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4:40:5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系列精品专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梳理与探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唯物史观 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黑吉辽蒙·武则天称帝 浙江·隋炀帝
湖南·唐代民众重视现世生活 北京·敕旨文书
四川·唐朝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广东·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端
陕晋宁青·唐代中枢机构一体化趋势
2024 湖南·唐中叶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广东·两税法的制度缺陷 湖北、湖南·唐朝后期藩镇
山东·汉唐时期江南经济 浙江·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安徽、甘肃·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2023 【乙】唐后期稳定政治、唐诗 浙江·唐朝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广东·唐地方政治
湖南·民族融合、文化认同 北京·唐政治清明
2022 辽宁·唐代瓷窑遗址 湖南·隋唐世家大族没落
北京·唐朝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浙江·唐代商业发展 海南·长安城
2021 【甲】孝文帝改革 广东·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河北·唐世家大族
山东·经济重心南移 北京·唐商业 湖南·安史之乱
【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总体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思想 文化 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
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民族对外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贡固和发展;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阶段特征】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导入新课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的传奇成为世间佳话,可很少有人知道北周隋唐时期,还有三个姐妹,分别嫁给了三个皇帝,开创了三个王朝,创造了历史传奇。
这三姐妹便是老大独孤般若,嫁给宇文毓,建立北周;老四独孤曼陀,嫁给李渊建立唐朝;老七独孤伽罗,嫁给杨坚,建立隋朝。而隋唐正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繁荣的黄金朝代。独孤三姐妹的父亲独孤信真是历史上最有眼光的老丈人。这就是:一门三皇后,三婿书传奇。
隋唐强大的原因很多,但应明确一点: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使中华文明唤发新的活力。
宇文毓
杨坚
李渊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
576年周灭齐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统一全国。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对峙,北方占据优势,逐渐为隋唐的统一和鼎盛打下基础。
589年隋灭陈
一、隋朝兴亡
含嘉仓是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总面积有35万平方米左右,相当于3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①建粮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②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③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
统一、促进南北经
济交流以及运河沿
岸城市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洛阳复原图
2.工程建设
一、隋朝兴亡
1.“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C.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2.据推算,自公元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不下10万;公元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超过百万。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
C.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 D.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D
C
对点训练
材料1 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书》
材料2 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材料3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4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
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
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
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
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国富
民穷
一、隋朝兴亡
思考1:依据材料和教材,结合学思之窗(32页),
如何评价隋炀帝?
3.隋炀帝的大业兴亡
无德而有政
有绩
功:隋炀帝的功绩,包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制度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贡献,营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显示了隋朝的兴盛局面。
过: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超过社会承受极限,激化社会矛盾,暴君。
1.唐朝的建立及统一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唐玄宗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君主专权 B.牵制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C.精简中枢机构提高决策效率 D.防止重大行政决策失误
2.《太平广记》记载,(唐)裴玄静“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旧唐书》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同时,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如“洛阳郭大娘者,居毓财里,以当垆为业”。这些可用于说明唐朝时期
A.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平民妇女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增加
C.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D.科举制的普及提高了庶族阶层的素质
B
C
对点训练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思考2:据图找出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
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
与吐蕃和亲(7世纪)、会盟(9世纪)
灭东突厥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华夷一体
民族平等
思考4:唐朝民族政策有何影响?
影响:
唐朝前期,疆域辽阔。
推动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思考3: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
主要方式、特点?
方式:设立机构;册封首领;
武力征服;和亲;会盟通好
特点:恩威并施,手段多样,具有灵活性。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关系
1. 下图为晚唐大将、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永陵地宫“二十四伎乐”浮雕(局部)。该浮雕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藩镇的分裂割据 B.社会的奢靡腐化
C.经济的繁华富庶 D.文化的多元包容
D
对点训练
【总结】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1.前提条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2.经济繁荣:隋唐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政治清明: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实行三省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
4.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
文化繁荣
5.民族交融: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6.文化多彩:兴学重教;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
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开放包容。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源于中华文化能不断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决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思考5:据材料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由盛转衰的原因?
政治腐败、节度使权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杨国忠、李林甫、卢杞之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
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
——《资治通鉴》
1.安史之乱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代演变为“道-州-县”
三级制度。
唐后期,地方设节度使,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藩 镇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设置军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往往发展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
思考6: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要设立藩镇?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对点训练: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材料5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1.安史之乱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保住了江南财政重地,为唐后期立国根本。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D
材料6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爆发: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被灭: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黄巢起义
概念解释:朋党之争
牛李党争: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概念解释:宦官专权
材料7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黄巢起义
五代: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十国:南方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周世宗改革: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推行改革,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材料8 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
“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五代十国
课堂总结
五、本节精练
1.(2025黑吉辽蒙)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2.(2025湖南)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 。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D
A
3. B
4. A
5.关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太宗率长孙无忌……等将领于玄武门诛之。《新唐书》载: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资治通鉴》载:世民帅(率)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世民射建成杀之。仅从上述史料综合分析,下列史论最合理的是
A.历史事件出于作者立场不同记载或有不同
B.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得力助手
C.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唐太宗亲手诛杀
D.通过三部史书记载便可知玄武门之变全貌
6.隋文帝在位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新规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使用外地人。隋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A.抑制地方官员贪腐行为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革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D.防止豪强干预地方政事
5. A
6. D
7.《贞观政要》对隋朝历史评述道:“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这一评述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不重视民生导致隋朝的灭亡
B.经济富庶成为隋朝灭亡的助推器
C.隋朝统治者虚构了社会经济的富庶
D.暴政是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8.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这一认识,有助于
A.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B.北方统一局面的实现
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7.A 8.A
9.唐玄宗认为马球为用兵之技,诏令全国军队开展马球活动,马球运动由此推广普及到唐代军队之中。韩愈在观看了文官出身的节度使张建封参加的马球赛后,也“深感习战非为戏”。据此可知唐代
A.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B.统治者纵情享乐不理国政
C.马球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素养 D.重文轻武已成为普遍风气
10.632年,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编纂《贞观氏族志》。高士廉将山东士族崔民幹定为第一等,太宗对此不满,“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并将崔民幹降为第三等。据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②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
③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士族已完全没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C
10.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