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对比捷克乡村与巴黎市区景观,描述城镇与乡村的分布差异及空间形态特征,并在地图上标注典型聚落的地理位置。
2. 综合思维
结合深圳东门老街的案例,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支持),理解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家乡景观考察”活动,设计调查表格,记录房屋类型、道路分布、基础设施等,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的相互作用。
4. 人地协调观
讨论安徽宏村、丽江古城等案例,提出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城乡景观差异的本质(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 城镇空间布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如北京故宫对称布局与布拉格以教堂为中心的对比)。
难点
1. 如何从景观变化案例中找出影响因素(如深圳东门老街变迁背后的经济政策)。
2. 引导学生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提出可行方案(如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村落保护)。
三、新课导入
1. 情境1:图片竞猜
教师活动:展示4组城乡对比图(农田vs高楼、牧村vs工业区、渔村vs商业街、传统村落vs现代化城市),隐去文字说明。
教师提问:“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答案:“图A有农田和低矮房屋,是乡村;图B有密集高楼和立交桥,是城市。”
教师引导:“除了建筑,还有什么差异?比如道路宽度、人口密度?”
2. 情境2:角色扮演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聚落角色(牧村村民、渔村村长、城市设计师)。
教师提问:“请用一句话描述你所在的聚落特点,并画一幅简笔画展示景观。”
学生展示:
牧村代表:“我们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羊群。”
城市设计师:“这里有大商场、地铁站和公园,街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教师总结:“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景观差异。”
3. 情境3:视频讨论
播放内容:深圳东门老街40年变迁的短视频(从农田到商业中心的转变)。
教师提问:“视频中哪些变化最明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学生回答:“农田变成商场,小路变成大马路,因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
追问:“这样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四、新课教学
活动1:城乡差异探秘
多媒体使用:PPT动态对比江西婺源乡村(木屋、梯田)与南京市区(地铁站、写字楼)。
师生对话:
教师提问:“从生产方式、建筑密度、基础设施三个角度,归纳城乡最本质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回答:“乡村种田养鱼,城市上班开店;乡村房子矮而分散,城市高楼密集。”
教师追问:“为什么说‘城镇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能否用历史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达后,剩余产品交易催生了集市,逐渐发展为城镇。”
小结:通过板书表格对比城乡差异:
乡村 城镇
人口数量 人口较为分散 人口较为密集
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建筑风格 房屋密度小且低矮 高楼众多,风格多样
交通状况 线路狭窄、稀少 纵横交错,网络化立体化
基础设置 商业和公共设施较少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景观特征 农田、果林、池塘等 自然环境已经被改造
活动2:空间形态与职能分析
案例教学:
1. 德国鲁尔工业区:展示工厂群图片,提问:“这类城镇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2. 北京故宫:结合卫星地图,分析“对称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 巴黎商贸中心:对比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说明城市多功能分区的必要性。
小组任务:
任务1:每组抽取一张聚落图(团块状村、带状村、工业城镇、文化城市),绘制简图并标注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任务2:讨论“为什么山谷中的村落多呈带状?平原地区的村落多为团块状?”
师生对话: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规划一个沿河渔村,你会设计成什么形态?为什么?”
学生回答:“沿河建成长条状,方便捕鱼和运输。”
教师补充:“这与地理课本中‘河流影响聚落形态’的结论一致。”
活动3:景观变化与保护实践
案例辩论:
辩题:“传统村落是否应该完全保留原貌?允许部分现代化改造吗?”
正方:“保留原貌,传承文化。”
反方:“适度改造,改善生活。”
教师引导:播放安徽宏村改造前后对比视频。
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村民、政府官员、游客)讨论“如何在宏村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古建筑”。
村民代表:“希望开民宿赚钱,但不想拆老房子。”
政府代表:“制定保护法规,限制商业开发区域。”
实践任务:
任务:设计一份“家乡景观保护倡议书”,包含3条具体措施(如垃圾分类、古建筑修缮基金)。
展示分享:各组宣读倡议书,教师点评并补充(如“丽江古城限流政策”)。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延伸与课后作业
1. 延伸探究
调查家乡某区域十年间的景观变化(使用老照片对比或访谈长辈)。
撰写报告:“从______看城乡发展”,提交图文并茂的PPT。
2. 实践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用纸板、黏土等材料制作“理想聚落模型”,标注自然与人文要素。
展示要求:说明模型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是否包含祠堂、广场、绿化带)。
七、教学特点与反思
1. 创新亮点
多维度情境设计:通过图片竞猜、角色扮演、辩论赛,激发学生兴趣。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城镇起源)、美术(景观简笔画)、道德与法治(可持续发展)。
分层任务:基础任务(填表对比)+ 提升任务(模型制作)+ 拓展任务(家乡调查)。
2. 改进方向
差异化教学:对地理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图文对照表,辅助理解专业术语。
技术补充:利用AR软件(如“卫星地图实景”)展示聚落形态,弥补部分学校教具不足。
3. 核心素养落实
通过“倡议书设计”落实人地协调观,通过“模型制作”强化地理实践力,确保新课标要求全覆盖。(共28张PPT)
第4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化,推测该区域城乡发展图景。
2.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3.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树立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
城镇和乡村,是世界各地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们有何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捷克乡村景观
法国巴黎市区景观
新知学习
城镇与乡村
聚落
1.定义: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
2.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城镇和乡村。
江西婺源乡村景观
江苏南京市区景观
乡村
一般来说,城镇的出现晚于乡村。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城市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说说城镇和乡村有哪些不同。
捷克乡村景观
法国巴黎市区景观
乡村: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
1.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类型。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不同。
种植业
畜牧业
水产业
林业
农村
渔村
牧村
林场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聚落及其空间分布形态
团块状村
带状村
受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线路等因素影响,不同的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形态。
2.从空间形态上看,乡村可以分为集聚型与分散型。其中,集聚型
乡村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和带状村等。
带状村多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
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3.在城镇中,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有的大城市则具备多种职能。
巴黎商贸中心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现代化厂房
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
东 京
纽 约
伦 敦
巴 黎
上 海
墨西哥城
思考: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哪些是城市景观,哪些是乡村景观,并根据图片内容说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
B
D
图B与图C是城市景观
图A与图D是乡村景观
A
C
图A是大片的农田,图D是乡村的人们正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图B是城市里的高楼林立,图C是城市中的人们正在从事娱乐活动。
4.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
中国北京故宫——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
捷克首都布拉格——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
美国休斯顿——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的布局较为活泼。
5.建筑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
苏州园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与自然的协调。
德国天鹅堡——西方建筑较多使用规则的几何形体。
总结:乡村聚落特点
乡
村
建筑风格
房屋密度小且低矮
交通状况
线路狭窄、稀少
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基础设施
商业和公共设施较少
人口数量
人口较为分散
景观特征
农田、果林、池塘等
乡村景观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
总结:城镇聚落特点
城
镇
建筑风格
高楼众多,风格多样
交通状况
纵横交错,网络化立体化
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基础设施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人口数量
人口较为密集
景观特征
自然环境已经被改造
各类绿地供人们在生活中亲近自然。
活动:了解家乡景观。
(1)简要描述你居住的乡村或城镇的景观特征。
(2)观察家乡某典型景观,说明其特点。
可以从房屋、道路、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周边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以及政策的变化,城乡景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有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其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零散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零星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的小路逐渐被宽阔的硬化道路替代。
深圳东门老街:40年的岁月变迁
3.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如农田变为工厂、商店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增加、密度增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
4.我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安徽宏村
拓展: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中国云南丽江古城
中国福建土楼
5.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予以保护;也要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思考:除上述世界文化遗产外,你还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外出旅游时,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雅典卫城
埃及金字塔
西藏布达拉宫
安徽古村落
平遥古城
……
做文明游客,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为当地做好宣传,传播正能量等。
课堂总结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城镇与乡村
乡村和城镇的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的空间形态
城镇的职能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发展与保护
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
建筑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