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4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一节 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
第2课时 人口的分布特点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能够说出人口分布的稀疏区与密集区,并简要分析原因。
新课导入
广阔的南极大陆无一人定居。
新知学习
人口的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烟稀少。
世界人口分布
2.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分布
欧洲西部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东部
(1)人口稠密区
(2)人口稠密区的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纬度变化示意
纬度位置
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
其中北纬20°-北纬60°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
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变化示意
(2)人口稠密区的特点
地形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区。
(2)人口稠密区的特点
海陆位置
一般而言,距离河流、海洋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河流、海洋越远,人口越稀疏。大陆内部的广大地区人口比较稀少。
1. 50.2%
2. 26.3%
(2)人口稠密区的特点
社会经济因素
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例如,多数人愿意在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居住。
世界人口分布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思考:分析一下为什么亚洲东部、南部地区会成为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部
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发展早。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会成为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分布
欧洲西部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北美东部
3.人口稀疏区
世界人口分布
1
4
3
5
2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
南极地区
亚马孙平原
分析:为什么上述地区会成为人口稀疏区?
世界人口分布
1
4
3
5
2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2—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3、4—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5—地势高峻,高寒缺氧
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项目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原因
世界 人口 分布 不均 匀 人口 稠密 区
人口 稀疏 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
东部等
地势高峻,
高寒缺氧
北半球中、低
纬度的沿海平原
地区
平原面积广阔,气
候温暖湿润,工农
业发展早
撒哈拉沙漠等
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
亚马孙平原等
雨林地区
气候过于湿热
北冰洋沿岸等
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
青藏高原等
高原、山地地区
课堂总结
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的
分布特点
人口稠密区-影响因素
人口稀疏区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谢谢观看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一节 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
第2课时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一、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地图数据,描述北纬20°-60°集中全球80%人口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综合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自然因素,解释人口分布差异的成因。对比不同区域案例,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动态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填图活动,绘制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范围,标注关键数据(如“500米以下平原占80%人口”)。
人地协调观:辩证分析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极端环境的合理利用(如“因纽特人冰屋建筑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口稠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难点
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综合作用。
极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新课导入
情境1:“北极探险队的困境”
教师提问:展示北极科考队员在冰面上艰难前行的照片,提问:“为什么北极地区没有大型城市?”
学生回答:气候寒冷、交通不便。
教师引导:总结“高纬度严寒地区人口稀疏”,关联“北冰洋沿岸人口稀疏”知识点。
情境2:“沙漠绿洲的奇迹”
对比撒哈拉沙漠与尼罗河沿岸的卫星影像,提问:“同样是沙漠气候,为何尼罗河沿岸人口密集?”
学生讨论:水源对农业和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教师归纳:强调“干旱区人口沿河分布”,呼应“距河流越近人口越稠密”结论。
情境3:“雨林科考日记”
阅读材料:“穿越亚马孙雨林需携带防蚊药、净水片,每日遭遇暴雨……”
教师追问:“这样的环境能否支持大规模人口居住?这与哪一知识点相关?”
学生总结:湿热环境限制农业发展,印证“雨林地区人口稀疏”。
新课教学
环节1:分布特征——读图定位与数据解析
活动1:地图探秘
多媒体使用:叠加世界人口密度图与世界地形图,学生用红笔圈出人口>100人/km 区域。
师生对话:
教师提问:“亚洲东部和南部的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学生回答:“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低海拔地区。”
教师追问:“青藏高原同属亚洲,为何被排除在稠密区外?”(关联课件“海拔500米以上人口骤减”)。
活动2:数据验证
分析课件图表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纬度变化:
计算北纬20°-60°人口占比(80%),南半球人口占比(约10%)。
教师引导:“南半球中纬度也有适宜气候,为何人口较少?”。
学生回答:“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较少,历史开发较晚”。
环节2:自然因素——三大维度深度探究
案例1:“北纬30°的奥秘”
对比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与撒哈拉沙漠(人口稀疏):
教师提问:
“两地同处北纬30°,为何人口密度差异巨大?”
学生分析:
气候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vs. 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地形差异:冲积平原 vs. 荒漠戈壁
案例2:“欧洲人口密集区的自然优势”
分发欧洲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任务:
标注人口密集区(莱茵河流域、英吉利海峡沿岸)。
结合课件“地形与海陆位置”知识点,总结平坦的地形特点和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然条件优势。
教师总结:“温暖湿润的气候与便利的水运共同促进人口聚集。”
环节3:人文因素——历史与经济的综合作用
情景剧:“穿越时空的对话”
分组扮演不同时代的居民:
A组:唐代农民(选择定居黄河流域,因“耕地肥沃”)
B组:19世纪英国工人(迁入曼彻斯特,因“工厂就业机会多”)
C组:现代硅谷工程师(选择旧金山,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辩论话题:“哪些因素在不同时期主导人口分布?”
教师点评:“农业社会依赖自然条件,工业社会侧重经济因素。”
环节4:极端环境——稀疏区成因探究
活动3:“极限环境生存挑战”
将人口稀疏区分为四类(严寒、干旱、湿热、高寒),每组抽签分析一个区域:
北极苔原 (严寒):“北冰洋沿岸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
撒哈拉沙漠 (干旱):“沙漠地区年降水量降水小于200毫米”
亚马孙雨林 (湿热):“交通不便,蚊虫叮咬”
青藏高原 (高寒):“海拔5000米以上氧含量不足海平面50%”
任务要求:用示意图展示环境如何限制人类生存。
教师追问:
“这些区域是否存在特殊聚居形式?举例说明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如因纽特人冰屋、沙漠游牧民族帐篷)
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教学特点
双图叠加强化认知:通过叠加人口密度图与地形图,直观呈现“平原人口密集”规律。
时空对比深化思维:横向对比(长江三角洲vs撒哈拉)、纵向对比(古代农业vs现代工业),培养综合思维。
角色扮演激活课堂:通过“农民-工人-工程师”角色转换,动态理解人文因素演变。
反思改进
乡土案例延伸:可增加本地实例,如“分析学校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与地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