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3课,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通过分析发现教材以“天国梦起—兴—碎”为主线,串联起运动的背景、过程、纲领及影响,揭示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局限。本课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洋务运动的探索,在单元中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教材编排上注重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如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原文、天京事变史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农民运动双重性的能力;以运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节点,渗透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为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历史时序意识,对农民起义有初步认知,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农民运动的复杂性缺乏认知,难以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与《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并存;这一阶段的学生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借助具体史料具象化分析;他们对英雄人物故事兴趣浓厚,但对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缺乏探究意识。教学中需利用课件中的图像史料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表格对比等活动降低理解难度,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和失败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体会面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通过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初步感受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运动的意义与败因。
五、教学难点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影响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时空定位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地图研读、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金田起义浮雕图片,“同学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记录着中国近代的壮阔历史。其中“金田起义”浮雕中,战士们高举旗帜,奋勇向前,这场起义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洪秀全在此振臂高呼,点燃了反清斗争的烽火。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运动,为何能掀起如此巨浪?又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影响?让我们一同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激发学习兴趣,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引出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天国梦起”——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引导】出示青年洪秀全相关材料和梁发所著《劝世良言》图片,引导同学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其他原因。 【回答】①外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内因: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③个人原因:洪秀全屡次科考不中,创立“拜上帝会”。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渗透唯物史观。
(二)拜上帝会的特点 【提问】出示三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拜上帝会”为什么能获得下层人民的认可? 【回答】洪秀全借助西方宗教的外衣,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千百年来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以“上帝次子”的名义,号召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平均的大同社会。 文献研读,理解农民运动对思想动员的需求,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环节二:“天国梦兴”——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一)开始标志——金田起义 【引导】出示地图和时间轴,请学生梳理金田起义的概况。 (二)永安建制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述永安建制。图示永安建制,提问永安建制的意义。 【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永安封王是否存在着某些隐患? 【回答】①人物:洪秀全(天王)②时间:1851年1月11日③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乡④建号:太平天国⑤军队:太平军⑥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回答】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回答】太平天国这一农民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依照旧的封建体制 通过时空定位强化时序意识,以永安封王的等级细节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为天京事变埋下伏笔。
(三)定都天京 【讲授】出示历史图片,讲授定都天京的基本史实,提问学生思考定都天京的影响。 (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提问】出示图片,提问《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之后出示三个问题,请大家小组交流。 问题1:其核心观念是什么?是否具有进步性? 问题2:《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社会是否能实现? 问题3:这部纲领特点是什么?意义是? 【引导】如果你是农民,你支持这一纲领吗?这个纲领能否成功推行?请大家自由交流,交流过后尝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五)北伐、西征 【讲授】出示地图,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就是北伐、西征。这个历史事件的目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呢? 【讲授】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六)天京事变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引导】出示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天京事变的经过,回答其时间和影响。 (七)挽救措施 【提问】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做了什么挽救措施呢?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进行内政建设,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为以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 【回答】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回答】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回答】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反封建思想。 【回答】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回答】革命性、空想性。 【回答】积极性: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消极性: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长期战争情况下难以实行。 【回答】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灭。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掌握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回答】领导者从追求平等到开始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天京事变。 【回答】1856年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回答】①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②提 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 批青年将领。浦口、三 提问法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能力,深入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结合史料辩证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农民阶级的革命理想与历史局限。 通过地图培养时空观念,视频与史料结合,直观呈现领导集团腐败,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提问】出示《资政新篇》图片,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思考《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 河两役的胜利,在风雨飘摇中暂时稳定了局势。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回答】进步性: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顺应了世界潮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急切愿望。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实行。 知道《资政新篇》内容,理解《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唯物史观。
环节三:“天国梦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一)天京陷落 【引导】出示地图,正所谓“天国梦”碎,太平天国运动一步步走向失败。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失败的? 【引导】图示太平天国的过程图,引导学生一同回顾太平天国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回答】①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后来,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逼近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②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回师救援,终未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③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冲入城内,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通过时间轴可视化梳理,巩固学生的历史时序意识,建立 “兴起—全盛—衰落” 的完整认知框架
(二)失败原因 【引导】依次出示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引导】请学生结合材料细致分析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回答】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这是中国以往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回答】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通过对比分析、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落实唯物史观。
(三)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于1851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再现
年发动金田起义,后定都天京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平均社会。虽经北伐西征达军事全盛,但天京事变使其由盛转衰,最终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与外国侵略势力,因农民阶级局限失败,却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壮烈篇章。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运动过程和影响。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实证与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但在《资政新篇》与近代化关联讲解上稍显薄弱,可补充与洋务运动主张的对比。部分学生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理解停留在表面,后续可结合圣库制度崩坏等具体案例深化分析。此外,可增加“太平天国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拓展环节,强化历史事件的连续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