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图文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认识到落后家要挨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战争国家、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第1课鸦片战争所学结合,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习任务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0—11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10页正文,相关史事,想一想,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年,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两个国家是 国和 国,支持这两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是 国和 国。
(2)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但究其根本,是西方列强不满足鸦片战争后得到的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会不会发生?
会( ) 不会( ) (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观,看清历史本质)
我的理由是: 。
2.研读11页正文和两幅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又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11页左边插图反映的是《 条约》签订的场景,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年6月,该条约的缔约国是清政府与 四国。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10口通商,即增开 、 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②公使驻京,即外国公使可以进驻清政府首都 ;③长江通航,即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清政府被迫承认毒品鸦片是洋药,承认鸦片贸易合法的无耻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
3.结合11页正文和战争形势图,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年10月 英国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
1858年4月 英法联军北上,攻陷 炮台, 两国舰队借口调停趁火打劫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同美、俄、英、法签订《 条约》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唯物史观】1857年5月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写道:“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港口。”材料反映了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
A.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B.增加鸦片的销售数量
C.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 D.镇压中国的农民起义
2.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3.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这说明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学习任务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1—1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12页材料研读、两幅插图和11—12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材料研读中雨果的信,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联军火烧 。这一罪行发生的时间是 年10月,正值 战争期间。雨果口中的世界奇迹 的焚毁,是这场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浩劫,实施这一暴行的英法联军强盗本质暴露无遗。(素养锻炼: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锻炼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2.阅读12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1860年,清政府除了与英、法交换了《 条约》批准书外,还被迫签订了《 条约》。
(2)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天津开埠:增开 为通商口岸;③割地赔款:割 半岛南端给 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3.结合11—12页正文内容与11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补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年8月 《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6月 不满足《天津条约》的侵略者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 炮台,再次挑起战事,清军反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8月 英法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控制中国首都北京城,强迫清政府的代表 签订《 条约》
4.阅读13页“相关事实”,课后运用AI,从唯物史观的辩证角度出发,从职能、意义等方面简单评价一下“总理衙门”。(素养锻炼:能够运用新技术——AI,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历史评价)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为AI:面向初中生,运用唯物史观,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评价一下1861 年清政府设立的总理衙门,着重从它的职务、意义等方面展开。
AI给出的回答是:唯物史观认为,要结合具体历史条件(时代背景、阶级属性)分析事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总理衙门是晚清应对列强侵略的产物,需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看待。
一、正面:适应时代的进步尝试
1. 职务上的突破:它是中国首个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外交当“朝贡”,而是对应列强的公使、领事,处理条约签订、通商、传教等事务,让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2. 实际作用的积极面:为洋务运动(如办工厂、建军队)提供了对外沟通渠道,比如引进西方技术、人才时,需通过总理衙门协调;同时汇总各国信息,让清政府逐渐了解世界局势,打破了长期的“天朝上国”迷思。
二、反面:半殖民地性质的局限
1. 职务上的被动性:其设立本质是列强逼迫的结果,权限被列强限制,很多事务(如关税、领事裁判权)只能按不平等条约处理,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反而成了列强向中国施压的“窗口”。
2. 阶级局限的体现:作为清政府的机构,它始终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真正推动国家独立和近代化。比如对外交涉时,常因害怕列强武力而妥协,牺牲民族利益。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史料实证】(2024·山东青岛中考·16)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D.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5.【家国情怀】(2024·山东枣庄中考·9)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史料实证】(2023·天津中考·8)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学习任务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3—1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13页正文内容和地图,完成下列表格。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侵占领土 相关条约及签订时间 相关方位
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 条约》 东北(√)西北( )
乌苏里江以东,包含 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 条约》 东北(√) 西北( )
多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 条约》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东北( )西北(√)
7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中俄《 条约》及之后的5个勘界议定书 东北( )西北(√)
在这些条约中,《 条约》损失的领土最多,损失了东北多达 平方千米的领土,明朝奴儿干都司的管辖地,清朝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的主权领土,自此被俄国侵占,使得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的界河。
2.阅读14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尤其是13与11页的读地图任务,全面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 条约》《瑷珲条约》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2)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第7页的鸦片战争形势图、《天津条约》的内容、第11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中,从广州到上海都位于东南沿海,而十口通商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通商口岸则位于长江沿岸,这意味着,西方侵略势力由 一带深入到 地区;
(3)13页读地图反映出的历史是 国侵占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的总面积高达 平方千米,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4)主权丧失、领土沦丧,敌国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都使得中国的 程度进一步加深。
3.思考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与扩大?
(1)从根本目的上来说,目标相对一致,具有延续性:鸦片战争是为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侵略国家来看,侵略国家变多: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联军,同时还有美俄作为帮凶。
(3)从损失主权程度来看,主权损失更严重:鸦片战争中割让 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五口通商、关税协定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十口通商, 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4)从战争范围上来看,战争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战争主要波及东南沿海,英国侵略者只打到了天津、南京等重要城市,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直接攻陷北京并火烧 ,犯下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5)从影响上来看,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 程度,使得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 深入到 江中下游地区。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家国情怀】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支持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地区 D.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8.【历史解释】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部分图片,据此判断他们以此要说明的问题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历史解释】(2023·山东聊城中考·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0.【历史解释】下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可看出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包括 割让香港岛失去领土主权;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入侵东南沿海;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性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 B.列强侵略由长江中下游向沿海扩张
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D.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图文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认识到落后家要挨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战争国家、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第1课鸦片战争所学结合,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习任务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0—11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10页正文,相关史事,想一想,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56年,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法国,支持这两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是俄国和美国。
(2)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但究其根本,是西方列强不满足鸦片战争后得到的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会不会发生?
会( √ ) 不会( )
我的理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观,看清历史本质)
2.研读11页正文和两幅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又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11页左边插图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签订的场景,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58年6月,该条约的缔约国是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10口通商,即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②公使驻京,即外国公使可以进驻清政府首都北京;③长江通航,即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清政府被迫承认毒品鸦片是洋药,承认鸦片贸易合法的无耻不平等条约是《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3.结合11页正文和战争形势图,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56年10月 英国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4月 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美俄两国舰队借口调停趁火打劫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同美、俄、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唯物史观】1857年5月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写道:“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港口。”材料反映了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
A.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B.增加鸦片的销售数量
C.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 D.镇压中国的农民起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并自由出入所有港口”可知,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与题干中列强想要在商业、贸易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和权利的表述相符,故选A项;鸦片贸易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并未提及增加鸦片销售数量,排除B项;列强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等,并非推翻中国封建制度,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商业活动,并非政治上镇压农民起义,排除D项。
2.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故选D项;材料提到的公使进京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C项;《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不符合题意接着占北京,排除B项。
3.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这说明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结合所学可知,清廷上下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既恐惧又害怕,甚至企图以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由此说明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国家主权意识淡薄,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故“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之说严重错误,也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非殖民地,并且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1—1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12页材料研读、两幅插图和11—12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材料研读中雨果的信,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罪行发生的时间是1860年10月,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雨果口中的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焚毁,是这场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浩劫,实施这一暴行的英法联军强盗本质暴露无遗。
(素养锻炼: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锻炼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2.阅读12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1860年,清政府除了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外,还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天津开埠: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③割地赔款:割九龙司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3.结合11—12页正文内容与11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补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58年8月 《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6月 不满足《天津条约》的侵略者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大沽炮台,再次挑起战事,清军反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8月 英法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控制中国首都北京城,强迫清政府的代表奕 签订《北京条约》
4.阅读13页“相关事实”,课后运用AI,从唯物史观的辩证角度出发,从职能、意义等方面简单评价一下“总理衙门”。(素养锻炼:能够运用新技术——AI,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历史评价)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为AI:面向初中生,运用唯物史观,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评价一下1861 年清政府设立的总理衙门,着重从它的职务、意义等方面展开。
AI给出的回答是:
唯物史观认为,要结合具体历史条件(时代背景、阶级属性)分析事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总理衙门是晚清应对列强侵略的产物,需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看待。
一、正面:适应时代的进步尝试
1. 职务上的突破:它是中国首个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外交当“朝贡”,而是对应列强的公使、领事,处理条约签订、通商、传教等事务,让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2. 实际作用的积极面:为洋务运动(如办工厂、建军队)提供了对外沟通渠道,比如引进西方技术、人才时,需通过总理衙门协调;同时汇总各国信息,让清政府逐渐了解世界局势,打破了长期的“天朝上国”迷思。
二、反面:半殖民地性质的局限
1. 职务上的被动性:其设立本质是列强逼迫的结果,权限被列强限制,很多事务(如关税、领事裁判权)只能按不平等条约处理,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反而成了列强向中国施压的“窗口”。
2. 阶级局限的体现:作为清政府的机构,它始终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真正推动国家独立和近代化。比如对外交涉时,常因害怕列强武力而妥协,牺牲民族利益。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史料实证】(2024·山东青岛中考·16)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D.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答案】A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幅图片是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被火烧毁的景象,第二幅图片史实英国和法国从圆明园抢夺的宝物,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选A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等,排除B项;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C项;“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与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不符,排除D项。
5.【家国情怀】(2024·山东枣庄中考·9)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圆明园,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火烧圆明园,十二兽首就是在当时丢失的,故选B项;鸦片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A项;中法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圆明园就被抢掠了,排除D项。
6.【史料实证】(2023·天津中考·8)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据“把天津开为商埠”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故选C项;《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天津条约》中,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学习任务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3—1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13页正文内容和地图,完成下列表格。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侵占领土 相关条约及签订时间 相关方位
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瑷珲条约》 东北(√)西北( )
乌苏里江以东,包含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东北(√) 西北( )
44万多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东北( )西北(√)
7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及之后的5个勘界议定书 东北( )西北(√)
在这些条约中,《瑷珲条约》损失的领土最多,损失了东北多达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明朝奴儿干都司的管辖地,清朝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的主权领土,自此被俄国侵占,使得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的界河。
2.阅读14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尤其是13页和11页的读地图任务,全面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2)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第7页的鸦片战争形势图、《天津条约》的内容、第11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中,从广州到上海都位于东南沿海,而十口通商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通商口岸则位于长江沿岸,这意味着,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13页读地图反映出的历史是俄国侵占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的总面积高达150多万平方千米,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4)主权丧失、领土沦丧,敌国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思考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与扩大?
(1)从根本目的上来说,目标相对一致,具有延续性: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侵略国家来看,侵略国家变多: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同时还有美俄作为帮凶。
(3)从损失主权程度来看,主权损失更严重:鸦片战争中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五口通商关税协定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十口通商,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从战争范围上来看,战争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战争主要波及东南沿海,英国侵略者只打到了天津、南京等重要城市,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直接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犯下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5)从影响上来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得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家国情怀】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支持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地区 D.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答案】B
【解析】林则徐预判俄罗斯将成为中国主要威胁,结合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史实,沙俄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累计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故选B项;4.5亿两白银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由八国联军共同勒索,非沙俄单独行为,排除A项;沙俄虽曾支持阿古柏但未直接割占新疆领土,英国同样介入该事件,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中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与沙俄无关,排除D项。
8.【历史解释】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部分图片,据此判断他们以此要说明的问题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窃取中国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D项。
9.【历史解释】(2023·山东聊城中考·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答案】C
【解析】据“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C项;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项。
10.【历史解释】下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可看出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包括 割让香港岛失去领土主权;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入侵东南沿海;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性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 B.列强侵略由长江中下游向沿海扩张
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D.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牺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鸦片战争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批口岸开放通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鸦片泛滥,排除A项;列强侵略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扩张,不是由长江中下游向沿海扩张,排除B项;材料反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牺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
实。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
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图文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认识到落后家要挨打。(历史解释、家国
情怀)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战争国家、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第 1 课鸦片
战争所学结合,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习任务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10—11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 10 页正文,相关史事,想一想,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年,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两个国家是 国和 国,
支持这两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是 国和 国。
(2)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但究其根本,是西方列强不满
足鸦片战争后得到的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亚罗
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会不会发生?
会( ) 不会( ) (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观,看清历史本质)
我的理由是: 。
第 1 页 共 7 页
2.研读 11 页正文和两幅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又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 11 页左边插图反
映的是《 条约》签订的场景,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年 6 月,该条约的缔约国是清政府与
四国。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10 口通商,即增开 、 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②公使驻京,
即外国公使可以进驻清政府首都 ;③长江通航,即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清政府被迫承认毒品鸦片是洋药,承认鸦片贸易合法的无耻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
3.结合 11 页正文和战争形势图,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年 10 月 英国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 年 英法联军攻陷
1858 年 4 月 英法联军北上,攻陷 炮台, 两国舰队借口调停趁火打劫
1858 年 6 月 清政府被迫同美、俄、英、法签订《 条约》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唯物史观】1857 年 5 月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写道:“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
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
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港口。”材料反映了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
要目的在于
A.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B.增加鸦片的销售数量
C.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 D.镇压中国的农民起义
2.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
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3.1858 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
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
这说明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第 2 页 共 7 页
学习任务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11—13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12 页材料研读、两幅插图和 11—12 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材料研读中雨果的信,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联军火烧 。
这一罪行发生的时间是 年 10 月,正值 战争期间。雨果口中的世界奇迹 的
焚毁,是这场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
上的浩劫,实施这一暴行的英法联军强盗本质暴露无遗。(素养锻炼: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锻炼史料实证
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2.阅读 12 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1860 年,清政府除了与英、法交换了《 条约》批准书外,还被迫签订了《 条约》。
(2)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天津开埠:增开 为通商口岸;③割
地赔款:割 半岛南端给 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3.结合 11—12 页正文内容与 11 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补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表(二)(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年 8 月 《天津条约》签订
1859 年 6 月 不满足《天津条约》的侵略者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 炮台,再次
挑起战事,清军反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 年 8 月 英法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0 年 10 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控制中国首都北京城,强迫清政府的代表 签
订《 条约》
4.阅读 13 页“相关事实”,课后运用 AI,从唯物史观的辩证角度出发,从职能、意义等方面简单评价
一下“总理衙门”。(素养锻炼:能够运用新技术——AI,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历史评价)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为 AI:面向初中生,运用唯物史观,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评价一下 1861 年清政府设立的
总理衙门,着重从它的职务、意义等方面展开。
AI 给出的回答是:唯物史观认为,要结合具体历史条件(时代背景、阶级属性)分析事物的进步性与
第 3 页 共 7 页
局限性,总理衙门是晚清应对列强侵略的产物,需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看待。
一、正面:适应时代的进步尝试
1. 职务上的突破:它是中国首个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外交当“朝贡”,而是
对应列强的公使、领事,处理条约签订、通商、传教等事务,让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2. 实际作用的积极面:为洋务运动(如办工厂、建军队)提供了对外沟通渠道,比如引进西方技术、
人才时,需通过总理衙门协调;同时汇总各国信息,让清政府逐渐了解世界局势,打破了长期的“天朝上
国”迷思。
二、反面:半殖民地性质的局限
1. 职务上的被动性:其设立本质是列强逼迫的结果,权限被列强限制,很多事务(如关税、领事裁判
权)只能按不平等条约处理,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反而成了列强向中国施压的“窗口”。
2. 阶级局限的体现:作为清政府的机构,它始终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真正推动国家独立和近代
化。比如对外交涉时,常因害怕列强武力而妥协,牺牲民族利益。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史料实证】(2024·山东青岛中考·16)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D.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5.【家国情怀】(2024·山东枣庄中考·9)2023 年 10 月 18 日到 29 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
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 163 年后重
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史料实证】(2023·天津中考·8)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
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
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第 4 页 共 7 页
学习任务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13—14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13 页正文内容和地图,完成下列表格。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侵占领土 相关条约及签订时间 相关方位
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千米 1858 年《 条约》 东北(√)西北( )
乌苏里江以东,包含 岛 东北(√)
1860 年中俄《 条约》
在内约 40 万平方千米 西北( )
1860 年中俄《 条约》
多平方千米 东北( )西北(√)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 年中俄《 条约》及之后
7 万多平方千米 东北( )西北(√)
的 5 个勘界议定书
在这些条约中,《 条约》损失的领土最多,损失了东北多达 平方千米的领土,明
朝奴儿干都司的管辖地,清朝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的主权领土,自此被俄国侵占,使得黑龙江由中国
的内河变成了中俄的界河。
2.阅读 14 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尤其是 13 与 11 页的读地图任务,全面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 条约》
《瑷珲条约》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2)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第 7 页的鸦片战争形势图、《天津条约》的内容、第 11 页的第二次
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中,从广州到上海都位于东南沿海,而十口通商中的汉口、
九江、南京、镇江等通商口岸则位于长江沿岸,这意味着,西方侵略势力由 一带深入到
地区;
(3)13 页读地图反映出的历史是 国侵占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的总面积
高达 平方千米,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4)主权丧失、领土沦丧,敌国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都使得中国的 程
度进一步加深。
第 5 页 共 7 页
3.思考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与扩大?
(1)从根本目的上来说,目标相对一致,具有延续性:鸦片战争是为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侵略国家来看,侵略国家变多: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联军,同时还有美俄作为帮凶。
(3)从损失主权程度来看,主权损失更严重:鸦片战争中割让 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十口通商, 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
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4)从战争范围上来看,战争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战争主要波及东南沿海,英国侵略
者只打到了天津、南京等重要城市,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直接攻陷北京并火烧 ,犯
下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5)从影响上来看,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
深了中国的 程度,使得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 深入到 江中下游地区。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家国情怀】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告诫国人:“终为
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支持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地区 D.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8.【历史解释】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部分图片,据此判断他们以此要说明的问题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 6 页 共 7 页
9.【历史解释】(2023·山东聊城中考·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
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
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0.【历史解释】下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可看出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
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包括 割让香 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性遭到
港岛失去领土主权;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 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
岸,外国侵略势力入侵东南沿海; 中国开 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 B.列强侵略由长江中下游向沿海扩张
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D.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