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性质:土地国有制度。
(2)基本特点:
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
(3)瓦解:春秋时期,大量私田出现。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途径:诸侯国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弊端: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的两极分化。
4.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主要表现: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地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3)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温馨提示】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导致土地兼并长期存在,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实际上是与地主阶级争夺劳动力和财源。
【问题导思】
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均田制能否根除土地兼并,为什么?
答案:(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推动。(2)不能。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实行的,土地买卖或转让没有真正限制。
预习检测
1.“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所有制形式为(B)
A.集体所有 B.土地国有
C.地主所有
D.小农所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
二、“重农抑商”
1.基本内涵
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实行目的
(1)主要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典型表现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①提出农业生产为本业,工商业为末业。
②禁止农民弃农从商,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
(2)汉武帝的抑商政策
①背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强化抑商政策
①措施: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②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温馨提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政策一直强化,而“抑商”政策在宋元时期有所放松。
【问题导思】
2.“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保证了农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预习检测
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
(1)含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经商贸易。
(2)目的:
①明朝初年:防范倭寇骚扰。
②清朝初年: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2)消极影响: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温馨提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问题导思】
3.“海禁”与闭关锁国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案:区别:“海禁”是限制沿海人民出海经商,具有单向性;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具有双向性。
联系: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明清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预习检测
3.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使中国与世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
C.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D.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1.中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本弃末”“强本弱末”的经济政策。这里的“末”是指(B)
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商业
D.手工业和畜牧业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是不能买卖的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
( http: / / www.21cnjy.com )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D)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C)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西方国家“选择了海洋”,说明积极对外贸易,中国“选择了陆地”说明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往来,故C项正确。
5.《左传》记载:“宣公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D)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C)
A.开创了郡县制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
材料三 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材料四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井田制。变化: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影响: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例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D)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D项。
2.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D)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广东地区
解析:材料信息“记问洋船曾到几,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丝价竞何如”说明丝的价格与对外贸易有密切关系。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对外贸易,故D项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C)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4.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A)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
5.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C)
A.阻止了白银外流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D)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解析:“千年土地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回答“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4)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成理即可)
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