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立春后寒甚(其二)
于谦
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
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
主将拥麾方得意,迂儒①抚剑漫兴叹。
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
材料二: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②大入寇,王振③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④,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侍讲徐理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材料三:
郕王⑤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六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注释】①迂儒:主张议和的官员。②也先:蒙古瓦剌部落的首领。③王振:宦官的姓名。④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⑤郕王:明英宗的哥哥,“土木堡之变”后,郞王被于谦等大臣拥立为帝。
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字。
益贤谦。
凡兵皆出营郭外。
委以与敌则可惜。
2.文中波浪线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 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
京师天下A根本B一动C则大事去矣D独不见宋E南渡事乎!
3.《立春后寒甚(其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两处。
4.从上述三则材料,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于谦 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5.综合上述材料,于谦身上体现的精神和以下的哪个人物有相同之处 任选一篇并阐述理由。
A《岳阳楼记》范仲淹
B《出师表》诸葛亮
C《过零丁洋》文天祥
阅读
材料一:
贺知章,会稽永兴①人,太子洗马②德仁之族孙也。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皆陆象先在中书引荐也。后转太常少卿。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③,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部客生矣。”
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邀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憶,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仍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已下咸就执别。至乡无几寿终,年八十六。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旧唐书·贺知章传》)
【注释】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②太子洗马:唐代官名,下文中的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太常少卿亦是官名。③倜傥:洒脱不羁。
材料二:
己卯上元①,子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執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材料三:
“超然”诗文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a____。(苏轼《定风波》)
稽山罢雾郁嵯峨③,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④。
(贺知章《采莲曲》)
【注释】①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世称山中宰相”,隐居茅山修道,兼通儒释道三家。②贺知章于天宝三载(744年)辞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这首诗应作于他回到故乡越州后。③嵯峨(cuóé):指会稽山雾气消散后显露出的巍峨山形。④芰荷(jìhé):芰:菱角,水生植物,荷:荷花,合称泛指水生植物,诗中特指隐士高洁的象征。
6.阅读材料,解释加点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醉后属词 联系上下文法 ① .
共传宝之 词类活用法 ② .
敦为得失 查字典法:A.谁,哪一个。B成熟。C.同“熟”,仔细。 ③ .(填字母)
7.补全材料三中的a画线处。
8.请为材料一划线句断句,限断四处。
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邀游里巷。
9.材料一中陆象先评价贺知章“言论调,真可谓风流之士”,请结合材料一传记内容分析贺知章的“风流”体现在哪些方面?
10.《采莲曲》中"镜水无风也自波”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结合贺知章晚年归隐的经历,说说这句诗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1.结合上述材料中贺知章、苏轼、陶弘景三位文人的作品或经历,探究古文人“超然”心境的丰富内涵。
阅读
【材料一】
鉴湖在县南三里,周三百五十里,溉田九千顷。其北旧有古斗门,岁久察废,嘉祐中,工部郎中张始建新斗门于湖之北,铸铁为阈①,设内外两门。每春水涨,则闭北门以潴②其浸;秋济平,乃启南门以导之入海。其法精密,著为定式,浙东诸堰皆取则焉。
(选自《嘉泰会稽志·卷十·水》)
【注】①阈:水闸闸门。②潴:蓄积。
【材料二】
赵彦倓①知绍兴府,会岁涝,鉴湖决堤,田喊尽浸,民有安言湖神作桌者,彦俊斥曰:“水早在天,堤防在人,两得委罪鬼神1”遂冒雨巡堤,见古闸基址隐于蔓革,召老吏问之,对曰:“此唐时所筑“金汤间”,闸闭则湖水不泄,闸启则洪流归海,后淤废百年矣。”
彦倓抚掌叹曰:“古人之智,今人弗及也!”乃募匠民,浚淤甃石②,铸铁枢以为闸轴。将合龙时,风而大作,役夫惧欲散,彦谈亲持畚锸立于激流中,厉声曰:“闸成则万民安,闸败则赵某先为鱼!”众感其诚,士气复振。越三日,问成,湖水平,是岁大稔③,民德之,刻石闸上,日“赵公闸”。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赵侯治水》)
【注】①赵彦倓(tàn):南宋嘉定年间绍兴知府。②甃(zhòu)石:砌石加固。③稔(rěn):丰收。
【材料三】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一)
【北宋】范仲淹
一样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1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浙东诸堰皆取则焉 成语助力:以身作则
会岁涝 关联课内: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众感其诚 查阅字典:①诚心:②真正:③如果 (填序号)
民德之 参考用法:渔人甚异之
13.纪录片需呈现宋代水利技术成就,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完成表格.
人物 核心技术(原文关键词) 科学原理
张焘 铸铁为闸,设双门以时启闭 利用潮汐规律蓄水泄洪
赵彦倓
14.导演在“赵彦侦冒雨立激流”画面中精心构思了两个环节,请你协助完成。
①插入范仲淹的诗句作为画外音,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最贴切的两句并说明理由.
②“闸成则万民安,闸败则赵某先为鱼!”这句话将被设计成剧本台词,请从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角度为演员设计舞台说明,并说明理由.
15.两宋的治水文化共同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怎样的精神品格?请联系以上三则材料以及课内名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为纪录片写一段结束语。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揭示治水文化体现的精神品质,150字左右.
阅读苏轼给友人的四封书信,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仆①晚闻道,照物不明,陷于吏议②,愧我道友。自绝禄廪③,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④微福。
(节选自《与圆通禅师》,有删改)
【材料二】
黄州窜逐⑤以来,日欲作书为问。旧既懒加以闲废頁事不举但惭作而已。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几席之下,云涛接天,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尝有此适。知之,免忧。未缘面会,惟万万自爱。
(节选自《与王庆源》,有删改)
【材料三】
某到此⑥八月,独与幼子一人、三庖者来,凡百不失所。风土不甚恶。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余无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
(节选自《与王定国》,有删改)
【材料四】
今日⑦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⑧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
(选自《与姜唐佐秀才》)
【注释】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吏议:官场上的非议。③禄廪:用作官俸的粟米。④晚节:晚年的节操。⑤窜逐:放逐,流放。⑥某到此:某,代指本人。到此,此指惠州,苏轼被贬于此。⑦今日:苏轼被贬州后的某天。⑧建茶:福建的一种茶。
16.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陷于吏议 陷:
多辞以不在 辞:
余无足道者 足:
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 泼: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G 中选出正确的三处(涂黑相应字母)。
旧既A懒惰B加以C闲废D百事E不举F但惭怍G而已。
18.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能表情达意。请从以下三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
A.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
B.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
C.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
19.苏轼给友人的四封书信均写于被贬之时,请结合书信内容,简述苏轼突破困境的具体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饱,满足。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千乘之国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1.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甲】文孟子认为,圣贤因能做到“舍生取义”而具备本心,普通人是没有本心的。
C.【乙】文中梁惠王在会见孟子的时候提出何以有利于国的疑问,可见其心忧国家。
D.【乙】文中孟子的举例由士庶人至大夫,再至大王,层层推进,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3.《孟子》读来气势充沛,说理雄辩有理。请结合【甲】文第二段中的语段内容,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利”与“义”的关系,两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贡观于蜡①。孔子曰:“赐②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③,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④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选自《孔子家语·观乡射》)
【乙】
①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⑤,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⑥也,而有志焉。”
②……
③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⑦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⑧;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⑨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⑩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有删节)
【注释】①蜡(zhà):指年终合祭万物神灵的仪式,旨在酬谢自然神与农事神一年来的护佑。②赐:与下文“言偃”皆为孔子弟子。③泽:恩泽。④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⑤蜡宾:是指年终祭祀的助祭人。⑥逮:追上,赶上。⑦大人世及:大人,指诸侯。诸侯之位,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⑧纪:行事的准则。⑨刑仁:以“仁”为模式。“刑”同“型”。⑩执:通“势”,掌握权势。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尔所知 (2)事毕
(3)盖叹鲁也 (4)各亲其亲
2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27.品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两个“也”字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爲。
28.材料【甲】【乙】是孔子在两次蜡祭后发表的感慨,一次对子贡谈“张弛之道”,一次对言偃感叹“小康”社会。这两次感慨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张弛之道”:
(2)“小康”社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①而遨②……其高下之势,岈③然洼然,若垤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⑤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⑥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箕踞:席地而坐。②遨:随意游玩。③岈(xiā):山深遂貌。④垤(dié):小土堆。⑤攒蹙:聚集紧接。⑥培塿:pǒu 1ǒu,小土丘。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但少闲人”中的“但”与“但当涉猎”中的“但”意思相同,此处解释为“只是”。
B.【乙】“始指异之”中的“异”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相同,解释为“对……感到惊异”。
C.【乙】“吾向之未始游”中的“向”与“寻向所志”中的“向”意思相同,此处解释为“方向”。
D.【乙】“心凝形释”中的“释”解释为“解除”,“形释”可翻译为“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
3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知识卡片 文言文中推断词义的方法有: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成语推断法、互文推断法,根据字形推断法,可推断出“榛莽”“茅筏”的含义。
31.【乙】文中“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一句,表达了作者游览西山后怎样的感悟?请用现代汉语简要回答。
3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两句,分别体现了两位谪居文人怎样不同的心境?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
33.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皆朝于齐
(3)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4)余人不及
3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 无丝竹之乱耳
B.能谤讥于市朝 皆以美于徐公
C.三以其人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 其此之谓乎
35.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36.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段中的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2)邹忌和吕蒙正在劝谏策略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甲】【乙】文段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有删改)
37.解释下列加点词。
(1)持就火炀之 (2)瞬息可就
(3)覆盖周密无际 (4)验之以事
3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验之以事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静以修身(《诫子书》)
39.翻译下列句子。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40.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活板印刷的哪些特点可以体现它的“活”?
(2)【乙】文中,地动仪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其制作之“巧”?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蔡磷,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其子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④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选自《清稗类钞·敬信》)
【丙】
狄青⑥,汾州西河人,善骑射。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常为先锋。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券:凭证。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⑥狄青:字汉臣,北宋名将。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与“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中的“以”意思相同,都表示“用,把”。
B.“其人亡”中的“亡”是“丢失”的意思,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相同。
C.“善”有“善良”“擅长”“交好”等义项,“善骑射”中的“善”是“擅长”的意思。
D.“由是益知名”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益慕圣贤之道”的“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4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1.连词: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③表并列关系。④表修饰关系。 2.代词:你,你的。 语:1.yǔ①<动>谈论;说话。②<名>话;言论。③<名>谚语;俗语。 2.yù<动>告诉。
43.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我们应该结交怎样的朋友。
44.有同学认为选文中“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和《孙权劝学》中“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认为……贤能 (以……为贤);所有;丢弃
2.BD
3.边城将士与京城权贵的对比:京城贵族围炉仍觉寒冷,边城将士却身着单薄的铁衣,红炉的温暖奢华与铁衣的冰冷简陋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边塞环境的极端艰苦。表达了作者权贵的奢靡生活的批判和对边境将士艰苦生活的担忧。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对比:前方将士的意气风发和后方主和派的优柔寡断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之情(或击败敌人的必胜信念和对投降派的极度蔑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以想象中的黄河解冻、春满乾坤的安宁图景,反衬当下边城的酷寒与动荡。虚(理想春景)实(眼前苦寒)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的渴望。
4.于谦是一位忠诚刚正、智勇双全、心系苍生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力排众议,坚守京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力保社稷,体现出较强的军事智慧;在个人品格上,他忧国忘家,怜悯前线将士的艰苦生活,为现实中百姓与边境将士的艰苦生活而忧心,展现了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责任担当。他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力挽狂澜,更成为后世忠臣良将的典范。
5.示例一:于谦的精神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忠诚、担当和智慧高度契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汉的忠诚和鞠躬尽瘁的精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坚决反对南迁,力主保卫京师,表现出对国家的高度忠诚。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临危受命,辅佐刘禅,稳定蜀汉政权,于谦在明英宗被俘、京师危急的情况下,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北伐策略,于谦在危急时刻果断决策,提出有效的防御策略,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和智慧。
示例二:于谦的精神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展现的情怀高度契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士大夫应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于谦在《立春后寒甚》中写道“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同样表达了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深切关怀。范仲淹在地方任职时,兴修水利、改革弊政,真正践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于谦在担任兵部尚书时,整顿军备、调度粮草,甚至在敌军压境时亲自督战,确保京师安全,体现了他务实为民、为国尽忠的品格。
示例三:于谦的精神与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展现的气节高度一致。文天祥在宋末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现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面对瓦剌大军压境和朝中议和的懦弱声音,毅然决然地主张坚守北京,并组织军民抵抗,最终成功保卫京师,展现了忠贞不屈,誓死报国的刚毅品格。
【答案】6.写作;以......为宝,把......当作宝贝,珍藏,珍视;A
7.a也无风雨也无晴
8.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遨游里巷。
9.才情风流:善诗文书法(“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性情风流:性格放旷、善谈笑(“性放旷,善谈笑”)。处世风流:晚年自号“四明狂客”,邀游里巷。交友风流:与贤达相亲善,受时人倾慕
10.这句诗描写了镜湖水面平静无风,却自然泛起微波的景象。这句诗表现了贺知章晚年归隐后,闲适自在、随遇而安的心境。
11.陶弘景倾慕隐逸生活,宁做“山中宰相”也不入朝为官,寄情山水,他的“超然”是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贺知章一生仕途顺遂,晚年主动辞官归隐,他归隐后自号”四明狂客”,在故乡山水间诗酒自娱,其“超然”表现为功成名就后的洒脱不羁,在荣华富贵中仍能保持心灵的自由;苏轼历经政治沉浮,晚年被贬儋州,他在逆境中写下“放杖而笑”,其“超然”是面对人生挫折时的随缘自适,在困顿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这三位文人虽然处境不同,但都展现了古代文人“超然”境界的丰富内涵一一或洒脱,或豁达,或淡泊,都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总结升华)。
【答案】12.规则、典范;适逢·恰巧遇到;①;认为品德高尚
13.浚淤甃石,铸铁枢以为闸轴;修复古闸基址、分层排蓄洪水
14.①(示例1)诗句: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理由:今日在平地上安居的人,莫忘记此刻风雨中搏命的治水者。将赵彦倓的个体行动升华为对天下治水者、抗灾者的集体致敬·范仲淹“居安思危”敬重劳动者”的胸怀与赵彦倓治水的济世之志相呼应,与纪录片主题深度契合。(示例2)诗句:一棉危于叶,傍观亦损神。理由:”一危于叶”以扁舟如叶、飘摇欲倾的画面·暗喻赵彦倓在激流中治水的凶险,与”冒雨立激流”的视觉意象高度契合。“傍观亦损神”进一步治染紧张氛围一连旁观者都心惊胆战,反衬治水者身处险境的坚毅,凸显其“无畏”。
②语气坚定,语调上扬,挺胸抬头站在水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水闸如果建成,可以使万民安定:如果水闸建设失败了,那我就先被洪水冲走变为鱼!舞台设计需体现出赵彦倓的坚毅勇敢和果断.为民谋福社的坚定信念。
15.两宋治水文化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他们既有张铸铁闸的镇密智慧,亦具赵彦倓“先为鱼”的决绝担当,更传承着范仲淹“无忽险中人”的忧民情怀。从《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襟怀到《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胸襟,士大夫们始终将治水视作经世济民的实践场,这种融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治水智慧,不仅筑就了泽被千年的水利工程,更在华夏文明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精神回响
【答案】16.陷入;推辞;值得;冲泡
17.BDF
18.示例:C句"耳"表无奈与豁达,虽无肉可食,仍以茶饭待客,体现苏轼随遇而安的心态。
19.①安于清苦,从简朴生活中获得内心充实;②寄情山水,放浪自然以疏解烦闷:③断绝世故,保持身心安宁;④与友人分享生活,苦中寻乐。
【答案】20.D
21.A
22.(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摆在前头,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
23.示例一:文段中的语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句式工整,节奏感强,表达了作者对乞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保持尊严的行为的赞许。
示例二:文段中的语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感情气势,表达作者对不辨礼法而贪求富贵的行为的强烈批判。
示例三:文段中的语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表达作者的态度,强调了坚守本心的重要性。
24.两篇文章都认为“义”放置在“利”之前。甲文中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情境下应当“舍生取义”;乙文中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情况下会危及国家,从而阐明了“王亦曰仁义而已矣”的观点。
【答案】25.你;完结,结束;大概;以……为亲,亲近(意对即可)
26.一紧张一松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27.第一个“也”,强调“大道之行”这一事实的确定性,不仅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带有追忆和肯定的意味;第二个“也”,表达孔子对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遗憾之情。
28.张弛之道: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小康”社会:强调礼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答案】29.C
30.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达到西山之巅才停止。
31.作者认为,过去的游览(在发现西山之前)都不算真正的游览,直到此次登临西山,才真正体会到游览山水的意趣,因此说“游于是乎始”。
32.(1)苏轼通过月光如水的庭院空明之景,以“闲人”自嘲中暗含超脱。闲适表象下既有赏月的欣然惬意,又暗藏被贬后的寂寞悲凉,展现随遇而安的达观与无人理解的矛盾心境。
(2)柳宗元则借登西山所见的高峻山峰,青山白水,千里之外景物尽收眼底的壮丽景色,感到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世俗的烦恼,表现出了超脱尘世的豁达,以及通过自然景观获得的精神解脱,较之苏轼更多一份忘我的狂放解脱。
【答案】33.确实;朝见;出使;比得上
34.A
35.(1)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2)不久,最终选用了吕蒙正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36.(1)[示例一]喜欢邹忌,因为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
[示例二]喜欢齐威王,因为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2)邹忌通过类比自身经历,委婉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吕蒙正则以“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为由,坚持己见,直接表达观点。
【答案】37.烘烤;完成;缝隙;检验,验证
38.A
39.(1)不使用,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2)(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40.(1)便于取用、随时增补、重复使用。
(2)结构设计精巧,周身没有缝隙,浑然一体;地动仪机发巧妙,龙口中的珠子能够准确落入蟾蜍口中;地震判断奇巧,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
【答案】41.B
42.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没有告诉你。
43.甲文鲁肃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对朋友的进步表示赞赏,因此我们应该结交懂得欣赏朋友优点的朋友。/吕蒙听从孙权建议且能坚持看书并取得巨大进步,可见我们应该结交有上进心/知错就改/听得进他人建议的朋友。乙文写蔡磷在没有债券以及朋友儿子不知道的债务的情况下,将已逝之友给予的钱财成功还给他的儿子,可见我们应该结交重诺守信的朋友。
44.两种观点都强调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执政者还是军事将领,都要广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的学识、能力和修养,而不是单纯依赖武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