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5: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作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被选入小学教材。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会写“域、惯”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收到的启发。
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重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难点)
ɡuàn

yán
jiàn





ruǐ



wèi
sōu

字词认读
近义词
疑问一 敏感一 司空见惯一
无独有偶一
反义词
敏感一 无独有偶一 独立一
疑惑
敏锐
屡见不鲜
成双成对
迟钝
绝无仅有
依赖
近反义词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小组讨论交流:“见微知著”中的“微”“著”分别指什么?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建树:做出贡献,建立功绩。
疑问:有怀疑的问题;不能确定或不能解释的事情。
真理: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词语解释



qiū
yǐn
jiē

bǎn
字词认读
“无独有偶……”
“更有趣的是……”
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过渡和递进
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提取:从负责保管的机构或一定数量的财物中取出。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词语解释
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全班交流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全班交流
有了发现,化学家波义耳是怎么做的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先写了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这一现象,再写了他产生的疑问,之后写他经过认真研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证据等,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先写了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再写他产生的一系列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他得出的结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第二个事例
第三个事例
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第1题
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并填空。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象。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____________
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
波义耳经过_______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产生了一系列
疑问
进行了许多实验
反复实验
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在小组内探究性地阅读第二、三个事例。
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课后第二题)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合作学习
引入新课
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内容上:
1、都是讲生活中 ______________ 。
2、都是讲科学家的 __________ 。
3、都共同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偶然发现的问题
发现和发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______,真理并不______。只要你__________,善于发问并不断______,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神秘
遥远
探索
他(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全班交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生归纳 课堂小结
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列举三个事例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
之后
总结归纳
写作顺序: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全班交流
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像波义耳或是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那样,能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由此不断探索,最终将“?”拉直变成“!”。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提出观点(1)
论证举例
(2-5)
紫罗兰遇盐酸变色
海岸线的凹凸、蚯蚓的分布
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总结观点
(6-7)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具体事例
说明
随堂小测 素养提升
一、选词填空。
科学领域里这种“偶然的(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源自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等待什么天赐( )。
( )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我们学习的好( )。
机会 时机 机遇 良机
机遇
良机
时机
机会
二、理解句子,判断对错。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只要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发现真理( )
1.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
2.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特别神秘。( )
1.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表达方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交流:阅读课文,说说你的启发。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