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海陆变迁案例,理解地理现象的区域差异及成因。
结合地图,描述大陆漂移前后海陆分布的变化,建立空间动态视角。
2. 综合思维
归纳自然因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与人为因素(填海造陆)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
运用科学证据解释大陆漂移学说的合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实验(黏土挤压、注水淹没)观察海陆变化过程,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
结合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4. 人地协调观
辩证看待填海造陆的利弊,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图瓦卢案例,感悟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
5. 科学精神
还原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探索历程,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质疑与实证意识。
通过南极煤炭案例,感悟地理现象与地质历史的联系,形成“以古鉴今”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海陆变迁的三种原因及典型案例的对应关系。
2. 大陆漂移学说的核心观点及三大证据的逻辑关联。
难点
1. 区分地壳运动与海平面升降的案例。
2. 理解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及其科学验证的局限性。
三、新课导入
情境1:神话故事激趣——从“沧海桑田”到地理奥秘
教师提问:“‘沧海桑田’常被用来比喻世事巨变,但它的本意是什么?哪位同学能结合地理知识解释?”
学生回答:自由发言(如“海洋变成陆地”“陆地沉入海底”)。
教师引导:播放《神仙传·麻姑》动画片段,讲述“东海三变桑田”的故事,提问:“麻姑看到的‘沧海桑田’可能由哪些地理原因引起?”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地震、洪水、人类活动等)。
过渡:“今天我们将化身‘地理侦探’,破解海陆变迁的三大谜团!”
情境2:实验探究启思——模拟海陆变迁
教师活动:分发黏土、塑料片、水盆和蓝色颜料水,布置任务:
1. 实验1:将黏土塑成“山脉”,覆盖塑料片代表“陆地”,缓慢挤压黏土,观察“陆地”变化。
2. 实验2:向水盆中注水,淹没塑料片上的“森林”(绿色黏土),模拟海平面上升。
3. 实验3:用黏土在塑料片边缘堆砌“人工岛”,模拟填海造陆。
学生实验:分组操作并记录现象(如山脉隆起、森林淹没、陆地扩张)。
追问:“这三个实验分别对应哪种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情境3:时事新闻链接——图瓦卢的生存危机
教师展示:新闻视频《图瓦卢:首个因海平面上升消失的国家》,提问:
1. “图瓦卢面临什么问题?与哪种海陆变迁原因相关?”
2. “如果你是图瓦卢居民,你会如何应对?”
学生讨论: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陆地变海洋),并提出迁移、筑堤等对策。
过渡:“不仅是小岛国,连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曾是海洋!让我们一探究竟。”
四、新课教学
环节1:海陆变迁的原因探究
活动1:案例诊断室——破解三大谜团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A组:落基山脉的三叶虫化石(地壳运动)。
B组:渤海海底的古河道(海平面升降)。
C组:日本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教师提问:
1. “化石为什么出现在高山上?需要哪些地质过程?”
2. “海底的古河道说明这里曾经是什么环境?如何形成?”
3. “填海造陆是‘沧海变桑田’吗?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A组:“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海洋变陆地。”
B组:“陆地河流→海平面上升→陆地变海洋。”
C组:“人为扩张陆地→破坏海洋生态。”
教师总结:
1. 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垂直升降/水平挤压)、海平面升降(冰川消融/地壳下沉)。
2. 人为原因:填海造陆、修建水库等(短期改变局部地貌)。
活动2:角色扮演——地理法庭辩论
情境:模拟法庭审理“图瓦卢诉全球碳排放案”,学生分饰角色:
原告(图瓦卢代表):控诉工业化国家碳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
被告(某国代表):辩称自然变化为主因。
法官(教师):引导双方举证(如 IPCC 报告、历史海平面数据)。
学生辩论:
原告:“近百年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过去2000年的10倍,人类活动是主因!”
被告:“地壳下沉也是图瓦卢危机的因素之一!”
教师总结:“海陆变迁往往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人类需减少对自然的干预。”
环节2:大陆漂移学说解密
活动3:拼图大挑战——寻找失落的“泛大陆”
教师引导:
1.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提问:“这两块大陆边缘为何如此吻合?”
2. 分发剪刀和空白世界地图,让学生剪下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尝试拼合。
学生操作:发现拼合后的“缺口”恰好对应大西洋中脊。
追问:“仅凭轮廓吻合能否证明大陆漂移?还需要哪些证据?”
学生回答:需要地层、化石等证据。
活动4:科学探案——破解魏格纳的三大证据
任务分配:每组抽取一个“证据袋”(含地层图、化石分布图、动物照片),分析其如何支持大陆漂移。
证据1: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证据2:大西洋两岸的鸵鸟、海牛化石分布。
证据3:南极洲的煤炭资源与古气候矛盾。
学生汇报:
“地层像撕碎的报纸,拼合后文字应对齐→曾为同一大陆。”
“鸵鸟不会飞越海洋→大陆分离前已有同类生物。”
“南极寒冷却藏煤→曾位于温暖湿润地带。”
教师补充:播放动画《2亿年大陆漂移史》,展示泛大陆分裂过程。
活动5:思维拓展——大陆漂移的动力之谜
教师提问:“大陆漂移的‘推手’是什么?魏格纳认为来自地球自转离心力,科学界认可吗?”
学生讨论:自由猜想(火山喷发等)。
教师演示:
1. 用酒精灯加热平底锅中的玉米糊,模拟熔融态物质运动。
2. 放入两片软木塞代表大陆,观察其移动方向。
学生总结:“熔融态物质运动导致板块分离,但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动力来源,这是学说的局限。”
环节3:学以致用与思维拓展
活动6:地理侦探社——破解未解之谜
案例库:
1. 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
2. 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成为新海洋。
任务:任选一例,用海陆变迁或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并绘制示意图。
学生展示: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挤压抬升→海洋变陆地。”
教师点评:强调“以证据支撑观点”的科学思维。
五、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特点
1. 多元情境驱动:神话、实验、法庭辩论、科学探案等多形式激发探究欲。
2. 证据链建构:从现象观察→证据搜集→假说验证,还原科学发现全过程。
3. 跨学科融合:融入物理学(地幔对流实验)、生物学(化石证据)、伦理学(图瓦卢案例)。
反思
1. 实验优化:黏土实验可替换为橡皮泥,降低成本;玉米糊模拟熔融态物质运动需注意安全。
2. 分层教学:对学困生提供图文对照表,辅助理解抽象概念。
3. 课后延伸:
实践作业:调查家乡近50年海岸线变化(查阅地方志/采访老人)。
创意任务:用废旧材料制作“大陆漂移动态模型”。(共21张PPT)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及证据,能够利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了解魏格纳的故事,学习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
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探索:以下三个实验方案如何实现“海”和“陆”的“变迁”?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案例1.在北美洲落基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海洋变陆地——地壳运动
案例:
案例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陆地变海洋——海平面升降
案例3.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
海洋变陆地——填海造陆
(人类活动)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海→陆
陆→海
海→陆
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日本的填海造陆
总结:
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
原因1:地壳的运动(主要原因)
原因2:海平面的升降
原因3: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活动:“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渤海发现了海河故道遗迹。
3.图鲁瓦,这个陆地最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岛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海洋变陆地
陆地变海洋
陆地变海洋
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一直不变。
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二、大陆漂移
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
德国科学家
拓展:
著作:《海陆的起源》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大陆会不会漂移?”
证据1——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
两块大陆就像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它们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
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在一起后,轮廓能够大致吻合。
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古老地层存在相似性。
证据2——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南美海洲和非洲都有它们的存在呢?
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
在两块不相连的大陆上发现相同物种。
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这是为什么呢?
大陆漂移假说
一整块大陆
漂移、分离
七大洲、四大洋
魏格纳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和茂密的森林。地质学家发现南极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冰盖下蕴藏的煤储量超过5000亿吨。为什么气候寒冷的南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呢?
南极大陆在远古时期曾经位于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地区,在那时形成了煤,后来经过大陆漂移,才到了今天纬度较高的位置。
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煤炭?
学以致用
拓展: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证据
1.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2.根据测量,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3.在赤道附近的热带丛林里发现了古冰川遗迹。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
地球内部的熔融态物质从洋中脊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移。
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海陆变迁
海陆的
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大陆漂移
提出者:魏格纳
证据
基本观点
动力来源
形式
海洋变陆地
陆地变海洋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