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3.1 土地资源
【教学内容】
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阔陆广的大国
【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2.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特点,理解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
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耕地保粮食、林地护生态、草地促牧业;
4.保护耕地红线,防治土地退化,促进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影响,培养系统性思考能力。
3.区域认知:理解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差异及成因,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探究土地资源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自然成因。
理解“因地制宜”的科学利用方式,明确不同类型土地的功能定位。
2.难点:结合案例,理解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冲突及对策。
【教学方法】
现象导入;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地图法;图表分析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什么是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土地。
看视频《我,就是土地》。
师: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土地。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对土地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二、新课讲授
(一)人多地少
活动: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师:读图,说说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生:特征一: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偏低。
师:读图,说说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生:特征二:土地类型多样,但结构不合理。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6,分为8种利用类型。包括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园地、湿地、草地、林地。
师:此外,我国还有一些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如沙漠、戈壁等。
师:思考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生:优势: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 、牧 、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劣势: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人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师:读图,说说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生:特征三: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且质量较低。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此外,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师:我国陆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生:中国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但平原面积比美国少,而且干旱、高寒地区分布广,所以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再加上人口远比美国多,所以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师:印度人口众多,陆地总面积不足我国的1 / 3,为什么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多于我国?
生:印度平原和平缓的高原分布广阔,可耕种土地的总量远远大于中国,而且气候非常好,非常适宜种庄稼。
师:“层层叠叠似螺旋,直把稻田堆山巅”。梯田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从南到北,几乎遍布山间。阅读教材P62,我国山区为什么多修筑梯田?
生:山区坡度大,土地开垦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为此,人们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梯田,变坡地为平地,既能保水、保土、保肥,又能增加粮食产量。
(二)分布不均
活动: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何特征?
师:读图,说说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师:读图,分析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
生: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总
面积的40%。
师:读图,分析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师:读图,分析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生: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
师:说说耕地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师:读图,分析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
生: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 4 个省级行政区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4%。
师:读图,分析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生:东北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主要位于武夷山脉、南岭、雪峰山、东南丘陵。
师:读图,分析林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生: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山区。
师:读图,分析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
生: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 甘肃、四川6个省级行政区草地面积广阔,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94%。
师:读图,分析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生:内蒙古高原、天山山地、青藏高原。
师:读图,分析草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生: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山区。
师:结合刚才的分析,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土地类型 干湿地区 地形类型 主要省份
耕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 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
林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山区 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山区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师: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等。读图,说说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原则。
生:宜草则草:高山气温低,山地下部降水少,适宜放牧。宜林则林:山地降水较多, 坡度较大,适宜发展林业。宜耕则耕:山前、河道两侧的绿洲,地形平缓, 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宜湿则湿: 河湖水域及周边 低地宜留作湿地,发挥其生态价值。宜沙则沙: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大规模改造。
师: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界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师:我国设立国家公园,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采取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2022年11月30日,国家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宣告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49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以青藏高原为例说明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
青藏高原:这里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共设置13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保护这里脆弱而重要的生态环境。
生:水源涵养: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
生物多样性保护:这里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孕育了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
气候调节:青藏高原面积广阔,其表面的植被、冰川等对气候有重要调节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还提供了诸如土壤保持、净化空气等服务功能。
三、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