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宿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56:54

文档简介

宿城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由此构成了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范本,“帮助我们懂得,地区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金介甫语)。当20世纪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文学一体化的进程中,正是沈从文为我们保留了本土文化最后的背影。
“边城”作为现代文学中的“最美乡村”,是陶渊明的桃花源的一个现代版,是一曲凄婉的“牧歌”,是一首乡土田园诗。而谱写一曲中国式的“田园诗”,也构成了沈从文《边城》写作的主导动机。
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说:“田园诗里时间同空间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生活及事件对地点的一种固有的附着性、粘合性。”这种对“地点”的附着性和粘合性,使得沈从文笔下的这座小城,形塑了一个文学空间。小说之所以叫“边城”,而不叫“翠翠和二老”;正是因为“边城”这个命名更具有地域的原型性。按照巴赫金的说法,“边城”作为“地点的统一”,“导致了一切时间界限的淡化,这又大大有助于形成田园诗所特有的时间的回环节奏”。
这种田园诗所特有的“回环往复”的节奏,在《边城》中集中表现为四季的轮回以及沈从文精心营造的节日场景。《边城》中的情节主要围绕两个节日展开,一是端午,一是中秋。而正是季节的转换与节日的轮回构成了乡民在时间体验维度上的循环感。
但是到了《边城》的结尾,小说就具有了历史时间的具体性,因此也就有了现代小说常见的开放性和所谓的“无结尾性”。这就是同样著名的《边城》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由两个“也许”构成的结尾预示着翠翠对她自己以及她心仪的傩送的命运有一种不确定感,而故事中的时间也从小说开头的循环性变成了一种现代的、指向未来的线性时间。当沈从文把“现代”的时间维度引入到小说之中,故事的结尾也就必然是指向未来的,是开放的,是无法在现世兑现的,从而也使沈从文的田园牧歌演变为一曲现代的“挽歌”,预示着湘西的世外桃源必然破灭的历史命运。这种必然性的命运就源自于具体历史时间的介入,也使《边城》有了现实感。
时间性因素在现代小说中往往带来的是不安定的因素,而《边城》的叙事也是一个时间性和历史性逐渐凸现的过程,到了《边城》的结尾,小说已经露出变徵之声。时间的客观性以及历史的具体性,就双双登场,从而也使得小说的乌托邦图景开始令人生疑。《边城》主体意蕴的复杂性也正体现在读者开始质疑田园牧歌图景的真实性。由此在《边城》中,小说的意义既生成于牧歌的秩序本身,也生成于这种秩序的被质疑。恰如一位旅美华人学者郑树森所说:“沈从文的田园模式,其实暗示强力,城乡之间,文明和原始之间,对比对立,而其笔调既有反讽,又有哀伤。”
《边城》也逐渐生成了一种挽歌的意绪。而纵观20世纪的中国历史,堪称最有悲剧性的一页的,正是乡土田园牧歌世界的日渐流失。对于温馨宁静的田园世界的损毁,沈从文在1930年代创作《边城》的同时期就有过一种无奈的惋惜之情:“时代的演变,国内混战的继续,维持在旧有生产关系下而存在的使人憧憬的世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消灭。农村所保持的和平静默,在天灾人祸贫穷变乱中,慢慢的也全毁去了。”
(摘编自吴晓东《最后一个乡土乌托邦》)
材料二:
然而,这种乌托邦式的田园风光注定经受不起战争与现代文明的熏染,当湘西场景蒙太奇般的转向《长河》时,构筑希腊小庙的曾经的净土被现实所玷污了。如果说作者饱含深情地在“边城”中充分渲染湘西的纯洁世界的话,那么现实的压力迫使他在展示“长河”时已经谨慎而客观真实地去还原湘西一个本来的面目。因为沈从文的这种对湘西风土人情的展示要配合他写作的主旨:“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此时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构筑填充了很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使我们透过原先笼罩在“边城”上空的温情面纱寒风处去,看到现实在湘西打上的烙印。在《长河》第一卷里,湘西的古朴的生活场景被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奢侈品”替代,“‘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烟纸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作广泛的消费”。
另外,湘西世界也被笼罩的政治氛围所惊扰。沈从文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湘西抗战前夕的时代气氛。这就给他所构筑的湘西主体世界定下了一种基调,原先那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纤尘不染的湘西世界因为战争的到来早已不复存在,桃花源式的牧歌图景已被现实所拆解。湘西在动荡,湘西人民又人心惶惶,此时的湘西是一幅衰落而不安的世界。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湘西世界被战争、“现代”残酷的入侵而失去了宁静悠远的田园景象;古朴醇厚的民风日渐凋敝,使得“人事”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变”以一种无奈宣告着湘西曾经田园牧歌般诗情画意的世界逐渐消解了。
(摘编自费涵琪《乡土乌托邦的渐隐——论沈从文三十年代末创作的现实倾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湘西书写揭示了地域特征在中国历史中的社会力量,《边城》在世界文学一体化浪潮中保存了本土的乡土文化。
B.《边城》以地域命名而非人物命名是因为“边城”这一名称更具有地域的原型性,有利于形成乡土田园叙事的独特节奏。
C.《边城》结尾“两个‘也许’”的开放性设计,已经透露出作者的隐忧,乌托邦图景开始逐渐被客观历史现实因素打破。
D.沈从文在《长河》中构筑“希腊小庙”的意图,是为了更加彻底地展现湘西作为世外桃源的美好,对抗现实环境的玷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现代小说中的不稳定因素,而《边城》当中的历史时间,使得田园牧歌成为挽歌。
B.湘西世界的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入侵”、政治紧张与战争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长河》聚焦于湘西生活当中的“常”与“变”,这与《边城》专注的牧歌营造有所不同。
D.两则材料分别以《边城》和《长河》为核心分析沈从文创作风格的转变,有侧重也有交叉。
3.下列沈从文的言论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透作者人格和情感,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
B.“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C.“时代的演变,国内混战的继续,维持在旧有生产关系下而存在的使人憧憬的世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消灭。”
D.“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4.巴赫金的小说理论指出了田园诗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黏着关系,请你用这一理论分析下面的课文选段。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5.郑树森说沈从文田园模式“其笔调既有反讽,又有哀伤”。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沈从文“田园模式”中“反讽”与“哀伤”并存这一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四,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棵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了。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不光是蛤蟆滩的庄稼人,也有河北岸下堡村来的。有些庄稼人想分稻种,有些庄稼人光为满足好奇心。庄稼人为了一点好奇心,有时候可以跑几十里路哩!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他们用大拇指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他们把大米粒投进已经留下胡子的、或者还没留下胡子的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人群中的任老四,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大声嚷着。
“啥不算个事?”留分头的小学毕业生欢喜在旁边问。
“我说,生宝,”任老四不理他侄子,只对组长说话,“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称着任老四的竹皮罐的分量,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任老四坚持着他的观点。
他这泥捏馍的话,惹得许多庄稼人大笑,他自己却一本正经。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在生宝到郭县去了的这几天里,任老四在郭家河打了一千块土坯,挣得十元。生宝,一个大小伙子,在这个期间一个小钱不挣,还要贴赔盘费吗?即使生宝坚决要给大伙服务,他头上还有老人嘛!任老四看见为这件事,梁三老汉和生宝妈闹得凶,他心里难受。他觉得为了使互助组巩固,应当让梁三老汉也满意一些才好。但当着这样多的庄稼人,任老四又说不出这个话来,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见有万不搭理他的神气,又话里有话地说:
“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提着麻袋口,一只手提着升子,看着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
“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以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说,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路费。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大概党就是根据这一点,提出互助合作道路来的吧?——想到这里,获得了新认识的年轻共产党员,兴奋起来了!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文本二:
柳青小说的主人公是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撑点。《创业史》中的所有人物,都积极关注当代生活的重大命题,并努力对这些命题作出符合自己生存位置、人生体验的思考,作出符合自身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的回答。柳青塑造各色底层人物形象,不单是为满足自己和读者的欣赏欲望,更是为了强调某些人生重大命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他强调在这些命题上所形成的思想斗争,以及这些斗争所表现出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或平坦。
(选自段建军《论柳青的底层写作——以〈创业史〉为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日黄”稻种生长期短、产量高,象征着农业技术革新的成果,体现了庄稼人朴实而纯粹的逐利性格。
B.文本一的语言风格与贾平凹《秦腔》不同,前者的表达鲜活质朴,后者的表达则更具地域文化的厚重感。
C.文本一通过看种子、论价格、议盘费的情节生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并制造出波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悬念。
D.文本一在描写农人集聚草棚的热闹场面时,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插叙,从而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和跳跃性。
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主动购买“百日黄”稻种并带回互助组,体现了他敢于试验的先锋意识和为民着想的责任感。
B.冯有万的“雄赳赳气昂昂”和强调“没有盘费”一事,展现了他刚直不阿、执行制度的基层干部形象。
C.任老四认为应补贴梁生宝的盘费,农民也要顾及“现实收益”,与他固守传统、排斥变革的性格相符。
D.农民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虽略显冒失,却也体现了底层人民群众对公平分配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
8.有人认为任老四的话“既是‘拆台’,也是‘补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文本二指出“柳青塑造底层人物,是为强调人生重大命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这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甚哉,白马之祸①,悲夫,可为流涕者矣!然士之生死,岂其一身之事哉?初,唐天祐三年,梁王②欲以嬖吏张廷范为太常卿,唐宰相裴枢以谓太常卿唐常以清流为之,廷范乃梁客将,不可。梁王由此大怒,曰:“吾常语裴枢纯厚不陷浮薄,今亦为此邪!”是岁四月,彗出西北,扫文昌、轩辕、天市③,宰相柳璨希梁王旨,归其谴于大臣,于是左仆射裴枢、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皆以无罪贬,同日赐死于白马驿。凡搢绅之士与唐而不与梁者,皆诬以朋党,坐贬死者数百人,而朝廷为之空。明年三月,唐哀帝逊位于梁。四月甲子,张文蔚等自上源驿奉册宝,乘辂车,朝梁于金祥殿。夫一太常卿与社稷孰为重?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虽枢等之力未必能存唐,然必不亡唐而独存也。呜呼!唐之亡也,贤人君子既与之共尽,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倾险狯猾、趋利卖国之徒也。不然,安能蒙耻忍辱于梁庭如此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列传·唐六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昭宗虽暗不足以图存,而无淫虐之慝足以亡国。朱温起于群盗,无尺寸之功于唐,而夺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荐绅之士、建牙分阃④之帅,无有一人感怆悲愤、不忍戴贼以为君者,而独得之丁会。丁会闻昭宗凶问,帅将吏缟素流涕,而降河东,曰:“虽受梁王举拔之恩,诚不忍见其所为。”盖汉、宋之亡,忠节不胜书,而唐之亡也,唯此一士耳。
或曰:李克用亦唐贼也,去朱温而即李克用,奚愈焉?曰:丁会于此时无可归矣。以独力而思讨贼,昭宣帝刀俎之余肉,无能辅矣。保境以自固,汴、晋夹焉,而必不可以终日,则兵民且歼于凶人之刃。乃在温篡弑未成之日,则克用之去温也无几在温弑主之后则克用犹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命之勋臣,而身亦可以无辱矣。项羽杀韩王,而张良归汉。韩王不死于项羽,汉抑岂能分天下以王韩者?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李克用虽有其心,未有其事,君子可许其改而弗亟绝之,则克用可归,会亦舍此而奚归乎?唐之亡,盈天下而唯一士也,会奚让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昭宣帝》,有删改)
【注】①白马之祸,指唐末权臣朱温篡夺唐朝统治大权而杀朝官的事件。②梁王,即朱温。③彗星不时地在空中来回游荡,被古人看作为诡谲的异常天象。④建牙,指武将出征时树立的军旗。分阃,指出任将帅。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克用之去A温也B无几C在温弑主之后D则克用犹未有此E滔天之逆F而相依G以自全H焉可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牵连,治罪,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坐”意思相同。
B.蒙,遭受,与《过秦论》“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中的“蒙”意思不同。
C.于,对,与《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中的“于”均为介词,但意思不同。
D.诚,实在,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中的“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梁王指责裴枢落于轻浮浅薄而不再纯朴厚道,但其实裴枢是一个坚守原则的宰相,他拒绝了梁王任命被宠幸官吏做太常卿的无理要求。
B.宰相柳璨迎合了梁王的意图,将天地出现的异象当成处死忠臣的借口,此后梁王变本加厉,忠于唐朝而不归附梁王的官员很多都被处死。
C.在唐末乱世,即使丁会想自行讨贼也不可能,因为昭宣帝已经任人宰割。就算只是想要保住地方,在汴、晋叛军包夹之中也是不能长久的。
D.有人认为,丁会投奔叛贼李克用是不合适的;王夫之认为,丁会走投无路,暂时投奔李克用情有可原,君子应该允许丁会改正错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
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唐朝灭亡的朝廷内部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怀封元寂
王勃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
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在重阳节怀念友人封元寂的诗,“怀”字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指向。
B.一个“遍”字,形象地描绘出霜气弥漫整个平野的景象,不仅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C.三、四句中,“添”和“染”两个动词,赋予了兰气和花香以动态感,表现出诗人饮酒赏花时的惬意与闲适。
D.整首诗融情于景,语言简洁明快,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之中,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16.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赞誉王勃的诗作“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常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沿用了这一传统。
(2)作为班长,小慧面对同学之中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来提醒。
(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儿女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
A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 B 的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内涵式发展和全方位展示意义重大。当然,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 甲 ,更要走向未来。
虽历经时代变迁,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会断,但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传承与推广,一定要 C ,才能让古老民俗在当代生活中续写华章。
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 乙 ,有更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公众通过对春节文化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交需求。
事实表明,①用潮流的方式推广传统,凝聚人心,②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③激发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④改变传统春节古老旧俗的刻板形象得以刷新,⑤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识。
请在文中A、B、C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中国人从腊月底开始筹备迎接新春,有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活动”,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文中标序号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C.阆中人落下闳制定了一部重要历法——《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春节被正式确定下来。
D.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做了深刻总结:“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就“缺陷与完美”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D
A
C
①时间附着于空间,端午、中秋、过年等节日的循环往复,与“边城”这一特定地点绑定,形成时间的回环节奏;②事件粘合于地点,居民统一的行为如“穿新衣”“吃鱼肉”等在固定节日重复发生,生活对“边城”这一空间具有固定依附性,形成封闭自足的田园图景;③淡化时间界限,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毫无变化”,凸显时间界限的模糊,强化田园诗特有的永恒循环感。
①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照进行反讽,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牧歌乌托邦,却因历史时间介入而使其必然破灭,同样,《长河》中的“希腊小庙”更是被战争和现代的入侵玷污,形成对乌托邦虚幻性的反讽;②通过“挽歌”笔调哀悼传统乡土湘西世界的远去,《边城》中两个“也许”的不确定性和《长河》中“衰落不安”图景都表达和平静默乡土被毁的痛惜;③二者并存出于作者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反讽源于作者对乌托邦必然消亡的清醒认知,哀伤则出于对乡土文化深深的眷恋。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沈从文的《边城》和《长河》为核心,探讨了乡土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材料一聚焦《边城》的田园牧歌特质,分析其时空回环的叙事结构和最终被现代性打破的悲剧性;材料二则通过《长河》展现湘西世界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现实困境。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沈从文创作中“田园模式”的双重性——既是对理想世界的诗意建构,又暗含对现实侵蚀的哀婉批判,体现了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张力中的复杂思考。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为了更加彻底地展现湘西作为世外桃源的美好,对抗现实环境的玷污”错误。由原文“湘西场景蒙太奇般的转向《长河》时,构筑希腊小庙的曾经的净土被现实所玷污了。如果说作者饱含深情地在‘边城’中充分渲染湘西的纯洁世界的话,那么现实的压力迫使他在展示‘长河’时已经谨慎而客观真实地去还原湘西一个本来的面目”可知,原文的确提到“构筑希腊小庙的曾经的净土被现实所玷污了”,然而作者并非用展现美好的方式抵抗这种玷污,而是“谨慎而客观真实地去还原湘西一个本来的面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时间是现代小说中的不稳定因素”错误。由原文“时间性因素在现代小说中往往带来的是不安定的因素”可知,原文只说时间因素往往带来不稳定因素,然而选项错误表述为“时间因素是不稳定因素”,曲解文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乡土乌托邦在战争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瓦解。
A.强调作家创作个性,与主旨无关。
B.表达对乡民的情感共鸣,未涉及乌托邦的消解。
C.见于材料一原文,沈从文明确表示“使人憧憬的世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消灭”,与材料二的主旨完全契合。
D.提及“希腊小庙”的文学理想,但材料二侧重被新诗玷污。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说:‘田园诗里时间同空间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生活及事件对地点的一种固有的附着性、粘合性。’这种对‘地点’的附着性和粘合性,使得沈从文笔下的这座小城,形塑了一个文学空间”可知,时间附着于空间。选段中,“边城”作为具体的地理空间,成为节日时间(端午、中秋、过年)的容器 ,端午、中秋、过年等节日的循环往复,是与“边城”这一特定地点绑定,形成时间的回环节奏。
②由原文“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说:‘田园诗里时间同空间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生活及事件对地点的一种固有的附着性、粘合性。’这种对‘地点’的附着性和粘合性,使得沈从文笔下的这座小城,形塑了一个文学空间”可知,事件粘合于地点。选段中,居民统一的行为如“穿新衣”“画雄黄”“吃鱼肉”等在固定节日重复发生,这些节日习俗与边城的吊脚楼、茶峒河道、乡土民俗等空间元素深度绑定,是生活对“边城”这一空间具有固定依附性,形成封闭自足的田园图景。
③由原文“正是因为‘边城’这个命名更具有地域的原型性。按照巴赫金的说法,‘边城’作为‘地点的统一’,‘导致了一切时间界限的淡化,这又大大有助于形成田园诗所特有的时间的回环节奏’”可知,空间统一导致淡化时间界限。选段以“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周期性节日为叙事核心,通过“过去三五十年”到“现在”的时间跨度,节日在空间中的重复上演,凸显时间界限的模糊,强化田园诗特有的永恒循环感。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①由原文“当沈从文把‘现代’的时间维度引入到小说之中,故事的结尾也就必然是指向未来的,是开放的,是无法在现世兑现的,从而也使沈从文的田园牧歌演变为一曲现代的‘挽歌’,预示着湘西的世外桃源必然破灭的历史命运。这种必然性的命运就源自于具体历史时间的介入,也使《边城》有了现实感”“这种乌托邦式的田园风光注定经受不起战争与现代文明的熏染,当湘西场景蒙太奇般的转向《长河》时,构筑希腊小庙的曾经的净土被现实所玷污了”可知,沈从文构建《边城》中湘西“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但因具体历史时间的介入使《边城》有了现实感,其乌托邦的理想必然破灭。《长河》中构筑希腊小庙的曾经的净土也被现实所玷污了。这种以美好田园理想对照现实破坏的书写,形成反讽——用理想的纯净,反照现实对湘西的“污染”。
②由原文“《边城》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湘西抗战前夕的时代气氛。这就给他所构筑的湘西主体世界定下了一种基调,原先那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纤尘不染的湘西世界因为战争的到来早已不复存在,桃花源式的牧歌图景已被现实所拆解。湘西在动荡,湘西人民又人心惶惶,此时的湘西是一幅衰落而不安的世界。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湘西世界被战争、‘现代’残酷的入侵而失去了宁静悠远的田园景象;古朴醇厚的民风日渐凋敝,使得‘人事’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变’以一种无奈宣告着湘西曾经田园牧歌般诗情画意的世界逐渐消解了”可知,《边城》的结尾用了两个“也许”表示不确定性,《长河》中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湘西抗战前夕的时代气氛,描述了一幅衰落而不安的世界。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和平静默乡土被毁的痛惜,所以,作者通过“挽歌”笔调哀悼传统乡土湘西世界的远去。
③反讽源于作者对乌托邦必然消亡的清醒认知,哀伤则出于对乡土文化深深的眷恋。二者并存,让沈从文的“田园模式”不只是浪漫书写,更具现实批判力与情感深度——用反讽揭露问题,以哀伤传递对田园的深情,使读者在看到湘西悲剧时,既能反思现代文明、战争的冲击,又能体会到作者对乡土乌托邦的复杂情愫,理解湘西田园从美好到消逝的无奈与痛惜,体现了作者理性与情感的矛盾。
B
C
①“拆台”指他当众质疑不算盘费,使梁生宝陷入尴尬,引发争议。
②“补台”指他出于对组长劳苦的体恤主张补贴盘费,合理分担。
③这些话展现出任老四直率、重情义、讲公平的性格特点。
9.①体现“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作者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需求体现社会发展需求。庄稼人对“百日黄”稻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关注稻种的生长期、产量和肥料需求等问题。这些细节体现了底层人物对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
②体现“人生重大命题”:梁生宝为了大家的利益去郭县购买稻种,并且不计个人得失,将稻种分发给互助组成员和其他庄稼人。任老四虽对梁生宝的盘费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也体现出他对互助组能否巩固的关心。这表明底层人物的互助合作不仅能解决个体的困难,还能推动整个社区的发展。
【导语】柳青在《创业史》选段中以鲜活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蛤蟆滩的农事图景。“百日黄”稻种引发的群像喧哗(“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既展现农民对增产的热切期盼,亦暗藏互助合作的时代命题。梁生宝分稻种时任老四“泥捏的吗”的直率质疑,与众人“成色不赖”的认可交织,在家长里短中涌动着传统农耕社会向集体化迈进的思想涟漪,底层人物的生存焦虑与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于此浑然一体。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纯粹的逐利性格”错误。由原文“庄稼人为了一点好奇心,有时候可以跑几十里路哩”“然后互相交换意见”可知,“百日黄”确实是技术革新的产物,但文本描写农民对它的兴趣不只是由于“逐利”,更体现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敏感尝试心理以及集体经济中的共建共享意识,不应简单地概括为“纯粹的逐利性格”。
C.“生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并制造出波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悬念”错误。原文中任老四与冯有万的争论(“泥捏的吗”)属于互助组内部的意见交流,矛盾温和,未形成“尖锐冲突”,也未设置“悬念”。
D.“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插叙”错误。文本一视角以全知叙事为主,非“多重视角”,表现农民看种子、争议盘费等过程是线性的叙述。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与他固守传统、排斥变革的性格相符”错误。由原文“他觉得为了使互助组巩固,应当让梁三老汉也满意一些才好”可知,任老四坚持补贴盘费,本质是体恤梁生宝的付出,并担忧互助组的内部团结,并非“固守传统、排斥变革”,而是以农民的直率方式追求公平。他关注的是互助组长的付出主张合理分担,是出于对公平、良性合作关系的维护,并没有表现出对“百日黄”稻种的排斥。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拆台”的体现:任老四在分稻种的公开场合直言“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甚至以“泥捏的吗”质疑梁生宝“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的说法,直接挑战组长的决定,引发众人哄笑,使梁生宝陷入“算哩!算哩!谁和你缠”的回应窘境,客观上打断了分稻种的流程。
②“补台”的实质:任老四的核心诉求是“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其出发点是体谅梁生宝“为大伙劳累”却贴钱的付出(“生宝头上还有老人嘛”),并意识到“梁三老汉和生宝妈闹得凶”会影响互助组巩固,本质是通过强调“公平分担”来维护集体合作的根基。
③任老四的语言粗朴却直指利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既展现底层农民直率、重情义的特质,也折射出互助合作初期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磨合,为文本增添现实质感。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可知,庄稼人对“百日黄”稻种的细节追问,将农业生产效率、技术革新等宏观命题转化为具体的生存需求。“分稻种”时“用指头捏”“放掌心细瞅”“嚼碎”等动作,印证了文本二“底层人物关注当代生活重大命题”的论断——农作物改良直接关联着乡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梁生宝“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却不计盘费,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自觉承担风险,其行为将个人理想(“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与集体发展绑定;任老四坚持“算盘费”,表面是计较经济得失,实则隐含“互助组需兼顾个体公平才能巩固”的朴素认知,二者的分歧与共识共同诠释了“人生重大命题即社会命题”——个体在集体中的奉献与担当,正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石。
10.CDF
11.D
12.D
13.(1)假如裴枢等人不被赐死,尚且珍惜这一太常卿的职位,难道肯把国家让给别人吗?
(2)归顺为我报(杀害)君父之仇的人,那么即使不能保住我的故国,但志向也可以得到伸张。
14.材料一认为,唐朝贤人君子大多被杀,剩下的人多是庯儒、阴险、卖国求利之徒;
材料二则认为,唐朝灭亡时满朝上下大多无人抵抗敌人,只有丁会表现出忠义。
【导语】材料一指出唐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和梁王打击忠臣;材料二则强调昭宗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导致权臣朱温篡位。二者都揭示了唐末政治腐败、忠臣遇害、奸佞当道等现象,导致末期统治者昏庸无能,无法维系国家的稳定。丁会成为唯一在亡国中坚持节操的士人,表现了忠贞,而忠臣的凋零也加剧了唐朝的衰亡。两篇材料共同揭示了政权存亡的关键在于内部贤能与忠诚之士的支持。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克用和朱温相差不大,在朱温杀害皇上之后,李克用还没有这样滔天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与李克用相互依靠而来保全自己,是可以的了。
“在温弑主之后”,“在……之后”,固定句式,前后CD处断开;
“则克用犹未有此滔天之逆”,“此滔天之逆”作“未有”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
故选CDF。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受牵连被贬赐死的有几百人。/ 副官有罪,主官要受连坐之罪 。
B.正确。遭受;/继承。句意:怎么会在梁的朝廷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
C.正确。介词,对;/介词,在。句意:没有为唐朝立下丝毫功劳。/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D.“意思相同”错误。实在;/如果,果真。句意:但实在不忍心看到他所做的这些恶行。/齐国与楚国结成了联盟,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断交。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的能力。
D.“君子应该允许丁会改正错误”错。原文(王夫之)认为,李克用虽有篡位自立的心思,却没有实施具体行动。在这种情 况下,君子应该允许李克用改正,那么丁会投奔李克用是可以理解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使”,假如;“其”,难道;“与”,给。
(2)“存”,使动用法,使……存,保住;“志”,志向;“伸”,伸张。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唐朝灭亡的原因,就唐朝朝廷内部看,材料一末尾指出“唐之亡也,贤人君子既与之共尽,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倾险狯猾、趋利卖国之徒也”,唐朝的贤人君子大多被朱温杀害,剩下的都是懦弱不贤、阴险狡猾卖国谋利的人,他们不能或不会为保存唐朝而出力。
材料二认为“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荐绅之士、建牙分阃之帅,无有一人感怆悲愤、不忍戴贼以为君者,而独得之丁会”,唐朝灭亡时,满朝上下,那些贵族子弟、士大夫、统兵镇守一方的将领,几乎没有一个人感到悲伤愤慨,不忍心拥立贼人为君主的,只有丁会一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多么厉害呀,白马驿的灾祸,可悲啊,该为它哭泣吧!但士人的生死,难道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吗?当初,唐天祐三年,梁王想让他宠爱的官吏张廷范做太常卿,唐宰相裴枢认为唐代常任命清流之士来担任太常卿,张廷范是梁王的客将,不可以任太常卿。梁王因此大怒,说:“我常常称赞裴枢纯朴厚道不落于轻浮浅薄,现在也做这样的事吗!”这年四月,彗星在西北方出现,掠过文昌、轩辕、天市这些星域,宰相柳璨迎合梁王意旨,把老天的谴责归咎于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左仆射裴枢、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都无罪受到贬斥,同一天在白马驿被赐死。凡是归附唐而不归附梁的官吏,都被诬陷为朋党,受牵连被贬赐死的有几百人,朝廷因此空乏无人。第二年三月,唐哀帝让位给梁王。四月甲子,张文蔚等人从上源驿进奉册书国宝,乘坐辂车,在金祥殿朝拜梁王。太常卿和国家相比哪个重要?假如裴枢等人不被赐死,尚且珍惜这一太常卿的职位,难道肯把国家让给别人吗?虽然裴枢等人的力量不一定能使唐不亡,但他们一定不会让唐灭亡而让自己独自活下来。唉!唐的灭亡,贤人君子已经和它同归于尽,那么别的活着的人都是懦弱不贤、阴险狡猾、卖国谋利的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在梁的朝廷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
材料二:
唐昭宗虽然昏庸无能,不足以使国家存续,但他也没有荒淫暴虐到足以导致国家灭亡的地步。朱温出身于盗贼之中,没有为唐朝立下丝毫功劳,却篡夺了唐朝三百年来坚如磐石的江山社稷。然而,满朝上下,那些贵族子弟、士大夫、统兵镇守一方的将领,(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悲伤愤慨、不忍心拥立贼人为君主的,能做到这的只有丁会一人。丁会听到唐昭宗遇害的消息后,率领将领官吏们身着丧服痛哭流涕,然后投降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他说:“我虽然受过梁王(朱温)的提拔之恩,但实在不忍心看到他所做的这些恶行。”大概汉朝、宋朝的灭亡,忠臣义士的事迹多到写不完,而唐朝的灭亡,却只有丁会这一位忠臣啊。
有人说:李克用也是唐朝的叛贼,离开朱温而来投奔李克用,哪里更好呢 (我)回答说:丁会在当时已经没有可以归附的人了。以一个人的力量想讨伐叛贼,(这时)昭宣帝就像是刀下案板上剩下的肉,无法帮助他了。(想要)保住地方来巩固自身,又被汴梁和晋阳的两支叛军包夹在这里,那么必定不能坚持多久,士兵和民众就要被凶恶之人杀死。但在朱温篡夺帝位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李克用和朱温相差不大,在朱温杀害皇上之后,李克用还没有这样滔天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与李克用相互依靠而来保全自己,是可以的了。(丁会)不向北面称臣来推戴谋杀君主的叛贼,作为辅佐的功臣,那么自身也可以免于受辱。项羽杀了韩王,而张良归附了汉王。韩王不被项羽杀死的话,汉朝难道能分天下来封韩国的后人为王吗?归顺为我报(杀害)君父之仇的人,那么即使不能保住我的故国,但志向也可以得到伸张。李克用虽然有这种心思,但还没有付诸行动,君子可以允许李克用改正而不急着与他断绝关系,那么李克用就是可以归附的,丁会舍弃这里又能归附什么地方呢?唐朝的灭亡,整个天下只有(丁会)一个忠臣,丁会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C
“抒写悲凉”
(1)诗开篇自然景象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2)佳节本应是与友人相聚的时刻,然而现实却是天各一方,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悲凉的情感。
(3)诗人通过回忆友人的书信来寄托自己的思念,更体现出他此刻的孤独寂寞,使悲凉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洗尽流调”
(1)王勃在诗中表达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非常真挚,没有刻意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情感。
(2)诗歌的意境营造独特而清新,体现了王勃诗歌的独特风格。
(3)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冗长拖沓的表述。
【导语】在唐代诗人王勃的《九日怀封元寂》中,诗人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郊外原野的景象,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对霜降、兰花、花香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表现出诗人饮酒赏花时的惬意与闲适”错误。此诗创作背景是重阳节诗人思念友人封元寂。三、四句“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表面看是写诗人饮酒赏花,有“添”和“染”的动态,但结合全诗情感基调,此时诗人身处郊原,在重阳节思念远方故人,这两句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并非表现惬意与闲适,而是更衬托出诗人内心因友人不在身边的孤独与惆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抒写悲凉
(1)自然景象渲染悲凉:诗开篇“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描绘了重阳节在郊原远望,平野上弥漫着霜气的景象。“霜威”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不仅点明了季节的特点,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2)佳节思人凸显悲凉:“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点明在深秋九月这个时节,与友人的欢聚机会很少,而友人又远在千里之外,见面的机会更是稀少。佳节本应是与友人相聚的时刻,然而现实却是天各一方,这种对比更凸显出诗人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苦,进一步强化了悲凉的情感。
(3)孤独处境加深悲凉:“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诗人身处龙山之外,在这特殊的节日里,只能回忆着友人的书信。“雁书归”代表着远方友人的消息,诗人通过回忆友人的书信来寄托自己的思念,更体现出他此刻的孤独寂寞,使悲凉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洗尽流调
(1)情感真挚不做作:王勃在诗中表达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非常真挚,没有刻意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情感。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自身处境的叙述,将内心的孤独和思念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诗歌摆脱了当时一些诗作空洞无物、情感虚假的流弊。
(2)意境清新不庸俗:诗歌的意境营造独特而清新。如“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将兰气和花香融入到饮酒和分别的场景中,既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种清新的意境与一些俗套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王勃诗歌的独特风格。
(3)语言简洁有力度: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冗长拖沓的表述。每一句都简洁有力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图,避免了当时一些诗歌语言繁琐、内容空洞的问题,展现出王勃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渺渺、兮、竭、巷。
A.毋庸置疑 B.博大精深 C.推陈出新
①原句长短交错,多用短句,使表意更加丰富,利于抒情,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家庭、亲情、故乡的深深眷恋与热爱。②原句使用铺排,通过列举一系列年俗活动,形成了并列的句式结构,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甲: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 乙:公众体验春节文化
序号:④ 修改:删去“得以刷新” 序号:⑤ 修改:在“成为”前面加“使春节”
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前文“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儿女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可知,这里阐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动摇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表达“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这一观点是非常确定、毫无怀疑的。因此可填“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没有必要怀疑。
B处,结合原文“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可知,这充分展现了春节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因此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C处,结合前文“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以及后文“公众通过对春节文化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交需求”可知,春节文化传承与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需要去除旧的、过时的部分,创造新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长短句结合,像“扫尘除旧以迎新春”“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等短句,简洁明快地描绘出春节各项活动的特点,能够更细腻地传达出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对家庭、亲情、故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而改写后的句子“中国人从腊月底开始筹备迎接新春,有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活动”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长句,相对来说表意较为平淡,无法像原句那样生动地抒发情感。
②原句通过“从……到……,从……到……,再到……”的句式,列举了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一系列年俗活动,形成了并列的铺排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表达力,更突出地展现了春节年俗活动的丰富多彩,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浓厚氛围。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简单罗列活动,缺乏这种节奏感和表现力。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前文“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可知,这说明非遗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结合后文“更要走向未来”可知,这强调了非遗的发展方向。因此中间所填内容既要承上启下来说明非遗在当下的状态,又要与前面的“历史的厚重”形成对比,为后面“走向未来”做铺垫,体现非遗要在不同阶段都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可填“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
乙处,结合前文“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可知,后面要阐述春节文化与其他非遗不同的特点。结合后文“有更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以及“公众通过对春节文化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等内容可知,这都是围绕公众对春节文化的体验展开的,因此可填“公众体验春节文化”。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处,“改变传统春节古老旧俗的刻板形象得以刷新”句式杂糅。“改变……形象”和“使……形象得以刷新”表达的相同意思,可删去“得以刷新”。
⑤处,“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识”缺少主语,应在“成为”前加上“使春节”。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语意转折。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C。
23.例文:
人生因悲剧而美丽,世界因缺陷而完美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们的信中曾说,“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在《无言之美》里,朱光潜先生又进一步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作为美学大师的朱光潜先生对人生悲剧的看法,可谓新颖深刻,启人深思!
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
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
有了这“主体性”,人便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尽力弥补人生的悲剧,绽放生命的光彩。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君不见,维新志士谭嗣同“愿以颈血刷污政”,慷慨赴死,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生命绝唱;君不见,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古往今来,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在面对人生悲剧之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知其不可而为之”,让生命绽放出了最璀璨的光芒!
有了这“主体性”,人便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尽力完善世界的缺陷,展现世界的美好。
当下,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如此之缺陷,却也给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李兰娟等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研制出新冠疫苗,让肆虐人类两年多的新冠疫情渐趋稳定;面对阿富汗战争、俄乌冲突,中国等国积极斡旋,让人类看到了和平的曙光……面对世界的缺陷,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让这个有着缺陷的世界,慢慢走向美满!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处青春年华的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人生虽然有悲剧,世界虽然有缺陷,但因着人的“主体性”——人生因悲剧而美丽,世界因缺陷而完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残缺与完美”,立意行文,“残缺”与“完美”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朱光潜先生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世界的美满是因为“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在此,考生可以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
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残缺,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考生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残缺”(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完美与缺陷往往共存;然后列举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例子论证世界因缺陷而美丽;紧接着列举海伦、江梦南、刘伟等例子论证他们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心灵和精神是完美的,他们的人生因缺陷而美丽、辉煌;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缺陷是我们不断向上的动力,为了追求完美,我们不断努力弥补缺陷,才有了日臻完善的品格和不断完美的世界。让我们正视缺陷,树立起理想中的完美,并为之不懈努力。
立意:
1.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
2.追求完美,悦纳缺陷。
3.追求完美,适应缺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