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开学考试语文答案
1.选D。A.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为“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B.以偏概全,原因还包括“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见原文第六段“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C.“不代表作者的观点”错,从文中的论述来看,作者也认同这一观点。
2.选C。C.“形象地揭示了古诗词魅力无穷,被读者视如珍宝的特点”错,根据原文第一段“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如珍宝”可知,揭示了古诗词短小的特点。
3.选C。C.“如细节典型的《卜算子 咏梅》,如拟人巧妙的《乌衣巷》”错,根据原文第七段“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以及第九段“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可知,应是“细节典型的《乌衣巷》,拟人巧妙的《卜算子 咏梅》”。
4.选C。A项喻体说法错误,应该是将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B项“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原文无据;D项不准确,语言描写极少,只在买完刀后黑袄汉子才开口说话。
5①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每点2分)
6①寡言内敛;②质朴沉稳;③自尊心强;④颇有自信。(每点2分三点6分)
7.选B。“中夜“是“奄至”的状语,“奄至”是动词,且主语都是张忠乐等人,故“环”前应断开,此可排除CD;“不敢近”的主语是“贼众”,故“贼杀”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故答案为B项。
句子翻译为:半夜突然来到曹光实处,包围了他的住处,喧嚷着一起攻进去。曹光实背着他的母亲,挥舞着兵器突围出去,盗贼们躲避他不敢靠近,(后)盗贼杀了曹光实家族的三百多口人。(盗贼)又挖开他的祖坟,破坏祖坟里的棺材。
8.选A。A.“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错。明清以前,一般用庙号称呼皇帝。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9.选C。C.“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全斌遣入贡京师”,是说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入朝进贡。
10①“图,作动词,绘制地图;“陈”,陈述;“下”,攻克。
句子翻译为:(曹光实)于是绘制了雅州地形关键图,并陈述用兵攻取的策略,请求官军先攻克雅州。
10②“绐”,欺骗;“奔北”,败逃;“许”,答应。
句子翻译为:(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屡次败逃,形势窘迫不能保存自己了,您答应我投降吗?”
11.选.D.“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让人去黏它,驱其远离”理解有误,颈联两句写的是作者乐于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事。
12.①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②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③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
首联中一个“奇”字总写园亭中“物候”的特点,“乐无为”点出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清静无为,一个“乐”字点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意。颔联具体描绘园亭中的景物。颈联写作者悠闲的生活,作者乐于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闲事,表现了他的自得其乐。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心里感到满足,并不想为世人所知,表现出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赏析:月光如水,残菊傍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秋深夜静,寒气袭人,惟见诗人凝神遐思。此诗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平易近人。
1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对一句2分,两句3分,以此类推,满分9分)
14.选C。首屈一指: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名列前茅:名次排在最前面。此处指在毒药排行榜上,断肠草排在最前面,故:名列前茅,排除BD。 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此处指用断肠草杀人的例子更是无法一一列举,故:不胜枚举,排除A。 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样子。现在多比喻事业的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15.选B。根据后面“泛指”一词提示断肠草不是确指某种植物,排除ACD。
16.选D。“即便……但是……”搭配不当,应:虽然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香豆素,排除BC;,原句“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包含在其中”,“有……包含在其中”是句式杂糅,应: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排除A。
17.参考立意:
(1)提高自身价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不惧怕前进路上的风雨,增加自身“重量”,风雨之后必定是灿烂的彩虹。
参考译文: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曹光实年轻时威武勇猛,有胆量和勇气,轻视钱财,喜爱施舍,不拘小节,心胸豁达。乾德年间,宋太祖命令王全斌等人平定了蜀地。不久盗贼们聚集起来闹事,夷人张忠乐,曾聚集他们进行攻击劫掠,并且怨恨曹光实杀害了他的同伙,(于是他)率领几千个盗贼,半夜突然来到曹光实处,包围了他的住处,喧嚷着一起攻进去。曹光实背着他的母亲,挥舞着兵器突围出去,盗贼们躲避他不敢靠近,(后)盗贼杀了曹光实家族的三百多口人。(盗贼)又挖开他的祖坟,破坏祖坟里的棺材。曹光实拜见了王全斌并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他,发誓要报仇雪恨。当时蜀地各处都没有攻克下来,(曹光实)于是绘制了雅州地形关键图,并陈述用兵攻取的策略,请求官军先攻克雅州。王全斌认为曹光实的志向雄壮,命令他率领军队在前引路,果然攻克了雅州城。俘获了张忠乐而满足了他报仇雪恨的愿望。于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黎、雅二州的知州,兼任都巡检使,曹光实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的人,南方各族的人都依附他。乾德六年秋。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到京城向朝廷进贡,曹光实于是上奏说蜀地内安定太平,请求取消义军让义军回乡务农。宋太祖很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是蜀地才智出众的人。”等到平定交、广以后,盗贼们还没有被平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曹光实上任后,捉拿追逐盗贼们,沿海地区得以安宁。皇帝亲征河东。任命曹光实主管威胜军的事务,命令他征调军粮。大军北征的时候,曹光实与潘美分道出击雁门。曹光实担任前锋,遇到敌人就迎头痛击。打败了敌人,斩杀了几千人。朝廷特颁诏书嘉奖他。李继捧入朝拜见天子时,朝廷任命曹光实为银州、夏州、餒州、麟州、府州、丰州、宥州都巡检使。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逃入外族部落,成为边境的祸害,曹光实利用机会乘其不备袭击到地斤泽,擒获和斩杀了很多人,攻破了李继迁聚族而居的帐幕,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及几万只牛羊。只有李继迁得以幸免,(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屡次败逃,形势窘迫不能保存自己了,您答应我投降吗?”于是李继迁向曹光实表达诚挚的情意,行甥舅之礼,约定某天在葭芦川投降。曹光实相信了李继迁的话,并且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就不与别人谋划。到了约定的日子,李继迁事先埋下伏兵,命令十几个人到城里迎接曹光实,曹光实让几百名骑兵跟从自己赴约。李继迁走在前面引导曹光实一行人向北走去,将要到达那个地方的时候,(李继迁)举起手挥动马鞭,伏兵马上响应,曾光实于是遇害,去世时,享年五十五岁。皇帝听说曹光实遇害的消息后感到震惊、悲伤,赏赐助办丧事的财物,增加了一个等级。
2025级大庆入学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20分)
现代文阅读(共24分)
阅读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如珍宝。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关曲》)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彻夜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采桑子 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所以埋怨“人不似月”随己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月”不能长圆。爱得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读者从《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都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少艺术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
背诵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是因为它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技
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中国人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
善”,这仅是林语堂的看法,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D.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是不同的,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
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崇尚诗意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中外对比,突出了古诗词在中国人生活教化中的重
要作用。
B.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提出主要观点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
系。
C.文章引述钱钟书谈中国古诗词的话,形象地揭示了古诗词魅力无穷,被读者视如珍宝
的特点。
D.作者举《静夜思》《阳关曲》作例子,是为了证明这些古诗词精辟的内容含有直至内
心的人生哲理。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之后又会被作者的真情实感
打动,从中体察到人生的哲理。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
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许多古诗词善于借助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如细节典型的《卜算子 咏梅》,如拟
人巧妙的《乌衣巷》,都让人爱不忍释。
D.古代诗人们利用捕捉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
力,创造出大量生动的形象。
(二)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钢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 “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
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作鲜嫩碧绿的荷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
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
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
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 曹光实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
三百余口 /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 /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
三百余口 /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
百余口 /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乾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
B.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
C.车驾,原指马车,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巡行天下。
D.赗赙,送给丧家用以办丧事的财物,赗是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
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
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
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
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 (5分)
(2)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 (5分)
古代诗歌鉴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小题。
晚秋夜坐
王 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
方。
B.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C.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
勃。
D.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让人去黏它,驱其
远离。
1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3.补一幕剧。请在下面古装剧剧本的空缺处,补上相应的古诗文句子。
【时间】元丰七年
【人物】苏轼、王安石
【背景】苏轼上任途中绕道拜访了花甲之年的王安石,一壶好酒,几卷诗文,两人聊起了这许多年的浮浮沉沉。
【对白】
王安石:当年,我正值而立,抱负不凡,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不觉吟诵“ ,
”。但世事难料,人生总是浮沉不定啊。
苏轼:我被贬到英州时也曾陷入人生低谷,心境孤独,但我仍坚守理想,正如孤鸿“ , ”。
王安石:可钦可佩,你还以“ , ,此事古难全”宽慰了自己,更勉励了他人。
苏轼:朝廷重用,我盼;屡遭贬谪,我安。去年在承天寺和怀民夜游,“ ,
,盖竹柏影也”,胸无尘俗实为大美。老友,让我们都“心如宝月映琉璃”吧!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
许多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毒药。在毒药排行榜上,断肠草 ,毒性堪比鹤顶红。事实上,“断肠草”并不只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在历史上,用断肠草杀人的例子更是 。
其实,( ),泛指那些能引起呕吐等强烈反应的剧毒植物。比如,八角科的野八角和红毒茴,罂粟科的白屈菜、椭果绿绒蒿,瑞香科的狼毒、毛莨科的乌头、卫矛科的雷公藤等,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共有近40种植物被称为断肠草,其中以紫蕴科最多,约有21种以上。而众毒之毒中,最狠的角色要数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也是近些年引发误食中毒事件最多的物种之一。
而在没有钩吻的北方,断肠草则更倾向于指代另一种植物瑞香科的狼毒,也就是我们在盛夏草原 的那些美丽小花。即便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包含在其中,即使是大只的成年牛羊,也很容易误食狼毒而导致内出血死亡。不仅如此,狼毒的生命力也足够剽悍:拥有出色的耐寒抗旱能力,即使在已经荒漠化的草原地带,它们也仍然能够 地盛开。正是因此,游客们眼中娇艳茂盛的狼毒花却正是牧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植物之一。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名列前茅 俯拾皆是 屡见不鲜 欣欣向荣
B.首屈一指 俯皆是司 空见拾惯 方兴未艾
C.名列前茅 不胜枚举 司空见惯 欣欣向荣
D.首屈一指 不胜枚举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断肠草专指一种植物的学名,而不是一个通称。
B.断肠草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个通称。
C.断肠草是一个通称,而不是专指一种植物的学名。
D.断肠草不是通称,而是专指一种植物的学名。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包含在其中,
即使是大只的成年牛羊,也很容易因为误食狼毒而导致内出血死亡。
B.即便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即使是大只
的成年牛羊,也很容易因为误食狼毒而导致内出血死亡。
C.即便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包含在其中,
即使是大只的成年牛羊,也很容易因为误食狼毒而导致内出血死亡。
D.虽然看上去非常娇小柔弱,但狼毒却有着强大的有毒物质一一香豆素。即使是大只
的成年牛羊,也很容易因为误食狼毒而导致内出血死亡。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地笑了。
读完上述材料有何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