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5.2 交通运输与全球经济发展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5.2 交通运输与全球经济发展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2 06:23:15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5章 发展与合作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与全球经济发展
1.认识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对比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3月23日,一艘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
导致航道堵塞。那么货轮是什么呢?
国际交通运输方式
玲玲和贝贝看到货轮搁浅的新闻,联想到刚学过的国际合作相关知识,
认为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交通运输,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国际航空运输、国际海洋运输、国际铁路运输、国际公路运输、国际管道运输等。
国际航空运输
国际海洋运输
国际铁路运输
国际公路运输
国际管道运输
1.国际航空运输
速度快、安全性高,是国际人员流动的主要方式,也适用于国际贸易中贵重物品、易腐鲜活货物、精密仪器和应急物品的运输。
2.国际海洋运输
运量大、运费低,适用于多种货物,是国际货物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3.国际铁路运输
速度较快、运量较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贸易中是仅次于海洋运输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
连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4.国际公路运输
具有机动灵活、装卸方便等特点,是邻国间边境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此外,国际公路运输还可以将两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起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
5.国际管道运输
将天然气、石油和其他液态或气态的能源输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
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互联互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海上石油运输路线与重要通道
1.根据输油路线,判断世界石油主要的输出地区和输入地区。
输出:西亚地区
输入:东亚、大西洋沿岸
国际海运以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主导石油运输,通过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关键航道连接,缩短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全球石油能源的贸易稳定。海运网络促进跨国协作与资源优化配置。
2.说一说国际海洋运输对世界石油供需的重要影响。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进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
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由中国按国铁Ⅰ级标准建设;
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
“中老国际铁路通道”,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点内容;
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
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
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
积极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推进亚洲货币、投资、信用体系建设;
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
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带路”倡议的社会根基;
传承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
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国援建“会长大的学校”
助巴基斯坦儿童圆梦
比较
中欧班列作为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成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桥梁与纽带。
说一说,与海洋运输相比,铁路运输有哪些优势?
2024-05-21 新华丝路网
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各国的铁路货运列车。
经沿线国家铁路和海关部门共同商定,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
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
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
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图 护航“渝车出海”,打造国际物流新通道
比较:中欧班列(铁路运输)的优势
【答案】铁路运输在运输方面的优势是:运时少、安全性高的特点。
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避免了货物的中途换装或换乘。
说一说,
与海洋运输相比,
铁路运输有哪些优势?
思考
想一想,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上交通运输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全球流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破解全球化面临困境,如发展不均衡和金融风险等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调整对外开放地理格局和促进要素流动转型,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1.查阅资料,讨论中欧班列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欧班列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贸易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2.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运输费用也变得更低,这使得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合作的深化。
国际交通运输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思考:
义新欧”班列首发于2014年11月18日,是中国浙江义乌至西班牙马德里的国际货运班列。
1.根据图 H,说出“义新欧”班列途经哪些国家。
2.“义新欧”班列的开通对于我
国及沿线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
意义
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
法国、西班牙。
构建高效国际物流通道,促进我国
与沿线国家贸易增长,优化资源配
置;加强亚欧内陆国家对外联通,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合作与友好关系。
课堂总结
交通运输与
全球经济发展
国际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航空运输
国际海洋运输
国际铁路运输
国际公路运输
国际管道运输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与全球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理解国际海洋运输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分析西亚石油输出与东亚、欧美输入的供需格局。
2. 综合思维:结合“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倡议案例,对比国际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的优劣势,理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多要素关联性。
3. 地理实践力:模拟“国际物流公司运输方案设计”,根据货物类型、运输距离、成本要求等条件,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际五大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依据;交通运输对全球资源调配、贸易合作的推动作用。
难点: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分析国际铁路运输如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新课导入
1. 情境1: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
展示新闻图片:“长赐号”货轮搁浅导致全球物流瘫痪。
教师提问:“为什么一艘货轮堵塞会影响全球经济?国际海洋运输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海洋运输运量大、成本低,是国际贸易的“大动脉”。
情境2:网购跨国包裹
呈现“中国义乌小商品通过中欧班列运往西班牙”的物流信息图。
教师提问:“为何选择铁路而非海运?铁路运输的优势是什么?”
学生讨论:速度快(12天 vs 45天)、稳定性强(不受天气影响)。
3. 情境3:能源运输难题
展示“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提问:“西亚石油运往东亚为何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管道运输是否可行?”
教师引导:分析海洋运输的不可替代性与管道运输的局限性(距离远、成本高)。
四、新课教学
环节1:国际运输方式特点与选择
任务1:归纳五大运输方式特点
学生阅读课件“国际交通运输方式”部分,填写对比表格: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货物
国际航空运输 速度快、安全性高 运量小、成本高 贵重物品、易腐鲜活货物、精密仪器和应急物品
国际海洋运输 运量大、运费低 速度慢、受天气影响 大宗货物
国际铁路运输 速度较快、运量较大、成本相对较低 灵活性差、需固定轨道 中长途大宗货物
国际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运量小、长途成本高 短途货物、边境贸易
国际管道运输 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可靠 前期投资大、单向运输 天然气、石油和其他液态或气态的能源
教师提问:“课件中提到‘中国高铁全系统走出国门的第一单’是什么项目?说明铁路运输的哪些优势?”
学生回答:雅万高铁(印尼),优势为速度快、技术成熟、运量较大。
2. 任务2:运输方案决策
给出案例:
案例① 10吨精密仪器从德国运往上海(航空运输)。
案例② 50万吨铁矿石从澳大利亚运往唐山港(海洋运输)。
案例③ 5万吨天然气从俄罗斯输往中国(管道运输)。
教师追问:“若中欧班列运费降低,能否替代部分海洋运输?为什么?”
学生回答:适合高附加值、时效性强的货物(如电子产品),但大宗货物仍需海运。
环节2:交通运输对全球经济的作用
1. 案例1:苏伊士运河与全球石油贸易
展示“世界海上石油运输路线图”,提问:
教师提问:“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东亚的主要路线是什么?若运河长期堵塞,可采取哪些替代方案?”
学生回答:绕行好望角(增加成本);发展中欧班列运输部分货物。
2. 案例2:“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班列
分组讨论:“与海洋运输相比,中欧班列的优势是什么?”(答案:运时少、安全性高、通关便利)
教师引导:结合课件“中欧班列货物通关互认”案例,说明政策协作对运输效率的提升。
3. 案例3:“义新欧”班列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展示“义新欧班列路线图”,提问:
教师提问:“班列途经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国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连接中亚与欧洲,促进沿线国家资源互补(如中亚矿产→中国制造→欧洲市场)。
环节3:交通发展与国际合作
任务1:分析“五通”战略
学生阅读课件“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部分,分组绘制“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图”。
教师提问:“‘中老铁路’如何体现‘民心相通’?”
学生回答:促进中老文化交流(如铁路沿线旅游、语言培训)。
2. 任务2:模拟“国际交通峰会”
角色扮演:学生分饰中国、老挝、德国代表,讨论“中欧班列如何优化线路”。
教师总结:交通合作需兼顾经济需求(降低成本)与生态保护(减少碳排放)。
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特点:
紧扣教材,以“苏伊士运河”“中欧班列”等课件案例贯穿课堂,结合生活场景,实现知识迁移;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将运输方式选择转化为可视化决策过程,强化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反思:
案例生活化降低理解难度,问题链设计(如“运河堵塞→替代方案”)激发深度思考;
改进方向:可增加“运输方式排序游戏”提升趣味性,结合数学计算“绕行好望角增加的距离”,深化地理实践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