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2课时 四季更替 五带的划分
第1章 地球的运动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的智慧,体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春
夏
冬
秋
我国长城四季变化明显
●
春分(3.21前后)
夏至(6.21前后)
秋分(9.23前后)
冬至(12.22前后)
春分(次年3.21前后)
●
●
●
●
●
6月21日前后
四季更替
全球昼夜平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极昼
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极夜
南半球反之
四季与昼夜长短变化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短,夜渐长。
时间 1.22 2.22 3.22 4.22 5.22 6.22
升旗 07:31 06:58 6:15 05:27 04:54 04:46
降旗 17:21 17:57 18:27 18:59 19:28 19:46
时间 7.22 8.22 9.22 10.22 11.22 12.22
升旗 05:03 05:32 06:01 06:31 07:06 07:32
降旗 19:37 19:02 18:12 17:25 16:53 16:52
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思考:为什么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不一样?
四季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欧美国家通常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开始,中国传统的四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地球公转形成的五带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且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这使得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存在差异。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五带的划分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春分(3月21日)
夏至(6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冬至(12月22日)
春分(3月21日)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划分五带。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四季分明
有太阳直射
范 围
气 候 特 点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终年炎热
四季变化明显
终年寒冷
温 度 带
终年寒冷
四季变化明显
热带终年炎热
春
夏
秋
冬
温带四季分明
寒带终年严寒
纬度带和温度带的划分对比
地球上的五带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23.5 N
23.5 S
0
夏至 6月21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春分
3月21日前后
次年春分
3月21日前后
春分→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夏至: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23.5 N
23.5 S
0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阳光直射现象
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阳光直射现象
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阳光直射现象
南回归线以南:无阳光直射现象
北回归线以北:无阳光直射现象
拓展
广西桂平北回归线标志
每当夏至日当地正午时,太阳光经顶部的窥阳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中的桂平位置上。
拓展
受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影响,某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纬40°地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时物体的日影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太原市不同季节教室里正午太阳的光照状况
太阳高度角越小,照射面积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少;
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面积越小,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
情境:家住北京的刘星想买一套房,想要屋内的采光面积大一些,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房?
,
生活应用
冬至日去看房
1.在天气晴朗的清晨、正午和黄昏测量校园内旗杆的影长并做好记录,分析它的影长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你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从清晨到正午,影子不断变短;从正午到黄昏,影子不断变长。地球自转使得一天内同一地点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从清晨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从正午到黄昏,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
2.连续一个月记录旗杆正午的影子长度,看看有什么变化?请你根据学到的地球公转知识来解释这些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活动:
地球的公转
定义
特征
旋转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
第二课时 四季更替 五带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地区四季景观差异,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
2. 综合思维
运用地球公转动态模型,解释昼夜长短变化与四季更替的关系。
结合天安门升旗时间表,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活实践的影响。
3. 地理实践力
开展连续一周正午旗杆影子测量活动,归纳数据变化规律。
4. 人地协调观
通过极地科考站案例,感悟人类活动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利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四季更替的成因
2. 五带划分的判读标准
三、新课导入
情境1 国旗教育
教师展示天安门广场2023年6~12月升旗时刻表(结合课件):
“同学们观察数据,为什么6月升旗时间特别早(04:46),而12月较晚(07:32)?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地理规律?”
学生猜想:可能与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有关。
情境2 校园探究
呈现上周学生测量的正午旗杆影子数据(11:40~12:20三组记录):
“为什么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影子长度都在变化?这与地球运动有何关联?”
学生思考: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导致影子长短差异。
情境3 生活决策
展示开发商广告语“冬至日全天无遮挡采光”:
“如果想验证这套房子的采光效果,应该在哪个季节实地考察最科学?为什么?”
学生讨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此时采光最差,需重点考察。
四、新课教学
模块1:四季更替探秘(15分钟)
多媒体演示
播放地球公转轨道动态图(标注二分二至日位置):
师:“观察夏至日北极圈的特殊现象?”
生:“出现极昼,说明此时北半球获得热量最多。”
案例剖析
对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冬)与海南三亚沙滩(冬)实景图:
师:“同在北半球冬季,为什么两地景观差异巨大?”
生:“纬度不同导致太阳高度角差异,哈尔滨太阳斜射更明显。”
问题链进阶
1. 追问:我国古代以立春为春季开始,但气象学中的春天常推迟1个月,为什么?
教师释疑:地面积温累积存在滞后效应,需达到连续5天日均温≥10℃。
2. 追问:为什么南极科考多在11月~次年2月进行?
师生共答:此时南极处于极昼期,便于科学考察作业。
3. 假设探究:若地球直立公转(地轴无倾斜),还会有四季吗?
小组讨论:无四季。
模块2:五带划分解密(15分钟)
实验活动
结合上节课内容,分组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直射(平面纸板 vs 地球仪):
实验现象:直射区域光斑集中,斜射区域光斑分散。
结论归纳:太阳直射点附近单位面积获得热量更多。
数据对比
温度带 年平均气温 昼夜变化特征 典型景观
热带 >20℃ 终年昼夜平分 热带雨林
北温带 0~20℃ 四季分明 落叶阔叶林
北寒带 <0℃ 极昼极夜交替 苔原冰川
思维进阶
师:“为什么五带划分界线是回归线和极圈,而不是其他纬度?”
生:“23.5°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北回归线)和最南界(南回归线)。”
模块3:地理规律应用(12分钟)
生活实践
师:“为什么北方楼间距普遍大于南方?”
生:“北方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更小,影子更长。”
文化拓展
播放河南登封观星台测量日影视频:
“古人如何通过圭表测算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反映四季变化?”
生答:古人用圭表测正午日影长度定节气:冬至影子最长,夏至影子最短。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标志四季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中点。
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1. 创新亮点
情境链设计:从国家象征(天安门升旗)到生活场景(购房采光)构建完整认知链条。
实验简易化:用手电筒+地球仪突破空间想象难点,符合乡村学校教具条件。
文化浸润:融入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体现学科融合特色。
2. 改进方向
增加不同纬度城市(漠河、广州)日照时长对比数据
引入卫星云图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