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第2章 认识地球 (原卷+解析版)-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养测评】第2章 认识地球 (原卷+解析版)-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31: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认识地球 单元素养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经纬网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D点的经纬度是( )
A.(30°N,90°W) B.(30°N,90°E)
C.(30°S,90°W) D.(30°S,90°E)
2.根据这幅经纬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位于东半球 B.D点位于南半球
C.M所在的经线和N所在的纬线长度相等 D.N所在的纬线是赤道
【答案】1.B 2.D
【解析】1.读图可知,D点所在区域纬度由赤道向北增大,故D点位于30°N,D点所在经线向东度数增加,为90°E,故D点的经纬度是(30°N,90°E)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根据这幅经纬网图,C点经度是60°W,是位于西半球,A错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D点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B错误;N所在的纬线是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地球仪上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是赤道长度的一半,C错误;N位于赤道上,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D正确。故选D。
日晷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烟台的小明对校园中的日晷进行了观测。以下是他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按拍摄时间早晚将照片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4.古代人类利用日晷测定时刻,主要运用了( )
①一天中太阳位置与晷针影子位置的关系②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与晷针长度的关系③地球自转原理④地球公转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如果该日正午晷针影子在一年中最短,此后两个月内烟台( )
①昼长夜短②天寒地冻③作物生长旺盛④路灯处于一年中耗电较高的时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C 4.A 5.C
【解析】3.烟台位于北半球,根据题干“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可知,①时,晷针影子朝东北,太阳在西南,时间为正午后;②时,晷针影子朝西北,太阳在东南,时间为正午前;③时,晷针影子大致朝正北,太阳大致在正南,大致为正午;按拍摄时间早晚将照片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③①。根据题意,故选C。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人类利用日晷测定时刻,主要根据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晷针投影长度变化规律为先变短后变长。一天中,日影朝向有规律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①③正确。与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与晷针长度的关系和公转无关,排除②④。故选A。
5.如果该日正午晷针影子在一年中最短,那么该日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两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热量水分条件好,是作物生长旺盛的阶段,①③正确;天寒地冻,路灯处于一年中耗电较高的时段描述的是冬季,②④错误,故选C。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图1、图2,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
材料二:2021年4月2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20°N)成功发射。
6.天问一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火星表面期间,自贡市某中学正午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
A.短→长→短 B.长→短→长 C.长→短 D.短→长
7.图2中文昌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答案】6.A 7.A
【解析】6.天问一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火星表面对应的时间是从2020年7月23日到2021年5月15日,太阳直射点先从北半球不断南移至南回归线,后一直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因为自贡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且太阳高度角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对应正午旗杆影子先由短变长后变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读图可知,文昌位于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位于热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上海的小华同学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示光照现象(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D 9.C
【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所以物体的影子最长,四个选项中,④选项太阳高度最低,符合题意,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不同,该现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与地球自转和东升西落无关。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根据题意,故选C。
河南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在校园内进行了“立竿见影测方向”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图是同学们现场测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同学们发现,竖杆影子在一天内出现长短变化,根本原因是( )
A.测量位置不同 B.测量时间不同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11.同学们发现,同样是正午时刻测量的影长,夏至日和冬至日差别较大,根本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天气的变化 D.纬度的不同
【答案】10.C 11.B
【解析】10.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在一天内,太阳高度角随地球自转而不断变化。太阳高度角不同,同一物体影子长短就不同,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C正确;测量位置不同、测量时间不同不是根本原因,AB错误;地球公转是导致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不是一天内影子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11.地球自转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差别大无关,A错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影长差别较大,B正确;正午影长主要受公转影响,天气变化对正午影长没有影响,C错误;这里是同一地点(河南省某中学),纬度相同,D错误。故选B。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宇宙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读“太阳系模式图”(左图),2024年中国航天任务示意图(右图),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一。火星与地球同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13.空间站是在距地面397千米的高度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由于空间站是绕着地球在转,地球绕着太阳在转,所以空间站上也是能看到日出日落的。空间站绕着地球转一圈需约92分钟,下列与神话小说里的“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说法相差甚远的证据正确的是( )
A.在空间站上把太阳作为参照物,日出日落一次只需要约1.5个小时
B.在空间站上把太阳作为参照物,日出日落一次只需要约3个小时
C.在空间站上24小时,大约可以看到日出日落20次左右
D.在空间站上24小时,大约可以看到日出日落24次左右
14.地球本身不会发光发热,能量主要来自恒星太阳。“智能太阳花”是一种能昼开夜合、自动跟踪太阳,使光伏电池板(花面)与阳光始终垂直的新型太阳能发电板。我国引进“智能太阳花”,并率先在新疆乌鲁木齐完成安装调试后正式并网发电。下图为“智能太阳花”景观图,与传统固定式光伏电池板相比,“智能太阳花”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是因为其能够( )
A.增大太阳高度 B.增加日照时间
C.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D.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
15.2024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嫦娥六号将首次把月球背面的土壤带回地球,嫦娥六号的研发和发射有利于我国( )
①维护月球权益②促进科技发展③扩大领土面积④促进太空探测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2.B 13.A 14.D 15.C
【解析】12.火星和地球都属于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故火星与地球同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CD错误。火星不属于地月系,A错误。故选B。
13.神话小说里的“天上一日,人间千年”,而在空间站上把太阳作为参照物,日出日落一次只需要92分钟,约1.5个小时(1.5个小时=90分钟),A正确、B错误。在空间站上24小时,大约可以看到日出日落16次左右(24/1.5=16),CD错误。故选A。
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相比传统光伏电池板,“智能太阳花可以“智能追光”,随时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增大了电池板与太阳光线的角度,因此其发电效率大幅提高,D正确;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都与当地地理纬度有关,智能太阳花不能增大太阳高度或增长日照时间, AB错误;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海拔、天气等有关,“智能太阳花”不能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错误。故选D。
15.嫦娥六号对月球背面土壤的探测与带回,有助于我国在月球探索相关的权益维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①正确;航天工程的研发和发射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如航天技术、材料技术、遥感技术等,嫦娥六号任务的开展必然会推动这些科技领域的进步,能促进科技发展,②正确;嫦娥六号的研发和发射不能扩大领土面积,③错误;嫦娥六号作为我国太空探测的重要任务,其实施会积累经验、推动技术发展,进而促进后续太空探测活动的开展,④正确。综上所述,C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BD。故选C。
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命名,体现着独属中国人的浪漫。“神舟”,“神奇的天河之舟”,与“神州”同音;“天宫”,古代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嫦娥”、“玉兔”,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宫的仙子和玉兔;“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下图示意我国太空探索取得的部分成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航天器与名称匹配正确的是( )
A.火星车——“神舟” B.载人飞船——“嫦娥”
C.空间站——“天宫” D.月球探测器——“祝融”
17.目前,我国太空探索已经取得的成就有( )
①实现载人登月 ②发射人造卫星 ③全面建成空间站 ④火星探测器着陆 ⑤开采外星球矿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16.C 17.B
【解析】16.“神舟”系列是我国的载人飞船,负责把航天员送入近地轨道并安全返回,并非火星车,A错误;“嫦娥”系列是探月工程探测器,执行绕、落、回等月球任务,不是载人飞船,B错误;“天宫”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支持长期驻留与空间实验,C正确;“祝融”是我国首辆火星车,2021年随“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并非月球探测器,D错误。故选C。
17.我国尚未实施载人登月,计划中的载人登月仍在论证阶段,①错误;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②正确;2022年底“天宫”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建造完成,标志空间站全面建成,③正确;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④正确;我国目前仅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尚未开展地外天体矿产开采,⑤错误。综上,②③④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025年1月21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天宫”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一天可绕地球飞行16圈,为航天员进行太空实验提供场所。下图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中国空间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天宫”空间站运行的轨道位于( )
A.太阳与水星之间 B.金星与火星之间
C.火星与土星之间 D.木星与土星之间
19.航天员从“天宫”空间站肉眼观测地球,可以看到( )
A.南北两极贯穿地轴 B.是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D.表面有相互交织的经纬网
20.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是(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8.B 19.C 20.D
【解析】18.读材料信息可知,“天宫”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一天可绕地球飞行16圈。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天宫空间站位于地球两侧的金星和火星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航天员从空间站观测地球时,能够看到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C正确; “是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描述的是地球的形状,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的真实形状,只能大致看出是个球体,B错误;地轴和经纬网人们为了研究地球而假设的,真实的地球并不存在,AD错误。故选C。
20.“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目前尚未实现,且太空中的生物资源并不丰富,①错误; “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是太空探索的重要目的之一,如微重力环境下的实验,②正确;“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和长期生存的可能性,③正确;“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合作和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④正确。D正确,排除ABC;故选D。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青岛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记载,三千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下图中左图为河南登封观星台大型圭表,右图为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
(1)古人观察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确定了二分二至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是 节气,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是 节气,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造成“表”影在一年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
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运动 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 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3)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据图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传统夏季包含的所有节气。
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目录说明书”。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春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4)“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春分时太阳直射 (重要纬线),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风清露冷”寓意秋分过后即将迎来 (节气),渐渐风寒水凉。
【答案】(1) 冬至 夏至 公转 (2) 15 15
(3)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4) 赤道 平分 寒露
【解析】(1)读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可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为冬至日。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为夏至日。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份为15度,每份对应一个节气,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每运动15度就产生一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15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3)立夏为起点,立夏至立秋之间为中国传统夏季,读图可知中国传统夏季包括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4)“白天黑夜两均分”指的是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读图可知,“风清露冷”寓意北半球的秋分日过后迎来的下一个节气寒露,寒露过后渐渐风寒水凉。
22.完成下列小题。
【地理实验】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地理实践是学习地理的最好方式。请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
【实践主题】
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如图1)。
【实践操作】
(1)材料选用:根据实践主题,可选用的材料有 。(至少写出两种)
【实践思考】
(2)图2为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作品。图中C是 (经/纬)线,D是 (经/纬)线。【实践应用】
(3)读图3,A点的经纬度坐标是 ;A点位于 (东/西)半球:B点位于 (南/北)半球:A点位于B点的 方向。
【答案】(1) 乒乓球 铁丝
(2) 经 纬
(3) 30°N,150°W 西 北 西南
【解析】(1)本次实践主题是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可选用的材料有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毛线、胶水等。
(2)读图2可知,图中C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所以是经线。D线垂直于经线且为圆圈,所以是纬线。由题干可知,“每隔45°绘制一条经线,每隔30°绘制一条纬线”,C位于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处于45°W,D位于0°纬线(赤道)以南,处于30°S。
(3)读图3分析可知,根据“横纬竖经”的判断原则,A点纬线位于赤道以北所以为30°N,图中经度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A点的经度为150°W,所以A点的经纬度坐标为(30°N,150°W)。20°W向西至160°E区间为西半球,其他为东半球,A点的经度为150°W,所以位于西半球。B点在赤道以北所以位于北半球。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知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24年4月30日成功返回。热爱太空探索的中学生明明激动地与美国纽约的姑妈分享这件事。
材料二人类进行宇宙空间探索,既可以探索宇宙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带动航天技术的综合发展。

(1)图1八大行星中, 是我们的家园。
(2)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太阳系总星系、银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3)材料一中神舟十七号发射升空时,地球靠近图3中①~④四个时段中的 。随着地球的 (自转/公转)神舟十七号成功返回时,北京市已处于暮春季节。
(4)图2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 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5)请你描述两点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
【答案】(1)地球 (2)B (3) ① 公转 (4)自转
(5)给人们提供各种信息通信手段;进行天气预报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图中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离太阳由近及远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因此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据材料可得,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此时正处于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间,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公转方向可知,地球靠近图3中①—④四个时段中的①段。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因此是随着地球的公转神舟十七号成功返回时,北京市已处于暮春季节。
(4)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读图2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5)人类太空探索,一是可以通过探索宇宙,向宇宙发射卫星,给人们提供各种信息通信手段,还可以进行天气预报。二是通过探究宇宙,人们可以向宇宙发射太空航天器,可以寻找地球以外的家园。三是通过建立太空空间站,人们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各种高科技研究,为人类提供科技支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认识地球 单元素养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经纬网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D点的经纬度是( )
A.(30°N,90°W) B.(30°N,90°E)
C.(30°S,90°W) D.(30°S,90°E)
2.根据这幅经纬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位于东半球 B.D点位于南半球
C.M所在的经线和N所在的纬线长度相等 D.N所在的纬线是赤道
日晷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烟台的小明对校园中的日晷进行了观测。以下是他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按拍摄时间早晚将照片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4.古代人类利用日晷测定时刻,主要运用了( )
①一天中太阳位置与晷针影子位置的关系②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与晷针长度的关系③地球自转原理④地球公转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如果该日正午晷针影子在一年中最短,此后两个月内烟台( )
①昼长夜短②天寒地冻③作物生长旺盛④路灯处于一年中耗电较高的时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图1、图2,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
材料二:2021年4月2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20°N)成功发射。
6.天问一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火星表面期间,自贡市某中学正午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
A.短→长→短 B.长→短→长 C.长→短 D.短→长
7.图2中文昌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上海的小华同学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示光照现象(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河南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在校园内进行了“立竿见影测方向”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图是同学们现场测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同学们发现,竖杆影子在一天内出现长短变化,根本原因是( )
A.测量位置不同 B.测量时间不同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11.同学们发现,同样是正午时刻测量的影长,夏至日和冬至日差别较大,根本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天气的变化 D.纬度的不同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宇宙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读“太阳系模式图”(左图),2024年中国航天任务示意图(右图),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一。火星与地球同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13.空间站是在距地面397千米的高度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由于空间站是绕着地球在转,地球绕着太阳在转,所以空间站上也是能看到日出日落的。空间站绕着地球转一圈需约92分钟,下列与神话小说里的“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说法相差甚远的证据正确的是( )
A.在空间站上把太阳作为参照物,日出日落一次只需要约1.5个小时
B.在空间站上把太阳作为参照物,日出日落一次只需要约3个小时
C.在空间站上24小时,大约可以看到日出日落20次左右
D.在空间站上24小时,大约可以看到日出日落24次左右
14.地球本身不会发光发热,能量主要来自恒星太阳。“智能太阳花”是一种能昼开夜合、自动跟踪太阳,使光伏电池板(花面)与阳光始终垂直的新型太阳能发电板。我国引进“智能太阳花”,并率先在新疆乌鲁木齐完成安装调试后正式并网发电。下图为“智能太阳花”景观图,与传统固定式光伏电池板相比,“智能太阳花”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是因为其能够( )
A.增大太阳高度 B.增加日照时间
C.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D.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
15.2024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嫦娥六号将首次把月球背面的土壤带回地球,嫦娥六号的研发和发射有利于我国( )
①维护月球权益②促进科技发展③扩大领土面积④促进太空探测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命名,体现着独属中国人的浪漫。“神舟”,“神奇的天河之舟”,与“神州”同音;“天宫”,古代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嫦娥”、“玉兔”,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宫的仙子和玉兔;“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下图示意我国太空探索取得的部分成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航天器与名称匹配正确的是( )
A.火星车——“神舟” B.载人飞船——“嫦娥”
C.空间站——“天宫” D.月球探测器——“祝融”
17.目前,我国太空探索已经取得的成就有( )
①实现载人登月 ②发射人造卫星 ③全面建成空间站 ④火星探测器着陆 ⑤开采外星球矿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2025年1月21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天宫”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一天可绕地球飞行16圈,为航天员进行太空实验提供场所。下图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中国空间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天宫”空间站运行的轨道位于( )
A.太阳与水星之间 B.金星与火星之间
C.火星与土星之间 D.木星与土星之间
19.航天员从“天宫”空间站肉眼观测地球,可以看到( )
A.南北两极贯穿地轴 B.是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D.表面有相互交织的经纬网
20.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是(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青岛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记载,三千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下图中左图为河南登封观星台大型圭表,右图为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
(1)古人观察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确定了二分二至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是 节气,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是 节气,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造成“表”影在一年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
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运动 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 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3)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据图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传统夏季包含的所有节气。
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目录说明书”。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春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4)“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春分时太阳直射 (重要纬线),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风清露冷”寓意秋分过后即将迎来 (节气),渐渐风寒水凉。
22.完成下列小题。
【地理实验】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地理实践是学习地理的最好方式。请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
【实践主题】
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如图1)。
【实践操作】
(1)材料选用:根据实践主题,可选用的材料有 。(至少写出两种)
【实践思考】
(2)图2为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作品。图中C是 (经/纬)线,D是 (经/纬)线。【实践应用】
(3)读图3,A点的经纬度坐标是 ;A点位于 (东/西)半球:B点位于 (南/北)半球:A点位于B点的 方向。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24年4月30日成功返回。热爱太空探索的中学生明明激动地与美国纽约的姑妈分享这件事。
材料二人类进行宇宙空间探索,既可以探索宇宙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带动航天技术的综合发展。

(1)图1八大行星中, 是我们的家园。
(2)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太阳系总星系、银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3)材料一中神舟十七号发射升空时,地球靠近图3中①~④四个时段中的 。随着地球的 (自转/公转)神舟十七号成功返回时,北京市已处于暮春季节。
(4)图2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 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5)请你描述两点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