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3.2 水资源
【教学内容】
时空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程目标】
1.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4.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知道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能联系我国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原因。
3.区域认知:记住我国的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4.地理实践力:调查身边水资源利用状况,尝试提出节水及保护的可行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2.难点: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教学方法】
现象导入;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地图法;图表分析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世界近1/5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
7.48亿人无法获得净化改善的水;
每年约350万人的死因与水有关;
每8秒就有1个儿童因水污染死亡。
师:地球表面超70%的面积为海洋覆盖,为什么还会缺水呢?
二、新课讲授
(一)时空分布不均
师:水是什么?水=水资源?
生:水≠水资源。
师:广义上的水指的是地球上所有水体,狭义上的水指的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3.86亿立方干米,淡水资源总量仅有0.35亿立方千米。
师:读图,说说你认为哪些是淡水资源?
生: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山雪川水……
师:阅读世界水资源构成,猜猜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生:我国的主要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师: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读数据,说说我国水资源现状如何。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世界人均的1/4;
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供水不足;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
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生: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水资源现状比较严峻。首先,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只占世界人均的 1/4,说明我们每个人能分到的水资源很少。其次,城市供水问题突出,全国 660 多个城市里有 400 个都面临供水不足的情况,缺水总量达到 60 亿立方米,这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另外,还有 7000 万人存在饮水困难的问题,这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
思考: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师:回顾所学知识,说说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生:时间特征:季节分布不均匀,降水集中在夏季。
空间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师:通常,可用河流径流总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河流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师:读图,说说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征。
生: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师: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其南、北河流径流量有何不同?
生: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
师:从空间上看,水资源分布呈现 “南丰北缺” 的格局,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如华北、西北)水资源短缺,这种分布和人口、耕地的分布并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师:结合降水的季节分配,说说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征。
生: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较为丰富;冬春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水资源相对不足。
师:读图,说说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分布特征。
生: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
师:从时间上看,水资源分配和降水规律一致,夏季降水多、水资源相对丰富,冬季降水少、水资源偏紧,而且不同年份之间的水资源量波动也很大。
师:总结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生:总体特征: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空间特征: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特征: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活动:认识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师:认识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可以从水资源总量、需求量两个方面考虑。需求量受人口、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读图,认识京津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师:对比水资源总量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从水资源占有量的角度分析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
生:总量少:地处海河流域,缺少大江大河大流量补给,水汽来源有限;
降水不均:降水集中在 7、8 月,冬春干旱;年际变化大,时间分布不均;
蒸发强烈: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夏季蒸发强烈,加剧短缺。
师:对比水资源总量和耕地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社会经济原因。
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 1%(供少),但人口占比约 8%、耕地约 5%、地区生产总值近 10%(需多),人口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
师:有人说,我国最“干渴”的地区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京津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说说理由。
生:我同意这一说法。判断一个地区是否 “干渴”,核心在于水资源供需是否匹配。
西北地区虽水资源匮乏,但人口密度低,工农业规模较小,用水需求总量有限,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对缓和。京津冀地区人口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用水需求巨大,水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水问题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思考: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师: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调节不均的问题?
生:水资源时间调节的主要措施是兴建水库。水库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不仅调节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还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
师:位于我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世界遗产。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过程中,通过卫星影像判读和实地调查勘探,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有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思考良渚人为什么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
生: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的山前平原地区,夏季极易受到山洪的威胁。通过在古城外围修建高、低两级水坝,洪水被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形成梯级水库,起到滞洪和蓄洪的双重作用。水库还可在枯水期有计划地放水,发挥灌溉农田、航运等作用。
师: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调节不均的问题?
生:水资源空间调配的主要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的骨干工程。
师: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师:读图,找出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生: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中线工程: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
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师:说说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各有什么优缺点。
生:东线工程
优点:利用运河,工程量小,输水量大。
缺点:水质较差。
师:东线工程的优势很明显,它能直接利用现成的京杭大运河来输水,不用重新开挖很长的新河道,工程量比较小,建设起来更方便;而且从长江下游取水,这里水量充足,能输送较多的水到北方,满足更多地方的需求。不过东线也有缺点,由于取水的长江下游和输水经过的一些河道周围工厂多、人口密集,水容易受到污染,水质不如其他两条线路好。
生:中线工程
优点:水可自流,水量丰富。
缺点:大线路长,地势起伏大,工期长,成本高。
师: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最大的好处是水库位置比较高,水可以靠自身重力顺着渠道一直流到北京、天津,不用耗电抽水,非常省力;同时丹江口水库的水储量大,水质也比较好,能稳定地供应北方城市。但中线工程的输水线路很长,超过 1400 公里,沿途要跨过很多河流、山脉,需要建设渡槽、隧道等各种设施,导致工期长,花费的钱也很多。
生:西线方案
优点:线路短,水质好。
缺点: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工程量大,工期长,成本高。
师:西线工程目前还在规划中,它计划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优势是引水点到目的地的距离比较短,而且长江上游地区人口少、污染少,水非常干净。不过西线工程的建设难度极大,因为要穿越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别复杂,需要挖很多长隧道,所以工程量大,花费高,工期也会很长。
师:说说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地区及沿线地区的积极意义。
生: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师:读漫画,说说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生: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水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
师: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生:农业方面:(1)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2)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小的作物;(3)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工业方面:(1)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2)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3)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方面:(1)生活用水一水多用;(2)推广节水用具;(3)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师:节水优先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前提。节水意味着用最少的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面对“人多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家底,我国采取了节水优先、水资源时间调节与空间调配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障我国的水安全。
师: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缓解措施。
生:自然原因:(1)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2)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1)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2)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1)南水北调;(2)修建水库;(3)防治水污染;(4)发展节水农业、工业;(5)实行阶梯水价。
三、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