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新课导入
“公元前18世纪的一天,两河流域的一个村庄里,有人偷了邻居的牛。受害者没有争吵,而是带着证据找到了国王的官员。官员拿出一块刻满文字的泥板,念出了上面的规定:‘若偷牛,需赔偿5头牛的价值’——这块泥板,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律说明书’。在这本说明书的序言中,赫然写着:“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弱者不受强者侵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泥板”指的是什么吗?它真的能够保护弱者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学习目标:知道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地理位置;了解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两河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圣经》中的“伊甸园”即在此。
幼发拉底河畔风光
底格里斯河畔的日落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观察下列图片,找出地图中的河流,并说明在此处孕育了哪一文明?
两河
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根据材料,思考:“两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
材料一 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粘土促进了城市建设。
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混战不止
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建立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发展过程
阅读课本第6-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约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24世纪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两河流域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两河流域是平原地带,无天然屏障)
①发明了楔形文字。
②根据月亮变化制定阴历。
③发明了计数法中的60进制。
3.文明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找出材料中两河流域出现的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它们通常用削成尖头的芦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外形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削尖的芦秆或木棒作笔,刻在泥板上
3.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阅读下列右图,猜猜他们的含义。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文明成就---历法
苏美尔人制定了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发明星期制度。
计时钟表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60进位制
3.文明成就---数学
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时代,数字以楔形文字表达,分“个位”和“十位”。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等此外,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城
汉谟拉比像
二、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成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其统治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促进了两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谟拉比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
1901年,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石碑高2.25米,法典全文,共49栏,2500多行,共282条,分为序言、正文和结尾3部分。石柱上部的浮雕,呈现的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情景。
太阳神
汉谟拉比
君权神授
序言主要是神化王权、炫耀权力,表明他立法的目的
正文有282条: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土地管理、租佃、雇佣、高利贷、债务、买卖奴隶、合伙经商、家庭婚姻、继承以及行医、建筑等技术性劳动。
结尾主要宣扬他的法典之公平正义,希望垂之后世。
宣扬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思考:浮雕想表达什么?
内容广泛,体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的能够维护公平正义吗?
(真正目的?)
(有何特点?)
1.概况
三、《汉谟拉比法典》
2.内容
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三个社会等级,阅读下列材料,找出这三个等级分别是哪些?
第196条: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损毁任何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9条 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第201条:若自由民击落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牙齿,则应赔偿三分之一明那。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带有阶级歧视,地位高的阶级享有特权。
思考:等级的划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从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其怎样的特点?
野蛮、残酷(同态复仇)
三、《汉谟拉比法典》
2.内容
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第117条: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3年,至第4年应恢复自由。
第282条: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思考:以上法律条文有何作用?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三、《汉谟拉比法典》
2.内容
法典中还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其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99条:倘自由民以银与自由民合伙,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
第237条:倘自由民雇佣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或任何其他货物,而此船工不慎,致船沉没或船上之物毁损,则船工应赔偿其所沉没之船及船上所载全部被损毁之财物。
思考:以上法律条文有何作用?
规范商业行为,
稳定社会秩序
商品经济活跃
三、《汉谟拉比法典》
2.内容
奴隶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无自由
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实质:
法典只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不能维护公平正义!!!
三、《汉谟拉比法典》
3.意义
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汉谟拉比法典》进行评价?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明了当时的社会。
材料二 后世学者普遍将汉谟拉比誉为一位卓越的立法者,一些美国政府大楼内可以发现他的形象。汉谟拉比是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会客厅大理石浅浮雕上雕刻的23位立法者之一。在美国最高法院大厦南墙的横饰带上刻有汉谟拉比从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手中接受《汉谟拉比法典》的形象。
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古代两河流域还经历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空中花园,传说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
据说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1.(2025·云南·中考真题)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C.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C
练习巩固
2.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两河”指的是( )
①幼发拉底河 ②底格里斯河 ③尼罗河 ④黄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3.《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是( )
A.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规定
C.家庭奴隶制 D.买卖奴隶现象
B
练习巩固
4.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之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这说明该法典维护的是( )
A.理发师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外邦人的利益 D.奴隶主的利益
D
4.一位著名学者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该学者认为文字的发明是源于( )
A.苏美尔人的智力游戏 B.修筑金字塔的实用工具
C.生产力不断进步的需要 D.应对复杂社会的宗教需要
C
练习巩固
6.苏美尔人在数学上最早采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计数法,后传播到欧洲。时至今日,现代犹太历法和穆斯林历法也都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承袭而来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 )
A.影响深远 B.兼收并蓄 C.内容丰富 D.一脉相承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