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开幕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学习文中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历史思维,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中富有气势的排比句式和精当的词语运用
体会革命文学特有的豪迈风格和崇高美感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历史内涵
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安排
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难点
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认识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把握开幕词的文体特点并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历史回眸·文本初探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开国大典历史影像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同学们,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珍贵画面。而在9月21日,毛主席已经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开幕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历史性的文本,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学生活动】观看影像,交流观后感。谈谈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影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文本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背景深解,知人论世
【教师讲解】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献,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9月21日,662名代表齐聚北平,这些代表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他们肩负着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作为这篇开幕词的作者,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语言既具有政治家的严谨,又富有文学家的激情。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时间点来了解这段历史:
展示时间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南昌起义→1934-1936年长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为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三)文本初读,理清脉络
【教师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全文:
1.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进行段落划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师生互动】交流阅读成果,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段):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7-12段):立足当下,指明任务和策略
第三部分(13-16段):展望未来,描绘发展蓝图
【教师点拨】这种过去-现在-未来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它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针对性,还有未来前瞻性。特别是在第6段,毛主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成为全文的情感高潮。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第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结构,训练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语言品析·深度解读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内容:文章的三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回顾文章结构,分享理解。
【设计意图】巩固已有知识,为新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品析,感受语言魅力
【教师指导】让我们聚焦文本的语言特色。开幕词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既要庄重严肃,又要富有感染力,毛主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开篇艺术赏析(第1-2段)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开篇直接有力,营造庄重氛围。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所有""全面"等词语,强调会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对比论证分析(第4段)
通过对比三年前与国民党召开的政协会和这次会议,运用"那次会议……但是……""或者是……或者是……"等句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高潮段落品读(第6段)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重点解析"四分之一"的深层含义:不仅是事实陈述,更是强调中国站起来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
警示与展望(第7-11段)
在胜利的时刻保持清醒: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体现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重点段落,品味语言特点,交流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
(三)语言特色归纳
【教师引导】根据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总结出本文哪些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归纳:
大量使用判断句:"我们的会议是……""这就是……"等,语气肯定
强调性词语的运用:"决无""必然""从来"等,增强说服力
口语化表达: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群众
富有鼓动性:通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掌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四)现实意义探讨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虽然写于70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毛主席在文中强调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时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探讨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毛主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在新时代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坐标。它启示我们,“站起来”的独立自主弥足珍贵,“富起来”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复兴更非一帆风顺。新征程上,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这要求我们必须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戒骄戒躁、埋头苦干。这不是要重归艰苦岁月,而是强调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行动自觉,一种勤俭节约、反对奢靡的生活态度,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实现价值引领。
第三课时:写作迁移·拓展提升
(一)开幕词写作指导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尝试学习开幕词的写作。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篇好的开幕词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宣告性:明确宣告会议或活动的开始
引导性:阐明活动的宗旨、目的和意义
鼓动性: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简洁性: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口语化:适合口头表达,朗朗上口
【示例分析】以"高三誓师大会"为例:
开篇宣告:"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隆重举行高三誓师大会!"
阐明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高考冲刺阶段"
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努力迎接挑战"
鼓舞士气:"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奋斗一百天,让梦想飞翔!"
【写作示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吹响向高考冲刺的号角。这一刻,我们心潮澎湃;这一刻,我们斗志昂扬!
回首一千多个日夜,我们披星戴月,寒窗苦读;我们风雨无阻,笔耕不辍。书山题海,记录着我们的汗水与坚韧;师长教诲,充盈着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将在最后的冲刺中绽放光芒。
高考,是一场青春的洗礼,更是一场梦想的远征。它考验我们的意志,更检验我们十年磨一剑的成果。此刻,站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我们深知,拼搏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是通往梦想唯一的阶梯。
同学们,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坚韧的毅力,投入到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让我们齐心协力,互相鼓励,共同跨越这最后的征程。
请相信,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一次努力都必有回响。让我们以笔为剑,锋芒毕露;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最后,预祝我们全体同学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梦想成真!让我们携手,共创辉煌!
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提供写作支架,降低写作难度。
(二)写作实践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高三誓师大会”撰写开幕词。要求:300字左右,包含宣告、意义阐述、希望表达和鼓舞士气四个部分。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重点关注:文体特征的把握、语言表达的适切性、情感传递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运用,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三)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其他小组从内容、语言、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改进方向:开幕词的文体特点把握情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情感传递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通过三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还掌握了开幕词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力量和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作业布置】
1.完善课堂创作的开幕词,形成正式文稿
2.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理解“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示例:“站起来”是中华民族结束屈辱、获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根本性转折,标志着国家命运掌握在了人民自己手中。而“强起来”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和持续奋斗,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步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这一伟大飞跃,是一代代中国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成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不仅是这一飞跃的见证者,更是其未来的推动者。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扎实学识与创新精神筑牢强国之基,方能真正继承并光大这份事业,谱写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习空间。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力图实现以下教学效果:
首先,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历史背景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补充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认知框架,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特别是在背景介绍环节,采用时间轴、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使历史背景更加直观生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通过设问引导、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讲解和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在能力培养上,注重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的融合。不仅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写作实践环节既是对文本学习的应用,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后,在价值引导上,强调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的结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入脑入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历史教育的适切性,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又要避免过度延伸。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