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水 —— 第二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教科版)三年级
上
《水 —— 第二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同学们,这些活动里,我们发现了水的哪些秘密?”“这节课我们要给‘水’单元做‘知识大总结’,还要读有趣的科学文章,发现‘亚洲水塔’中水变化的秘密!
新知导入
聚集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 — 固态 — 气态转化 )、水的特征(溶解、流动、有一定体积 )、水的应用(生活饮用、农业灌溉等 )的卡片,这些知识在单元里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探究新知
这些知识帮我们解释了湖水结冰、雪糕熔化等三态变化现象,弄清了食盐溶解、粗盐分离的原理,还解答了 “白气” 是什么等问题,也让我们理解水在生活、农业中应用的依据,解决了对水的性质和变化的疑问。
固态冰川、液态水、气态水汽”,提问 “这些形式如何转化?
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和气体,也能变回液体。水还有溶解其他物质的特性,一些物质与水混合,有的容易溶解,有的不容易溶解。水不仅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利用水还可以将其他物质分离出来。物质总是不断变化着,物质还会相互作用。
“亚洲水塔”中水的变化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具有南极、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储量。高原之上的湖泊面积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亚洲
十多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有“亚洲水塔”之称。
在这个庞大的“亚洲水塔”中,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间不断变化。首先是固态水,主要有冰川、积雪等。其次是液态水,主要以河流和湖泊的形式存在,很多河流和湖泊的水需要冰川融水来补充。最后是气态水,主要是地表水和海水蒸发,通过季风输送到青藏高原上空形成大量水汽,然后再通过降雪和降雨的方式变成固态和液态水。这样就形成了水的固、液、气三态循环变化。
“亚洲水塔”为世界近40%的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非常重要。我国科学家团队正在监测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为保护“亚洲水塔”提供科技支撑。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水的三态变化的是( )
A. 水结冰 B. 水流动 C. 水溶解食盐
2.“亚洲水塔” 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包括( )
A. 固态冰川 B. 液态雨水 C. 气态氧气
3.水的特征不包括( )
A. 能溶解物质 B. 有固定形状 C. 会流动
C
B
A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1.水的三态变化只和温度有关。( )
2.保护 “亚洲水塔” 的水生态,能帮助下游地区稳定用水。( )
3.水在生活中只有饮用一个作用。( )
√
×
×
课堂总结
水的知识真奇妙,三态变化随温调;溶解流动有特征,生活应用少不了;‘亚洲水塔’藏水宝,变化影响生态好;珍惜水源护生态,知识助力责任挑!”(带领学生拍手念口诀 )这节课我们总结了水的知识,读了科学文章,知道水的性质、变化和生态关联,要学以致用哟!”
板书设计
水 —— 第二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一、水知识框架(贴知识卡片)
→ 水的特征:溶解、流动、无固定形状(三态变化基础 )
→ 三态变化:液态 固态(温度降低 )、液态 气态(温度升高 / 降低 )
→ 生活应用:饮用、灌溉、溶解物质等
→ 生态关联:“亚洲水塔” 水变化影响下游生态(如冰川融化、水资源平衡 )
二、科学阅读发现(贴关系图 )
“亚洲水塔” 水变化:
存在形式(固态冰川、液态水、气态水汽 )→ 变化(温度等导致三态转化 )→ 影响(生态、人类用水 )
(贴学生绘制的 “水 — 生态 — 人类” 关系图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 “水” 单元的总结与拓展环节。单元小结通过梳理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气态、固态相互转化 )、水的特征(能溶解物质、有流动性等 )、水与生活关联,构建知识体系;科学阅读《“亚洲水塔” 中的水变化》,聚焦青藏高原水的存在形式与变化,从常见水现象拓展到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水知识,深化对水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阅读与知识迁移能力,实现从 “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到 “理解水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的视野延伸。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通过单元前 8 课,掌握水的三态变化、溶解、流动等知识,但对知识系统整合、水在复杂环境(如 “亚洲水塔” )中的动态变化理解不足。他们对科学阅读有一定基础,能提取简单信息,但分析 “水变化与生态关联” 等复杂逻辑、联系地理环境解读水知识的能力待提升。需借助案例分析、图表梳理,帮助学生总结单元知识,拓展科学认知,强化生态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单元小结,清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特征(溶解、流动等 )、水与生活的关联;结合科学阅读,理解 “亚洲水塔” 中水的存在形式(固态冰、液态水等 )、变化及对生态的影响,完善 “水的科学认知” 体系,认识水在大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科学思维 在单元知识梳理中,学习 “归纳、关联” 思维,整合水的性质 — 变化 — 应用的逻辑;科学阅读时,提取 “水的存在形式、变化原因、生态影响” 等关键信息,锻炼分析、推理能力(如从 “冰川融化” 推理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 )。 (三)探究实践 参与单元知识回顾(如 “水知识大闯关” )、科学阅读互动(流程图绘制、案例分析 ),掌握 “提取信息、逻辑梳理” 的阅读方法,提升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态度责任 通过总结水知识重要性,强化 “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 的意识;科学阅读了解 “亚洲水塔” 水变化后,增强对水生态脆弱性的认知,树立保护特殊地理环境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单元知识,明确水的三态变化、特征、与生活关联,构建 “水的科学认知” 框架。 指导科学阅读,提取 “亚洲水塔” 中水的存在形式、变化及生态影响的关键信息,理解水在复杂环境中的动态作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水知识结构化,形成 “水的性质 — 变化 — 应用 — 生态影响” 的完整逻辑链。 引导学生从科学阅读中理解 “亚洲水塔” 水变化的复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 ),并迁移应用到水资源保护实践(如节约用水、爱护水生态 )。
教具准备
单元知识梳理卡片(水的三态变化、特征、应用的图文卡片 )。 科学阅读材料 PPT(含 “亚洲水塔” 水变化案例、互动问题 )。 水的三态变化流程图模板(空白,供学生填写 )。 课堂练习答题卡、水的三态变化卡片(固态、液态、气态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趣味回顾:播放单元前 8 课 “水的探究” 简短视频(如冰融化、水溶解食盐、水流动实验 ),提问:“同学们,这些活动里,我们发现了水的哪些秘密?” 引出主题:“这节课我们要给‘水’单元做‘知识大总结’,还要读有趣的科学文章,发现‘亚洲水塔’中水变化的秘密!”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回忆知识:“知道水会变成冰和水蒸气!水能溶解东西,会流动!” 期待新内容,交流讨论:“要总结水的知识,还有科学阅读,想知道‘亚洲水塔’的水啥样!” 设计意图 以视频唤醒单元学习记忆,聚焦 “水” 核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单元小结与阅读环节。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单元知识大梳理(8 分钟) 教师活动 知识卡片展示:依次出示水的三态变化(液态 — 固态 — 气态转化 )、水的特征(溶解、流动、有一定体积 )、水的应用(生活饮用、农业灌溉等 )的卡片(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回忆:“这些知识在单元里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关联逻辑总结:追问 “水的性质、变化、应用之间有啥联系?”,串联 “水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影响应用,应用依赖水的特征” 的逻辑,形成单元知识框架:“水的特征(溶解、流动等 )→ 三态变化(条件:温度等 )→ 生活应用(饮用、灌溉等 )→ 生态关联(如‘亚洲水塔’水变化影响下游 )” 。 学生活动 回忆并抢答:“水的三态变化和温度有关,水的溶解性能帮我们冲糖水!水流动能灌溉农田!” 思考回答:“水的特征让它能变化和应用,变化又影响我们怎么用水!” 设计意图 用卡片直观梳理知识,通过追问关联逻辑,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突破 “知识零散” 难点。 (二)探索:科学阅读与分析(15 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 2 组,发放《“亚洲水塔” 中的水变化》阅读材料(PPT 同步展示 ),要求 “圈出‘亚洲水塔’中水的存在形式、变化及影响,绘制简单关系图” 。 互动分析: 水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标注 “固态冰川、液态水、气态水汽”,提问 “这些形式如何转化?(温度变化导致三态转化 )” 水变化的影响:展示 “冰川融化 — 下游水资源 — 生态” 关联图,分析 “水变化对生态、人类生活的双重影响” 。 引导提炼:巡视小组,引导提炼关键信息(如 “‘亚洲水塔’水变化影响广泛,保护水生态重要” )。 学生活动 分组阅读讨论:“‘亚洲水塔’有好多冰川,融化会影响下游喝水!”“水的三态变化在那里也有体现!” 绘制关系图:标注水的存在形式与转化条件,画出 “水变化 — 生态 — 人类生活” 关联图 。 提炼分享:“‘亚洲水塔’的水变化影响大,要保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 通过 “分组阅读 + 关系图绘制”,让学生沉浸式理解科学阅读内容,用逻辑梳理突破 “复杂环境下水变化” 的难点,提升探究实践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研讨:知识应用与生态关联(5 分钟) 教师活动 问题引导:“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咋帮我们?‘亚洲水塔’水变化对我们有啥影响?” 案例升华:展示 “节约用水、保护冰川” 的公益案例,引导 “水知识关联生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 。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水变成冰能冷藏食物,变成水蒸气能下雨!‘亚洲水塔’的水变化影响我们用水,要保护!” 共情响应:“要节约用水,爱护水生态,保护‘亚洲水塔’!” 设计意图 通过研讨,强化 “水知识应用与生态保护” 的意识,从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态责任,落实核心素养中 “态度责任” 的升华,理解水对生态系统的价值。 (四)拓展:“水生态小卫士” 实践(2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任务:“当‘水生态小卫士’,周末观察生活中的水应用(如家庭用水、小区绿化浇水 ),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生态’的小建议,周一回校分享!” 学生活动 兴奋接受任务:“我要观察家里用水,告诉爸妈节约用水!” 期待分享:“明天找水应用的例子,想保护水的办法!” 设计意图 通过 “生态卫士” 任务,巩固知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实现课堂学习向生活延伸,提升知识服务生态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下列属于水的三态变化的是( ) A. 水结冰 B. 水流动 C. 水溶解食盐 “亚洲水塔” 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包括( ) A. 固态冰川 B. 液态雨水 C. 气态氧气 水的特征不包括( ) A. 能溶解物质 B. 有固定形状 C. 会流动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水的三态变化只和温度有关。( ) 保护 “亚洲水塔” 的水生态,能帮助下游地区稳定用水。( ) 水在生活中只有饮用一个作用。(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A 2. C 3. B 判断题:1. ×(还与气压等有关,三年级可简化理解为主要与温度有关,本题侧重严谨性 ) 2. √ 3. × 设计意图 通过贴合单元知识与阅读内容的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强化 “水的三态变化、特征、生态影响” 的核心认知,巩固教学重点。
四、课堂小结 “水的知识真奇妙,三态变化随温调;溶解流动有特征,生活应用少不了;‘亚洲水塔’藏水宝,变化影响生态好;珍惜水源护生态,知识助力责任挑!”
板书设计
2.9 水 —— 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一、水知识框架(贴知识卡片) → 水的特征:溶解、流动、无固定形状(三态变化基础 ) → 三态变化:液态 固态(温度降低 )、液态 气态(温度升高 / 降低 ) → 生活应用:饮用、灌溉、溶解物质等 → 生态关联:“亚洲水塔” 水变化影响下游生态(如冰川融化、水资源平衡 ) 二、科学阅读发现(贴关系图 ) “亚洲水塔” 水变化: 存在形式(固态冰川、液态水、气态水汽 )→ 变化(温度等导致三态转化 )→ 影响(生态、人类用水 ) (贴学生绘制的 “水 — 生态 — 人类” 关系图 ) 三、我们的行动 → 知识应用:用三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霜的形成 ) → 生态保护:当 “水生态小卫士”,提节水、护水建议(课后实践 )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知识整合与逻辑梳理有效:通过卡片梳理、逻辑追问,帮助学生构建 “特征 — 变化 — 应用 — 生态” 的知识框架,75% 的学生能清晰表述关联,突破知识零散难点。 科学阅读与生态教育融合:阅读环节通过关系图绘制、生态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 “亚洲水塔” 水变化的影响,80% 的学生能提出节水护水建议,落实生态保护意识。 分层练习与口诀小结巩固:课堂练习检测核心知识,口诀小结强化记忆,符合三年级认知,实现知识高效巩固。 (二)不足之处 阅读深度挖掘不足:部分学生仅关注 “亚洲水塔” 水的存在形式,对 “水变化的复杂原因(自然与人类活动 )” 理解浅显,未充分引导联系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深入解读。 生态案例体验有限:“亚洲水塔” 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对 “水变化影响下游” 的共情不足,生态保护建议多停留在 “节约用水”,缺乏具体、创新措施。 知识迁移拓展不足:课后任务虽引导生活应用,但未设计 “校园水生态观察” 等实践,知识向长期生态保护习惯的迁移不够直接。 (三)教学建议 深化阅读引导,联系多元因素:下次教学增加 “气候变化对‘亚洲水塔’影响” 资料(如全球变暖数据 ),引导分析 “自然与人类活动如何共同影响水变化”;结合本地水资源案例,增强生态关联的共情理解。 优化案例体验,增加实践创新:引入 “校园节水方案设计” 活动,让学生为校园用水(如绿化灌溉、洗手池 )设计节水措施,提升生态保护建议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拓展实践任务,培养长期习惯:设计 “家庭水生态日记” 实践单,引导学生长期记录家庭用水、节水行动,促进知识向生态保护习惯迁移,提升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