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类型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性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气候要素与农业结构、民居特征等案例,分析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地理逻辑关系,形成综合性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气候分布图、景观图等工具,模拟解决作物种植规划、灾害应对方案等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气候异常案例分析,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气候对农业生产类型与耕作制度的影响
2. 气候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利用方式
3. 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关系
难点
1. 气候异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新课导入
情境一:地理侦探挑战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三封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
1. 西伯利亚农场主询问能否改种香蕉
2. 沙特建筑公司纠结是否在工地安装除湿机
3. 云南茶农咨询扩大种植面积的可行性
你们能结合气候知识帮他们分析吗?”
学生讨论:通过气候类型与作物习性、工业流程关系的初步推断,引出气候影响的广泛性。
情境二:时空穿梭机
多媒体展示:
15世纪郑和船队途经阿拉伯半岛时的航海日志片段:“此地居民皆着白袍,房屋无窗...”
现代驴友在北极拍摄的因纽特人冰屋视频。
教师引导:“如果让你设计一套穿越非洲到极地的旅行装备,需要考虑哪些气候因素?”
学生回答:从服饰材质、交通工具选择等方面展开推测,渗透气候与生活的关联。
情境三:校服设计师的挑战
实施步骤:
实物对比 教师手持两套校服:
A款(本地冬季校服:加厚加绒)
B款(三亚校服照片:短袖薄裤)
提问:“同样的季节,两地校服差异为何这么大?”
关键追问“如果让你为拉萨设计校服,会重点考虑什么功能?”(提示词:昼夜温差、紫外线强度)
思维聚焦 展示西藏学生校服实拍图(可拆卸袖藏袍)
总结:“一件校服藏着气候密码,接下来我们探索更多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秘密”
四、新课教学
环节一:气候与生产
模块1 农业命脉——气候的馈赠
案例1 作物分布拼图竞赛
教具准备:气候类型图(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作物卡片(葡萄/水稻/青稞)
教师提问:“请将作物卡片贴到适宜的气候区,并说明匹配理由”。
学生操作:
1. 葡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
2. 水稻→亚热带季风区(湿热环境)
3. 青稞→高原山地气候(耐寒特性)
教师追问:“如果强行在热带雨林种葡萄会怎样?”(病虫害高发/糖分积累不足)
模块2 工业生产的隐形指挥棒
案例1 芯片工厂选址之谜
背景材料:某电子公司拟在郑州与海口建设芯片厂
教师提问:“芯片制造需要恒温恒湿环境,哪个城市更合适?为什么?”
学生分析:
郑州:温带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需更多温控设备
海口: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高湿→除湿成本高昂
结论提炼:气候通过影响环境控制成本,间接作用于工业选址。
案例2 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视频片段:展示高原冻土区夏季施工场景
教师引导:“为什么铁路建设要集中在冬季?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知识迁移:气候→地表稳定性→工程施工周期
模块3 气候资源的智慧利用
案例1 坎儿井工程解密
立体模型观察:分层展示暗渠、竖井、明渠结构
关键问题链:
1. “吐鲁番降水极少,如何发展农业?”
2. “暗渠设计相比明渠有何优势?”(减少蒸发/防止风沙掩埋)
3. “这套系统体现了哪些气候资源利用原则?”(节水优先/因地制宜)
案例2 新能源地图设计
数据包分析:提供各省级行政区年均风速/日照时数数据
小组任务:为中国新能源公司推荐3个风力发电站选址
评价标准:
东南沿海:季风强劲但台风风险
西北内陆:稳定风源但远离用电区
环节二:气候与生活
模块1 服饰变迁中的气候密码
案例1 藏袍穿法模拟
情景剧表演:学生演示“一袖脱穿”动作
教师追问:“这种独特穿法反映了青藏高原什么气候特征?”(日温差达20℃以上)
模块2 舌尖上的气候故事
案例1:饮食差异实验
对照组设计:
A组:模拟北方冬季(室内暖气干燥)→提供高热量面食
B组:模拟南方梅雨季→提供祛湿粥品
结论生成:气候→人体代谢需求→饮食结构演化
模块3 交通方式的自然选择
案例1 沙漠之舟的生存秘籍
解剖学图示:骆驼双重睫毛(防沙)/驼峰脂肪(储能)
教师提问:“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中连续行走20天不喝水?”
知识拓展:干旱气候→生物适应性进化→交通工具选择
案例2 高原铁路的科技攻关
工程资料:青藏铁路采用主动冷却路基技术应对冻土
思维进阶:“如果没有现代科技,传统高原交通如何解决冻土问题?”(季节性迁移/牦牛运输)
环节三:气候异常的双刃剑效应
模块1 防灾方案设计赛
任务包:包含某社区地形图、近10年气候数据、基建预算表
设计要求:针对洪涝/干旱双重风险,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优秀案例:
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耐旱作物与滴灌技术组合方案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创新特色
1. 全息化知识建构:通过实物教具、数字模型、实景视频,实现抽象概念具象转化
2. 问题链深度引导:设计“气候要素→生产限制→资源创新”三级问题链,推动思维进阶
3. 辩证思维培养:在“灾害应对”环节设置利弊分析思路,避免单一化认知
改进方向
1. 可增加“校园小气候监测站”实践项目,持续观测温度/湿度数据
2. 需开发分层任务卡,照顾不同学学生的探究需求(共23张PPT)
第3章 世界气候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产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名羽绒服推销员,你会去热带售卖羽绒服吗?
新知学习
气候与生产
一、气候对哪些生产部门产生影响?
农 业
工 业
交通运输业
农业
你认为气候对哪个生产部门的影响最显著?
1.气候影响农业
(1)气候影响一个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
热带地区
的作物
咖啡
芒果
香蕉
榴莲
亚热带地区的作物
柑橘
茶
1.气候影响农业
(2)气候影响一个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
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水稻喜湿热
小麦喜温凉干爽
1.气候影响农业
(3)气候影响一个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
(4)气候影响农业耕作制度
1.气候影响农业
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思考
葡萄喜光,对热量要求高,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充足。
1.说出葡萄为什么适合在地中海地区种植?
地中海气候
法国的葡萄种植园
2.说说水稻主要适宜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种植?
中国南方的水稻园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上海)
水稻适宜在湿热的环境下种植
2.气候影响工业
工厂的选址、生产过程、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等均受气候的影响。
户外施工
电子芯片制作
气候资源包括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这些资源可再生,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3.利用气候资源
光能资源
水资源
风能资源
拓展
坎儿井是吐鲁番、哈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当地人利用地形的优势,将山麓地带富集的地下水通过暗渠引出,灌溉农田。。
坎儿井结构示意
气候与生活
1.气候影响人们的服饰
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气候严寒,毛皮可御寒
阿拉伯人生活在北非,气候炎热干燥。宽大的白袍可通风、反射阳光
青藏高原日温差大,中午热的时候可将一只袖子褪下来
2.气候影响饮食习惯
我国北方地区
以面食为主
我国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
蒙古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
3.气候影响民居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会搭建冰屋避寒。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高架屋。。
就地取材
秘鲁首都利马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利马居民建造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土坯房,厚实的墙壁可以抵御高温。
3.气候影响民居
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墙厚、窗小,屋顶坡度小,有利于防寒保暖。
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传统民居有什么不同?
3.气候影响民居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年代,从英国南部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图反映了这种规律。请你说出产生这种规律的气候原因。
思考:
变化规律:自西向东,墙壁逐渐增厚。
气候原因:自西向东离海洋渐远,气候的大陆性逐渐增强。冬季气温逐渐降低。
目的:防寒保暖
4.气候影响交通
沙漠之舟:骆驼
雪橇
高原之舟:牦牛
竹筏
为适应不同气候,因地制宜,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与工具。
拓展:
南船
北马
5.气候异常可能会造成灾害
洪涝
寒潮
干旱
洪涝
干旱
寒潮
课堂总结
气候与人类活动
气候与生产
气候影响农业
气候影响工业
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与生活
气候影响服饰
气候影响饮食习惯
气候影响民居
气候影响交通
气候异常可能会造成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