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3.8《物体的运动 —— 测试 “过山车”》
(教科版)三年级
上
3.8《物体的运动 —— 测试 “过山车”》
同学们,刚才视频里的过山车在轨道上是怎么运动的呀?它的运动路线一样吗?今天我们也来当小小工程师,测试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探索物体运动的秘密!
新知导入
交流评估
1 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评价我们的“过山车”。
探究新知
2.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停止时的位置。
3.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4.利用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以及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小球在 “过山车” 的直轨道上运动时,做的是( )
A. 直线运动 B. 曲线运动 C. 既不是直线运动也不是曲线运动
(2)下列因素中,会影响小球在 “过山车” 轨道上运动速度的是( )
A. 小球的颜色 B. 轨道的坡度 C. 轨道的长度(坡度相同)
(3)在测试 “过山车” 时,我们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通常需要重复 3 次,这样做是为了( )
A. 让大家都有机会操作 B. 使数据更准确 C. 让小球运动得更快
B
A
B
(二)判断题
(1)小球在 “过山车” 的弯轨道上运动时,做的是曲线运动。( )
(2)轨道的坡度越低,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快。( )
(3)在测试 “过山车” 时,只要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了,不需要记录时间。( )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测试了 “过山车”,知道了小球在直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弯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还发现轨道坡度越高,小球运动得越快。大家在测试中都很认真,还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爱观察、爱思考,探索更多科学秘密!
板书设计
3.8 物体的运动 —— 测试 “过山车”
一、运动形式
直轨道→直线运动
弯轨道→曲线运动
二、影响速度的因素
坡度:坡度高→速度快→时间短
坡度低→速度慢→时间长
三、测试步骤
检查轨道
观察轨迹、记录形式
计时、取平均值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的第 8 课,是本单元的实践应用与总结课。在前几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多种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的比较等知识,本课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 “过山车” 这一实践活动,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材以 “过山车” 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 “过山车” 轨道上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变化,探究轨道设计与小球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既巩固了对物体运动的科学认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动手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 “过山车” 这类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能判断简单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也尝试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与测试中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难以精准控制轨道的坡度、弯道等参数,对 “如何通过轨道设计改变小球运动状态” 的理解不够深入,且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的情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测试 “过山车”,学生能进一步明确物体的运动轨迹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知道小球在不同轨道(如斜坡、弯道)上的运动形式不同;理解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受到轨道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 “运动状态与外部条件相关”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在设计和测试 “过山车” 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 “如何设计轨道才能让小球顺利通过”“为什么小球在有些轨道上运动快,有些轨道上运动慢” 等问题,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对比不同小组的 “过山车” 设计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三)探究实践 学生将参与 “过山车” 的测试活动,包括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调整轨道设计等,亲身经历 “提出问题 — 观察现象 — 分析数据 — 解决问题” 的探究过程,提升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工协作,提高沟通与合作的实践能力。 (四)态度责任 在测试 “过山车”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当测试遇到困难(如小球无法通过弯道)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反复尝试,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尊重他人、乐于分享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小球在 “过山车” 轨道上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探究轨道坡度对小球运动速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小球通过不同轨道的时间,分析轨道坡度与小球运动速度的关系。 根据测试结果,合理调整 “过山车” 轨道设计,解决小球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脱轨、卡顿)。
教具准备
教师教具:提前制作好的完整 “过山车” 模型 1 个、拆解的 “过山车” 轨道部件(如直轨道、弯轨道、支架、斜坡板)若干、计时器(秒表)2-3 个、PPT 课件(包含 “过山车” 视频、测试步骤、记录表模板等)、板书用的关键词卡片(如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坡度”“速度”)。 学生教具(小组合作材料):每组一套 “过山车” 制作与测试材料(直轨道 3-4 根、弯轨道 2-3 根、支架 4-5 个、底座板 1 块、小球 2 个)、计时器 1 个、测试记录表(每人 1 张)、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游乐园 “过山车” 运行的精彩视频,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才视频里的过山车在轨道上是怎么运动的呀?它的运动路线一样吗?今天我们也来当小小工程师,测试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探索物体运动的秘密!” 随后展示提前制作好的 “过山车” 模型,演示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和教师的演示,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过山车运动的观察和感受,产生参与 “过山车” 测试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实物演示,结合学生熟悉的游乐园 “过山车” 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 测试 “过山车”,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本课讲授按照 “聚焦 — 探索 — 研讨 — 拓展” 四个板块展开,每个板块围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个方面设计。 1. 聚焦:明确测试目标(5 分钟) 教师活动:结合刚才的演示,提问:“我们要测试‘过山车’,首先得知道要观察什么、探究什么。大家想一想,测试时我们可以关注小球的哪些运动情况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之后总结聚焦问题:①小球在 “过山车” 轨道上的运动路线(轨迹)是怎样的?②小球在不同轨道(如直轨道、弯轨道、斜坡)上的运动形式一样吗?③轨道的坡度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会变化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自由发言(如 “可以看小球会不会掉下来”“看小球跑得多快”),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本课的测试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后续测试活动盲目进行,培养学生 “有目的探究” 的意识。 2. 探索:开展 “过山车” 测试(12 分钟) 教师活动:①先向学生讲解测试步骤:第一步,小组检查 “过山车” 轨道是否安装牢固;第二步,将小球放在轨道起点,轻轻释放,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记录运动形式(在测试记录表上标注 “直线运动” 或 “曲线运动”);第三步,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总时间,重复 3 次,取平均值;第四步,调整轨道坡度(如增高或降低斜坡高度),再次记录小球通过的时间,对比分析。②在学生测试过程中,巡视各小组情况,及时指导遇到困难的小组(如帮助调整轨道安装、教学生正确使用计时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小球滚落伤人)。 学生活动: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开展测试活动:一人负责固定 “过山车” 轨道,一人负责释放小球,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和观察,分工协作;②认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在记录表上准确标注运动形式;③反复进行计时测试,如实记录数据,尝试调整轨道坡度,观察小球运动速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实践过程,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测试任务,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关于小球运动的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研讨提供事实依据。 3. 研讨:分析测试结果(5 分钟) 教师活动:①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测试结果,包括小球的运动轨迹、运动形式以及不同坡度下小球的运动时间;②针对学生的分享,提出引导性问题:“哪个小组发现小球在直轨道和弯轨道上的运动形式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坡度增高后,小球的运动时间变长了还是变短了?这说明坡度和速度有什么关系?”③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讨论,最后总结:小球在直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弯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轨道坡度越高,小球运动速度越快,通过轨道的时间越短。 学生活动:积极分享小组的测试结果,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自己小组的数据发表观点,逐渐形成对小球运动规律的正确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分享和集体研讨,让学生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交流和归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在相互讨论中,学生能纠正错误认知,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观念,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 4. 拓展:优化 “过山车” 设计(3 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刚才的测试中,有些小组的小球可能出现了脱轨、卡顿的情况,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调整轨道设计,让小球能更顺利地通过‘过山车’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改进方法(如调整弯道弧度、加固轨道连接处、调整支架高度让轨道更平稳),之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优化自己的 “过山车” 设计。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小组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思考改进方法,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如 “把弯道做得更平缓一点,小球就不容易掉下来了”),对课后优化 “过山车” 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 “持续改进” 的科学态度。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 分) (1)小球在 “过山车” 的直轨道上运动时,做的是( ) A. 直线运动 B. 曲线运动 C. 既不是直线运动也不是曲线运动 (2)下列因素中,会影响小球在 “过山车” 轨道上运动速度的是( ) A. 小球的颜色 B. 轨道的坡度 C. 轨道的长度(坡度相同) (3)在测试 “过山车” 时,我们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通常需要重复 3 次,这样做是为了( ) A. 让大家都有机会操作 B. 使数据更准确 C. 让小球运动得更快 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3 分) (1)小球在 “过山车” 的弯轨道上运动时,做的是曲线运动。( ) (2)轨道的坡度越低,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快。( ) (3)在测试 “过山车” 时,只要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了,不需要记录时间。( ) 答案:选择题(1)A;(2)B;(3)B;判断题(1)√;(2)×;(3)× 教师活动:发放练习题,给学生 5 分钟时间完成,之后公布答案,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点。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对照答案检查自己的答题情况,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纠正错误认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测试了 “过山车”,知道了小球在直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弯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还发现轨道坡度越高,小球运动得越快。大家在测试中都很认真,还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爱观察、爱思考,探索更多科学秘密!
板书设计
3.8 物体的运动 —— 测试 “过山车” 一、运动形式 直轨道→直线运动 弯轨道→曲线运动 二、影响速度的因素 坡度:坡度高→速度快→时间短 坡度低→速度慢→时间长 三、测试步骤 检查轨道 观察轨迹、记录形式 计时、取平均值 调整坡度、再测试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通过游乐园 “过山车” 视频和实物模型演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课堂练习的题目设计紧扣教学重点,能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在 “探索” 板块中,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测试活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了测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 “聚焦 — 探索 — 研讨 — 拓展” 展开,环节清晰,逻辑连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较好地达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在记录小球运动时间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如计时器启动和停止不及时),导致数据存在偏差,影响了对 “坡度与速度关系” 的分析;教师在讲解计时器使用方法时,时间略显仓促,对个别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 “研讨” 环节中,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是少数活跃的学生在发言,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 “很好”“不错” 为主,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 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拓展” 环节由于时间不足,没有让学生充分交流改进方案,课后优化 “过山车” 的任务也没有具体的指导,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课后难以有效开展拓展活动。 (三)教学建议 课前可增加 5 分钟的 “计时器使用培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减少测试过程中数据记录的误差;对于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安排小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帮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据记录中。 在 “研讨” 环节,可采用 “小组内先交流,再推选代表发言” 的方式,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更具针对性,如 “你能结合小组的测试数据说明坡度和速度的关系,非常有说服力”,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对发言进行补充和提问,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适当压缩 “导入” 和 “课堂练习” 的时间,给 “拓展” 环节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改进方案;课后可发放 “‘过山车’优化任务单”,明确优化方向和要求(如 “尝试增加一个螺旋轨道,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鼓励学生将优化后的 “过山车” 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