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加快溶解》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7《加快溶解》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08:0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加快溶解》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七课,承接前一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溶解限量),聚焦 “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是 “水与物质相互作用” 认知体系的延伸。教材以 “生活问题→多组对比实验→归纳规律” 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探究 “搅拌、加热、物质颗粒大小” 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将 “溶解” 认知从 “量”(溶解多少)拓展到 “率”(溶解快慢),为后续理解 “生活中加快溶解的应用”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需通过多变量对比验证猜想”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加快溶解” 有生活经验(如冲咖啡搅拌、用热水化糖),能直观感知 “搅拌 / 加热能让物质溶得快”,但对 “物质颗粒大小(如块状 vs 粉末)” 的影响陌生,且缺乏 “控制变量验证猜想” 的科学思维(如探究搅拌时,易同时改变温度)。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实验操作中易出现 “变量控制不当”“观察记录不及时” 等问题。不过学生对 “动手验证猜想” 兴趣浓厚,可通过 “三组对比实验 + 清晰分工” 突破难点,同时需强化 “单一变量、多次观察” 的实验习惯。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搅拌、加热(升高温度)、将物质弄碎(减小颗粒大小),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反之,不搅拌、低温、块状物质溶解较慢。 建立 “溶解速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可通过控制条件改变溶解快慢”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时间”(如搅拌 vs 不搅拌、热水 vs 冷水),提升对比分析与归纳思维,总结 “单一变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基于实验现象(如粉末糖 1 分钟溶解,块状糖 3 分钟溶解),推理 “变量与结果的因果关系”(颗粒越小,接触水的面积越大,溶解越快),培养证据意识。 (三)探究实践 经历 “提出猜想(哪些方法能加快溶解)→设计三组对比实验→操作记录→归纳规律” 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 “控制单一变量” 的实验方法(如探究加热时,固定搅拌、颗粒大小不变)。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操作变量、计时、观察、记录),完成多组实验,初步养成 “及时记录、客观对比” 的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溶解速度规律” 的探究兴趣,培养耐心观察、严谨操作的实验态度,避免 “未控制变量就得出结论” 的情况。 体会加快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冲药搅拌、磨碎洗衣粉),树立 “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探究 “搅拌、加热、物质颗粒大小” 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归纳 “搅拌 / 加热 / 弄碎能加快溶解” 的规律。 掌握 “控制单一变量” 的实验方法(如探究颗粒大小时,固定水量、温度、不搅拌),能准确记录溶解时间与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 “控制单一变量” 的实验原则(如探究加热时,仅改变温度,保持搅拌、颗粒大小、水量相同),避免因多变量混乱导致结论错误。 精准操作实验(如同步计时、观察溶解终点 —— 物质完全消失),并准确对比三组实验的溶解速度差异。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 探究搅拌影响:2 个烧杯(各装 100 毫升常温 water)、块状白砂糖(2 份,每份 5 克)、搅拌棒 1 根、秒表 1 个、实验记录表。 探究加热影响:2 个烧杯(1 个装 100 毫升热水 <60℃>,1 个装 100 毫升冷水)、块状白砂糖(2 份,每份 5 克)、搅拌棒(均不搅拌)、秒表、温度计。 探究颗粒大小影响:2 个烧杯(各装 100 毫升常温 water)、白砂糖(1 份块状,1 份磨成粉末,均 5 克)、搅拌棒(均不搅拌)、秒表。 多媒体资源:冲咖啡搅拌、用热水化蜂蜜的生活视频;三组对比实验步骤动画;溶解速度影响因素总结图。 辅助材料:生活应用图片(磨碎的洗衣粉、热水冲药)、课堂练习答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演示 “生活困境”:在 2 个装有 100 毫升冷水的烧杯中,各加 1 块 5 克的白砂糖,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1 分钟后观察 —— 搅拌的烧杯中糖完全溶解,不搅拌的仍有残留,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糖和水,搅拌的糖溶得快?还有哪些方法能让糖溶得更快?”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如 “用热水”“把糖弄碎”),对 “加快溶解的方法” 产生验证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 “溶解快慢差异” 的直观演示,引发猜想,自然提出 “如何加快溶解” 的核心问题,导入本节课探究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 梳理学生猜想(搅拌、加热、弄碎),展示实验材料,提问:“要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我们需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水量、水温、糖的量与颗粒大小)只改变‘是否搅拌’这一个变量,才能确定是搅拌导致溶解变快。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验证三个猜想。” 明确探究目标:①验证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②验证加热对溶解速度的影响;③验证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 理解 “单一变量” 的重要性,认同 “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的要求,明确小组需完成三组实验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猜想与强调变量控制,让学生带着 “明确目标、规范方法” 的思路进入实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8 分钟) 环节 1:学习实验方法与分工(8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实验动画:逐组演示实验步骤 —— ① 搅拌组:2 杯常温 water(100 毫升)+ 5 克块状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计时至完全溶解,记录时间; ② 加热组:1 杯热水(60℃)、1 杯冷水(常温)+ 5 克块状糖,均不搅拌,计时记录; ③ 颗粒组:2 杯常温 water + 5 克糖(1 块、1 粉末),均不搅拌,计时记录。 强调 “溶解终点”:物质完全消失,无颗粒残留;明确小组分工(1 人操作变量 < 如搅拌 / 加热 >、1 人计时、1 人观察、1 人记录)。 学生活动: 观看动画,记录每组实验的 “不变量” 与 “改变量”(如加热组不变量:水量、糖量 / 颗粒,改变量:温度);小组讨论分工,确认每人职责。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清晰展示实验逻辑,明确分工与观察要点,为三组实验的有序开展铺垫。 环节 2:分组实验探究(15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材料,分阶段指导: ① 先做 “搅拌组”:提醒 “同步加样、开始计时,搅拌时速度均匀”; ② 再做 “加热组”:用温度计确认热水 60℃,强调 “不搅拌,避免烫伤”; ③ 最后做 “颗粒组”:对比块状与粉末的溶解差异,提醒 “粉末避免吹散”。 巡视纠错:及时纠正 “加热组同时搅拌”“颗粒组水量不同” 等变量控制错误,指导记录 “溶解时间”(如搅拌组 2 分钟,不搅拌组 5 分钟)。 学生活动: 按分工完成三组实验,记录关键数据: ① 搅拌组:搅拌(1-2 分钟溶解),不搅拌(4-5 分钟溶解); ② 加热组:热水(1 分钟溶解),冷水(4 分钟溶解); ③ 颗粒组:粉末(1 分钟溶解),块状(3 分钟溶解); 观察并记录 “溶解过程差异”(如热水中糖快速变小,粉末糖迅速扩散)。 设计意图:通过三组实验实操,让学生直观验证三个猜想,在控制变量中获取数据,落实探究实践素养,同时感知 “多因素影响溶解速度”。 环节 3:分析实验结果(5 分钟) 教师活动: 汇总班级数据,在课件展示 “三组实验结果对比表”,讲解:“从数据能看出,搅拌、加热、弄碎都能让糖溶得更快 —— 搅拌加快物质与水的接触,加热让水分子运动更快,弄碎增大物质与水的接触面积,这三个方法都能缩短溶解时间。” 播放 “分子运动” 短视频:展示 “冷水 vs 热水中水分子运动差异”“块状 vs 粉末与水的接触面积差异”,帮助理解原理。 学生活动: 对比自己组数据与班级平均值,确认 “三个方法均能加快溶解”;结合短视频,初步理解 “加快溶解的科学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汇总与原理讲解,将实验现象上升为科学规律,突破 “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加快溶解” 的认知难点。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 3 组代表汇报:“你们三组实验的溶解时间分别是多少?哪个方法加快溶解的效果最明显?(如加热 / 粉末)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方法?” 追问拓展:“冲感冒冲剂时,为什么医生建议用温水并搅拌?(温水加热、搅拌,双重加快溶解)如果想让块状冰糖快速溶解,怎么组合方法?(弄碎 + 加热 + 搅拌)” 学生活动: 汇报实验结果(如 “加热效果最明显,1 分钟溶解”);结合生活举例(如 “妈妈用热水冲奶粉搅拌”),思考 “多种方法组合使用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应用,让学生从 “验证猜想” 转向 “综合应用规律”,提升科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家庭小实验”:“用块状冰糖,分别尝试‘只搅拌’‘只加热’‘弄碎 + 加热 + 搅拌’三种方式,记录每种方式的溶解时间,看看哪种组合最快,明天分享结果。” 单元知识梳理预告:“下节课我们汇总整个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溶解规律’,制作‘水的科学手册’,回顾水的秘密!” 学生活动: 记录任务,交流计划(如 “和弟弟一起做实验,用手机计时”);期待单元知识梳理,感受 “水的科学” 的完整认知。 设计意图:延伸探究至家庭,培养 “组合变量验证” 的能力;预告单元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白糖溶解速度的是( ) A. 用冷水溶解 B. 搅拌白糖水 C. 将白糖磨成粉末 解析:冷水会减慢溶解,搅拌、弄碎能加快,选 A。 探究 “加热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 A. 水温(热水 vs 冷水) B. 水量、糖的量与颗粒大小 C. 是否搅拌 解析:探究加热时,仅改变水温,其他条件需不变,选 B。 要让块状肥皂快速溶解在水中,最有效的组合方法是( ) A. 不搅拌、冷水、块状 B. 搅拌、热水、磨成小块 C. 不搅拌、热水、块状 解析:搅拌 + 加热 + 弄碎组合效果最好,选 B。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搅拌能加快溶解,是因为搅拌让物质与水的接触更充分。( √ ) 解析:搅拌的核心作用是增大物质与水的接触频率,描述正确。 探究 “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时,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这样实验结果更准确。( × ) 解析:未控制温度变量,会干扰实验结果,应保持温度相同。 生活中用热水冲咖啡并搅拌,是同时利用 “加热” 和 “搅拌” 两种方法加快溶解。( √ ) 解析:这是加快溶解的典型生活应用,描述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搅拌、加热、把物质弄碎,都能让溶解变快!生活中冲奶粉、泡咖啡,都会用到这些方法。课后记得做家庭实验,试试组合方法的效果,下节课我们一起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哦!
板书设计
水 —— 加快溶解 加快溶解的方法(三组实验结论): 搅拌 → 加快(物质与水接触更充分) 加热(升温) → 加快(水分子运动更快) 弄碎(减小颗粒) → 加快(接触面积更大) 实验关键(控制单一变量): 每组实验:只变 1 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如水量、物质质量) 生活应用: 冲奶粉:加热 + 搅拌 泡洗衣粉:弄碎 + 搅拌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设计 “三组对比实验”,每组聚焦一个变量(搅拌、加热、颗粒),并通过 “不变量 vs 改变量” 的明确标注,帮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的原则,多数小组能规范操作,准确得出 “三种方法均能加快溶解” 的结论,突破核心难点。 结合生活实例(冲咖啡、冲药)设计实验与研讨,让学生快速关联 “科学规律” 与 “生活应用”,提升学习兴趣与知识应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在 “加热组” 实验中,因热水温度不稳定(如降到 40℃),导致溶解时间差异变小(热水 2 分钟,冷水 3 分钟),影响结论说服力;个别学生计时不及时,错过 “完全溶解” 的终点,记录数据有误差。 对 “颗粒大小影响溶解” 的原理讲解较浅,仅提及 “接触面积大”,未通过直观工具(如块状与粉末的表面积对比图)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学生仍疑惑 “为什么粉末溶得快”。 (三)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准备 “恒温加热垫”,保持热水温度稳定在 60℃;实验前培训 “计时员”,明确 “溶解终点” 判断标准(用手电筒照射烧杯,无颗粒反光即为完全溶解),减少数据误差。 增加 “表面积对比” 直观演示:用透明塑料板展示 “块状糖(1 个面接触水)” 与 “粉末糖(多个小面接触水)” 的示意图,或用相同质量的块状盐与盐粉,分别铺在纸上,展示粉末覆盖面积更大,帮助学生理解 “接触面积影响溶解速度” 的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2.7《水 —— 加快溶解》
(教科版)三年级

2.7《水 —— 加快溶解》
为什么同样的糖和水,搅拌的糖溶得快?还有哪些方法能让糖溶得更快?
新知导入
聚集
在水中加入食盐,为了让食盐快点溶解,我们会想一些办法。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呢?
探究新知
搅拌:用筷子或玻璃棒搅拌水,能加快水分子运动,让食盐更快分散溶解;
加热:给装水的容器加热,水温升高会加速食盐颗粒溶解;
研碎:把食盐块研成细粉,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缩短溶解时间。
1.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说一说我们的想法。
2.通过实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并记录。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人100毫升的常温水。同时在水中放人同样多的食盐。一杯搅拌,一杯静止,观察并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3.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并记录。
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实验中要用“相同质量的食盐”和“一样多的水”?
1.因素有温度、搅拌、食盐颗粒大小。通过对比实验可知:加热比常温溶解快,搅拌比不搅拌快,研碎比块状快,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只变一个因素就能观察出影响。
2.为了保证实验公平,只让要研究的因素(如温度)变化,排除水多少、食盐量不同对溶解快慢的干扰,让结果更准确。
试一试,将食盐或糖这样能溶解的物质研磨得很细,
再放入水中,与不研磨的大颗粒盐粒或糖粒相比较,哪种溶解得更快呢?这个实验的步骤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研磨后的细颗粒溶解更快。步骤:
1. 取相同质量的细、粗颗粒;
2. 加入等量同温的水;3. 同时搅拌,观察溶解速度。注意:水的温度、量、搅拌力度要一致,保证实验公平。
我可以帮你整理成一张 “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影响” 的实验步骤卡,需要吗?
研磨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白糖溶解速度的是( )
A. 用冷水溶解 B. 搅拌白糖水 C. 将白糖磨成粉末
2.探究 “加热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
A. 水温(热水 vs 冷水) B. 水量、糖的量与颗粒大小 C. 是否搅拌
3.要让块状肥皂快速溶解在水中,最有效的组合方法是( )
A. 不搅拌、冷水、块状 B. 搅拌、热水、磨成小块 C. 不搅拌、热水、块状
解析
B
B
A
(二)判断题
1.搅拌能加快溶解,是因为搅拌让物质与水的接触更充分。( )
2.探究 “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时,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这样实验结果更准确。( )
3.生活中用热水冲咖啡并搅拌,是同时利用 “加热” 和 “搅拌” 两种方法加快溶解。(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搅拌、加热、把物质弄碎,都能让溶解变快!生活中冲奶粉、泡咖啡,都会用到这些方法。课后记得做家庭实验,试试组合方法的效果,下节课我们一起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哦!
板书设计
2.7 加快溶解的方法(三组实验结论)
搅拌 → 加快(物质与水接触更充分)
加热(升温) → 加快(水分子运动更快)
弄碎(减小颗粒) → 加快(接触面积更大)
实验关键(控制单一变量):
每组实验:只变 1 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如水量、物质质量)
生活应用:
冲奶粉:加热 + 搅拌
泡洗衣粉:弄碎 + 搅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