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运动和能量》教学课件(1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6《运动和能量》教学课件(1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19:1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3.6《物体的运动 —— 运动和能量》
(教科版)三年级

3.6《物体的运动 —— 运动和能量》
为什么推课本时课本会动,不推就停?为什么没电的小车不动,装新电池就动?这里藏着‘运动和能量’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探究!
新知导入
聚集
足球运动员大力射门,运动的足球把球网顶了起来。进门的足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探究新知
进门的足球能量大,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运动员射门时对足球施加了巨大作用力,使足球获得了较大的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速度越快、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二是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还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由位置决定)。这两种能量共同作用,让足球有足够力量顶起球网。
1.搭建能调节坡度的斜面。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小球,在末端用手掌挡住小球,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小球,让小球滚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1.我们有哪些证据说明运动的小球有能量?
2.其他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我们的证据是什么?
1.运动的小球有能量,证据很直观:比如滚动的小球能推动静止的木块,让木块移动;从高处滚落的小球能砸陷橡皮泥;撞击其他小球时,还能让被撞小球运动起来,这些都说明小球的运动能对外做功,证明它有能量。
2.其他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比如运动的汽车能撞动障碍物,流动的水能推动水车转动,飞行的子弹能穿透物体,这些运动物体都能通过自身运动对外做功,由此可证明它们都具有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运动,需要 “电能” 作为能量来源的是( )
A. 人力推桌子 B. 电池玩具车行驶 C. 运动员跑步
2.关于运动和能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不需要能量 B. 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C. 没有能量,物体也能一直运动
3.要让没电的玩具车重新运动,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用力推小车 B. 给小车更换满电电池 C. 把小车放在阳光下
B
B
B
(二)判断题
1.推桌子时,桌子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的人力。( )
2.能量只能让物体从静止变运动,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
3.生活中,汽车运动需要燃油提供能量,电梯运动需要电能提供能量。(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了运动和能量的秘密: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像推桌子靠人力、小车跑靠电能、我们跑步靠食物能量!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还能让物体变快。课后记得找家里的能量驱动场景,下节课一起汇总单元知识哦!“以后遇到比较快慢的问题,记得根据情况选对方法,用科学数据说话哦!”
板书设计
3.6 物体的运动 —— 运动和能量
核心关联:
物体运动 → 需要能量(动力来源)
能量 → 改变运动状态(静止→运动、慢→快)
常见能量来源及场景:
能量来源
运动场景
人力
推桌子、骑自行车
电能
电池小车、电梯、风扇
食物
人跑步、动物运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和能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的第六课,承接前一课 “相同时间比快慢”(运动快慢比较),聚焦 “运动与能量的关联”,是 “物体运动” 认知体系向 “能量初步认知” 的延伸。教材以 “生活现象→实验探究→本质归纳” 为逻辑主线,通过 “推动物体、电池供电小车” 等案例,引导学生发现 “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如人力、电能),能量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为后续 “不同形式的能量” 学习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需关联物质运动与能量变化”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能量” 有隐性生活感知(如 “吃饭有力气跑步”“电池让玩具车动”),但对 “能量与运动的具体关联” 完全陌生,易将 “力” 与 “能量” 混淆(如认为 “推物体的力就是能量”)。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抽象能量” 的理解困难,实验中易出现 “忽视‘能量消耗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如电池没电后小车停止)的观察疏漏。不过学生对 “动手操作能量驱动的物体” 兴趣浓厚,可通过 “能量驱动实验 + 状态对比” 突破难点,同时需强化 “能量是物体运动的动力来源” 的认知。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常见的能量来源有:人力(如推桌子、跑步)、电能(如电池供电小车)、化学能(如食物给人提供能量)等。 建立 “能量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的初步认知: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如电池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也能让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如用力推小车,小车变快)。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有能量驱动 vs 无能量驱动的物体运动状态”(如通电小车动 vs 断电小车停),提升对比分析思维,归纳 “能量是物体运动的动力”。 基于实验现象(如电池小车跑起来、人力推球动起来),推理 “能量来源→物体运动” 的逻辑链,培养基于证据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能量驱动现象→设计实验验证(有 / 无能量对比)→记录运动状态→归纳关联” 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 “对比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的基本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 “能量驱动操作、运动状态观察、记录” 任务,初步养成 “细致观察能量与运动关联” 的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能量与运动关联”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观察、客观分析的科学态度,避免 “忽视能量消耗对运动的影响” 的情况。 体会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电能让电器工作、食物能量让人运动),树立 “节约能量、合理利用能量” 的初步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 “物体运动需要能量”,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能量来源(人力、电能、食物)及对应的运动场景(推桌子、电池小车、跑步)。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 “能量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
教学难点
理解 “能量与力的区别”,克服 “力就是能量” 的认知误区,明确 “能量是提供力的来源,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直接作用”。 准确观察并描述 “能量消耗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如电池电量减少,小车速度变慢;人没力气,推不动桌子),建立 “能量多少影响运动状态” 的认知。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 人力驱动材料:静止的桌子(或课本)、皮球(需推动); 电能驱动材料:电池供电玩具小车(带可更换电池,1 节满电、1 节没电)、电池盒、导线; 对比观察材料:两个相同的玩具小车(一个装满电电池,一个装没电电池); 实验记录表(含 “能量来源”“物体初始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结论” 栏目)、能量来源图片卡(人力、电能、食物)。 多媒体资源: 视频:人力推自行车、电池小车行驶、运动员跑步(配文字 “食物提供能量”)、没电的小车停止运动; 动画:“能量驱动物体运动” 示意图(如电池能量→小车电机→小车运动); 图片:生活中能量驱动运动的场景(如电能驱动电梯、燃油驱动汽车)。 其他材料:课堂练习答题卡、能量与运动关联思维导图贴纸、家庭实验任务单(“寻找家里的能量驱动运动场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演示 “对比情景”:①用手推静止的课本,课本动起来;②停止推课本,课本慢慢停下;③展示装没电电池的小车,小车静止;④更换满电电池,小车行驶。提问:“为什么推课本时课本会动,不推就停?为什么没电的小车不动,装新电池就动?这里藏着‘运动和能量’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探究!”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发表疑问(如 “推的时候有力气,课本才动”“电池能让小车动”),对 “能量让物体运动” 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 “有 / 无能量驱动的运动状态对比”,引发认知冲突,自然提出 “运动与能量的关联” 核心问题,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 梳理学生疑问,展示 “能量来源图片卡”(人力、电能、食物),提问:“推课本需要‘人力’,小车运动需要‘电能’,运动员跑步需要‘食物提供的能量’,这些能量和物体运动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物体运动是否需要能量’‘能量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吗’。” 明确探究目标:①知道物体运动需要能量,认识常见能量来源;②发现能量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卡,结合生活经验举例(如 “爸爸开车需要汽油能量”),明确本节课探究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卡聚焦 “能量来源与运动”,让学生带着 “验证能量与运动关联” 的目标进入后续探究,提升针对性。 (二)探索(25 分钟) 环节 1:探究 “人力驱动 —— 能量让物体运动”(10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实验任务:“每组拿一个静止的皮球和一本课本,①用手轻轻推皮球,观察皮球的状态变化(从静止到运动);②停止推皮球,观察皮球是否继续运动(慢慢停下);③用更大的力推课本,观察课本运动速度的变化(从慢到快),记录在表格中。”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关注 “用力时(有能量输入)物体运动,不用力时(无能量输入)物体慢慢停止”,提问:“为什么不用力,皮球会停下?(能量消耗,没有新能量输入)”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记录现象:①推皮球,皮球从静止变运动;②停止推,皮球慢慢停下;③用力推课本,课本速度变快;讨论后得出 “人力(能量)能让物体动起来,还能让物体变快” 的初步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 “人力驱动” 的直观实验,让学生感知 “能量输入与运动状态的关联”,建立 “能量让物体运动” 的初步认知。 环节 2:探究 “电能驱动 —— 能量多少影响运动状态”(10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对比实验:“每组有两个相同的小车,A 车装满电电池,B 车装没电电池。①同时启动两车,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A 车行驶,B 车静止);②用万用表(教师演示)测量两车电池电量,展示‘满电 vs 没电’的差异;③给 B 车更换满电电池,再观察 B 车是否运动(从静止变运动),记录实验现象。” 补充讲解:“电池里的电能是小车运动的能量来源,电能充足,小车能运动;电能消耗完,小车就会停止,说明能量多少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对比观察:A 车行驶、B 车静止;更换电池后 B 车行驶;结合教师讲解,理解 “电能是小车运动的动力,能量多少影响运动(有电能动,无电能停)”。 设计意图:通过 “电能驱动” 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确 “能量来源与运动的必然关联”,同时感知 “能量多少对运动状态的影响”,突破难点。 环节 3:归纳 “运动与能量的关联”(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 “能量驱动运动” 动画,总结:“不管是人力推物体,还是电能驱动小车,都说明物体运动需要能量;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也能让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没有能量,物体最终会停止运动。” 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如燃油驱动汽车、食物驱动人跑步),让学生匹配 “能量来源” 与 “运动场景”。 学生活动: 结合动画和实验,归纳 “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改变运动状态” 的规律;匹配生活场景(如 “汽车→燃油能量”“跑步→食物能量”),深化对能量来源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总结与生活匹配,将实验结论上升为科学规律,同时拓展能量来源的认知,落实科学观念。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 3 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能量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如果想让没电的小车继续运动,该怎么做?(补充能量,更换电池)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让物体运动’的例子?” 追问拓展:“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饭?(食物提供能量,让人能走路、学习)如果没有能量,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电器不工作,人无法运动)” 学生活动: 汇报实验结论(如 “能量让小车动,没电就停”);结合生活举例(如 “电梯→电能”“风扇→电能”);思考 “吃饭与能量的关系”,理解能量对生活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与自身,让学生从 “实验认知” 转向 “理解能量的生活意义”,提升科学思维。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家庭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家里的能量驱动运动’场景,比如‘洗衣机转动需要电能’‘爸爸骑车需要人力’,记录 3 个场景及对应的能量来源,明天分享!” 预告单元总结:“下节课我们会汇总整个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包括运动判断、运动形式、快慢比较、运动与能量,一起梳理完整的运动认知体系!” 学生活动: 记录任务,交流 “家庭寻找计划”(如 “观察冰箱、电视的运动”);期待单元总结,感受 “物体运动” 知识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延伸探究至家庭,培养 “观察生活中能量与运动关联” 的习惯;预告单元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下列物体运动,需要 “电能” 作为能量来源的是( ) A. 人力推桌子 B. 电池玩具车行驶 C. 运动员跑步 解析:A 需要人力,C 需要食物能量,B 需要电能,选 B。 关于运动和能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不需要能量 B. 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C. 没有能量,物体也能一直运动 解析:A 错误(运动需要能量),C 错误(无能量物体停止),B 正确,选 B。 要让没电的玩具车重新运动,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用力推小车 B. 给小车更换满电电池 C. 把小车放在阳光下 解析:玩具车依赖电能,B 是补充能量,A 是人力驱动(非原能量来源),C 无效,选 B。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推桌子时,桌子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的人力。( √ ) 解析:人力是推桌子的能量来源,描述正确。 能量只能让物体从静止变运动,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 ) 解析:能量也能改变速度(如用力推小车,小车变快),描述错误。 生活中,汽车运动需要燃油提供能量,电梯运动需要电能提供能量。( √ ) 解析:这是生活中常见的能量驱动场景,描述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了运动和能量的秘密: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像推桌子靠人力、小车跑靠电能、我们跑步靠食物能量!能量能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还能让物体变快。课后记得找家里的能量驱动场景,下节课一起汇总单元知识哦!
板书设计
物体的运动 —— 运动和能量 核心关联: 物体运动 → 需要能量(动力来源) 能量 → 改变运动状态(静止→运动、慢→快) 常见能量来源及场景: 能量来源 运动场景 人力 推桌子、骑自行车 电能 电池小车、电梯、风扇 食物 人跑步、动物运动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实验设计直观易懂,突破抽象难点:通过 “人力推物体”“电能驱动小车” 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 “有能量动、无能量停” 的现象,多数学生能理解 “能量是运动的动力”,有效突破 “能量抽象” 的认知难点。 生活关联紧密,提升学习兴趣:结合 “吃饭提供能量”“汽车靠燃油” 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快速关联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课后任务 “寻找家庭能量场景” 的参与度达 90%,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二)不足之处 “能量与力的区别” 讲解不足:部分学生仍混淆 “力” 与 “能量”,课后练习中,约 30% 学生认为 “推桌子的力就是能量”,未理解 “能量是提供力的来源”。 能量来源拓展较窄:仅重点讲解人力、电能、食物,对 “燃油、太阳能” 等其他能量来源提及较少,学生对能量多样性的认知局限。 (三)教学建议 补充 “能量与力的辨析” 环节:用 “类比法” 讲解(如 “能量像汽油,力像汽车的动力,汽油提供动力来源”),结合实验 “用力推小车(力),但手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帮助学生区分两者关系。 丰富能量来源案例:课前收集 “太阳能玩具车、燃油汽车” 的视频,课堂播放后让学生分类 “能量来源”,拓展对 “太阳能、化学能(燃油)” 的认知,拓宽能量视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