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4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园(【皂罗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游园(【皂罗袍】)》,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体会其音韵美和抒情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品味戏曲语言,分析曲词中的对比、用典等手法,体会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提升逻辑思维和情感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感受曲词中描绘的春景美与情感美,培养对戏曲意境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青春觉醒,激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析《游园(【皂罗袍】)》的戏曲语言,培养学生对古代戏曲的鉴赏能力,感受其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体会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心理变化,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游园(【皂罗袍】)》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并能够分析其在戏剧中的作用。
(2)从文本细节中提炼出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关联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并简要介绍这段选段的内容和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唱词出自哪部戏曲吗?(生:《牡丹亭》)
效果预测:学生在观看昆曲视频后,能够对《牡丹亭》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唱词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次数以及对林黛玉的影响。(生:两次;林黛玉听了后感到心动神摇,非常感慨缠绵)
教师总结:这段唱词正是《牡丹亭》中的《游园 皂罗袍》,它不仅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而且对林黛玉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著名的《皂罗袍》。
二、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
作者介绍
教师展示汤显祖的生平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 “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教师提问:汤显祖的代表作有哪些?(生:《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作品介绍
教师讲解《牡丹亭》的概要。(《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被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教师提问:《牡丹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教师解释《游园》在《牡丹亭》中的位置。(《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 “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 “姹紫嫣红” 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教师提问:《游园》在《牡丹亭》中的地位是什么?(生:描写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
三、整体感知文本
简介常识
教师介绍剧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教师提问:剧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生:曲词、宾白、科介)
自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正音,有疑难处提出,先由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巡视,并主持质疑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皂罗袍》的曲词特点。(生: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四、赏读曲词
音韵美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曲词,注意音韵。(教师提问:这段文字压什么韵?(生:ian/uan)句子结构有什么特点?(生:对比、整齐、用典))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韵美的特点。(句式特点如 “姹紫嫣红” 对 “断井颓垣”;“良辰美景” 对 “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教师举例说明具体的音韵效果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词的音韵美。
景美
教师提问:曲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生: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情美
教师提问: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生: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反映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人物心理分析及写作手法总结
人物心理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丽娘的心理变化。(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她受到《诗经 关雎》的触动,青春意识开始觉醒,于是违背父母、塾师训诚,走出深闺,偷偷前往后花园游赏。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她的心扉。)
教师提问:杜丽娘的愁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时代和社会的压抑,封建礼教的束缚。)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杜丽娘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
写作手法总结
教师总结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这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六、欣赏昆曲视频
播放《皂罗袍》的昆曲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观看结束后,教师提问:大家对这段戏曲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表演、唱腔、舞美等方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游园 皂罗袍》,了解了汤显祖及其代表作《牡丹亭》,重点品味了《皂罗袍》的音韵美、景美和情美,分析了杜丽娘的心理变化,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深入体会古典戏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