分)
20世纪90年代:关注社会流动与城乡关系,刘庆邦、王安忆书写进城务工人员返乡经历,春 节成为展现人口迁移、城乡差异的节点,凸显市场经济发展下乡土社会的裂变与个体在时代 洪流中的挣扎。(2分)(如果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 (1)内部原因:注重技术创新;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挥规模化的垄断 企业优势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外部原因: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态度和做法相对保守;亚洲等地钢铁工业还没有形成 规模等。(每点2分,任答一点,共2分)
(2)表现:传统重工业(如钢铁工业)衰落;信息科技产业崛起;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每点2 分,任答两点,共4分)
影响: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推动了就业结构优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示 例
论题:文化互鉴——填补时代精神空缺的路径。(2分)
论述:古代印度佛教东传,为汉末魏晋动荡社会中的人们带来新的精神寄托,此后佛教与本 土文化融合,滋养出禅宗等流派,为宋儒完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启发,弥补了主流思 想的不足;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亡与文化困境,仁人志士引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借异域文 化之“火”,试图点亮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之路,推翻封建礼教,重塑社会精神内核。18—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伴生道德缺失,伏尔泰等借中国作品张扬道德,以异域文化补本土 精神空缺,印证文化互鉴可填时代精神之缺。(8分)
由此可见,当时代精神遭遇困境,通过交流、吸纳与融合,从异域文化中汲取养分,能为 解决本土精神难题提供思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