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窦娥冤》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元杂剧《窦娥冤》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代社会背景及戏剧特色。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窦娥冤》的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知识点。通过对窦娥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悲剧,及其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揭示和反抗。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与坚韧,培养自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坚持,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读《窦娥冤》的戏剧语言,理解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掌握 “本色化” 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提升学生对复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悲剧美的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窦娥冤》的学习,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从学生角度:理解窦娥形象的多重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分析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心理,体会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复杂性。
(2)从知识本身角度: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与结构,鉴赏《窦娥冤》中 “本色化” 戏剧语言的运用,理解窦娥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重点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通过这段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窦娥冤》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历史背景的知识框架,便于后续学习。)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对于悲剧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齐答: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在 《窦娥冤》中被毁灭的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引用原文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当时的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还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这种社会环境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极为艰难。
窦娥是一个善良而高尚的女性,但最终遭到不公正的命运。那么,窦娥究竟犯了什么 “王法”,导致她的毁灭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文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诵读感知,理清内容
教师简要概述《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和主要情节: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因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取功名而无钱还债,被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为窦娥。(设计情境:教师可以通过 PPT 展示这一情节的具体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和理解。)
第一折:婚后不久,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婆婆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失败,反而差点被勒死,幸得张驴儿父子所救。然而,张驴儿趁机搬进蔡家,并威逼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设计互动: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窦娥、蔡婆和张驴儿,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第二折: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企图毒死她霸占窦娥,不料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连累婆婆,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设计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窦娥为何屈招,并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她发下三大誓愿:血溅白练而不沾地、六月飞雪掩其尸、楚州亢旱三年。这些誓愿全部应验。(设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三大誓愿的象征意义及现实意义。)
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父亲控诉,案件重审,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希望父亲照顾蔡婆,窦父同意。
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渲染。(设计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段经典的朗诵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教师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释重点词汇:
字音: 鼓三通(tòng)、苌弘(cháng)、孛老(bó) 等。
积累词语:鳏寡孤独、负屈衔冤、杳无音信等。(设计互动: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检验他们的预习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三折的内容,明确共出现 10 个曲牌,属于正宫宫调,并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设计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曲牌的内容解读,并请各组汇报。)
三、分析研讨,重点突破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窦娥是冤枉的,因为她并没有杀人,却被诬陷并判处死刑。(板书:冤)
女生齐读 [端正好]。思考问题: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学生找出关键句:“没来由”、“不提防” 表明窦娥是无辜的,却蒙冤。“动地惊天” 表明她冤屈之深,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设计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这些关键句,增强记忆效果。)
揣摩试读 [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男生读,女生点评。女生读,教师点评。
感情变化:信赖(天地)—— 怀疑(天地)—— 控诉(天地)—— 悲愤。(设计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调和表情的变化,感受窦娥内心的情感变化。)
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学生讨论后回答: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和牺牲精神。(板书:怨、悲)
(设计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窦娥,会如何选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窦娥的品格。)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窦娥的三大誓愿:
分角色朗读:监斩官、窦娥对白、窦娥的三桩誓愿。
填表一: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填表二:内容、时间、地点、监斩官态度。(设计情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境。)
播放三大誓愿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窦娥形象的理解。(设计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窦娥的坚定和勇敢。)
四、总结概括,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戏剧冲突:
社会冲突: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官吏贪赃枉法。
道德冲突:守贞守节的传统道德和蹂躏贞洁的不道德冲突。
意志冲突:窦娥的坚强抗争与黑暗社会的压迫。(设计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冲突点,并请各组代表发言。)
提问: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回答:“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板书:愤)(设计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存在,并讨论其解决方案。)
教师总结。通过对窦娥形象的分析和情节的探讨,我们深刻理解了窦娥的悲剧命运,感受到了元杂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设计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窦娥生活在现代社会,她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作业:
(1)结合第三折中的场景,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并撰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2)从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三个层面,谈谈你对《窦娥冤》主题的理解,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