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重点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军山①
董佳飞
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
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颔首,向老人致意。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
“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他喃喃自语。
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
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
“不用寻了,没机子了。”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
“莫个事。”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
“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
“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
“一碗豆腐脑一个馍。”
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
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终于,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四周的人转过头来,汇聚的眼神让他抬不起头来。
“莫事没,人好着么?”摊主问着。
“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他说着,就要用手去捏碎掉的瓷碗。
“莫事,不要钱,碎碎平安么。”摊主提着扫帚走过。“你放那,收拾。操心把你手划破了。叫别人说我欺负老汉呢。”
“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
“对,你不老,你快把身上的汤汤水水擦个。”
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
“多了!给你说碗不要钱!”摊主在后面喊着。老人推了几步车,一个扫堂腿便上车骑走了。
“这人还怪得不得行。”
慢慢地,日上三竿。老人已经用纸巾擦干净了衣服,身上出了汗,黏糊糊的。
“行吧行吧,上车带路。”
还算幸运,还有过路的农机。几番谈拢了价钱。老人便将自行车卡在收割机前面,上了副驾。哒哒的声音响起,司机看着路的前方,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
黄田里,黑烟冒上蓝色高空,红白的农机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裸出沟壑的土壤。田头,杯里泡发的茶叶沉浮,老人小口地啜着。
“三军与爷归营号……”
手机铃声惊响,他并没有急于去接,而是慢悠悠地打着节拍。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等到末句,他跟着词大唱起来。
“喂,达②,咋不接电话哩,你在哪呢,我到咱镇上了,你看你要啥不。”是儿子。
“我收麦着没听见,没啥要的,家里面东西都齐全得很。”
“啊?不是说好等我回来再收?”
“等你做啥呀,我一个人就能弄好,等你干吗。”
日头渐斜,老人铲起最后一铁锹麦子,将它铲在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变得红润起来。
“行了行了,今年这麦也收完了,你怕得跟我回城里面去了?”
“麦才收完还没晒呢,等晒完还得犁地,还得种苞谷呢,一天天忙得很,我去你那,我地咋办呀?”
“种这地干啥呀?你看你那一辈现在谁还种地着,早都享福去了。”
“我又不老,还能动弹,我干吗要叫你养我?我是你达,你跟我犟怂呢?哪有娃教育达的?”
说着,老人把一旁的收音机别在腰上,捧着水壶出了门。
伴着《定军山》的戏词,落日还未来得及收回的余晖还在染红着云霞,老人的脚下,影子也越拖越长。
(有删改)
[注]①《定军山》:京剧传统剧目,该剧讲述了三国时魏蜀交战,蜀国老将黄忠立下军令状,生擒魏将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②达:方言词,指“父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发现路边“没有一台农机”,这让后文他在集市吃饭等待的情节显得合理,也说明农忙时节,是农机使用的高峰期。
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他在看到老人后,立刻热心地提醒老人已经没有农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民风的淳朴。
C.“黄田”“黑烟”“蓝色高空”让收麦场景极具画面美;“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又让场景具有动态感。
D.文章结尾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暗示了老人不愿和儿子到城市生活,表现了老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麦子“颔首”“向老人致意”,而老人“回礼”“检阅麦田”,让读者感受到了农人与田地之间的和谐。
B.文章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集市的热闹,叫卖声、闲聊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具有烟火气息,展现了独特的村镇环境。
C.老人牙齿已晃动,因吃辣而咳嗽等内容表明他已显现出老态,无福消受这美味,和前文“英雄迟暮”形成呼应。
D.找到农机之后,老人“俯瞰”着集市,并从豆腐脑摊前慢慢“掠过”,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
8.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本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9.本文以“定军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鲁有兀者①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②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注】①兀者:断去脚趾的人。②蕲:通“祈”,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
②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③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④犹有尊足者存 尊:尊崇
⑤吾是以务全之也。 务:致力于
⑥而况全德之人乎 全德之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孟子一方面认为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同时也强调后天培养的作用,即“四端”需要“扩而充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受到孔子教诲,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14.文本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孟子所说的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与“冠盖”、“兴亡地”与“前后尘”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帆势挂风”与“浪声吹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借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16.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二者抒情方式的区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通过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们看到已到天命之年的子路欲治理的是中等“千乘之国”,但他的态度让孔子不悦,因为“ , ”,只有年近不惑的曾皙的言谈得到孔子的称赞。
(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 , 。”
(4)杜牧《阿房宫赋》意在警醒后人不应只“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落得“ , ”的下场。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灯前小草写桃符”的除夕夜开始,到“花市灯如昼”的元霄节结束,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春节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无论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古典中国,还是“ , ”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农耕文明时期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还是信息文明时代车来人往的现代都市,在中华文明绵沿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和社会理想的节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年复一年的参与、分享中,创造了大量内含丰富、形式浪漫的庆祝新年仪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样章。
①春节,就是隔千山、渡万水的亲人之间的奔赴,②是中国文化对血浓于水的情感连接的炽热守望。③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时,成为春节最隆重的仪式;④几代人、大家庭的团圆,成为春节最重要的情感价值。
这种情感连接和归属,驱动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不论身份职业、长幼尊卑,都把回家过年看成天大的事,千辛万苦、( A ), 只为这一刻的团圆。一口团圆饭,一声亲人的问候, 一个满满的后备箱,消散旅途的疲惫、经年的辛劳。家是休憩的港湾、疗愈的药方、心灵的充电宝。回家,是为了将行的离别;团圆,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这样的文化特质,在春节得到( B ) 的体现。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仿照前面的诗句,拟写两个语句,填入文中画横线处。要求:使整个句子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句式整齐,每句7个字。
22.2025年春节是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文字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春节的文化特征,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然进入“快时代”,新四大发明见证的中国速度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也让人们的追梦之路更加顺畅。
“快时代”里有“慢风景”。81对公益性“慢火车”,155个无轨站、惠及600余个边远山区县百姓出行,“慢火车”不仅联通了城市和乡村,也让大山中的人们实现了走出去、富起来的梦想,更搭建了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共同富裕之路。它以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这个时代别样的情怀。
“快时代”里也有“慢一族”。对于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只会用现金支付的“银发族”,车站、机场、银行、超市等地均安排人工窗口;查看“健康码”、线上挂号、APP等,均有人工指导……这些彰显着社会的温度,表达了社会的关怀和温度,让人们读懂了当代的中国。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①发出了普通人关于历史的“声音”,丰富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方法;②发掘了更多的民间社会资料以供研究历史;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口述历史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通过记录普通人的记忆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多样性。材料二则关注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如记忆局限、访谈者的角色等。整体来看,两则材料一方面突出口述历史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警示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和需强化的环节。两者共同为提升口述历史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提供了观点支持与完善方向。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并非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对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
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
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可知,“口述历史”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根据“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使历史内容更丰富、多元、逼真。
②根据“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可知,发掘了更多的民间社会资料以供研究历史。
③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自己作为“被访谈者”接受采访。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大知识储备。
根据“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②口述历史过程中:根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
根据“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6.B 7.D 8.①动作描写:如“轻捻一只麦穗”等,体现了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②环境烘托:如对宁静祥和村庄晨景的描绘,暗示了老人生活的平静与满足;
③细节刻画:如吃豆腐脑的细节,既表现其老态,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倔强;
④方言运用:如老人说话时使用方言语词,凸显其淳朴的农人形象。 9.①反映人物形象:通过戏词从侧面反映老人如《定军山》中的黄忠,虽年迈却坚韧,借此表现其对土地的执着。
②串联故事情节:《定军山》的唱词贯穿全文,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情节转换、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③升华文章主旨:“定军山”既是对黄忠的肯定,作者也借此来表达对像与老人一样的乡村坚守者们的赞美之情。
④激发阅读兴趣:以戏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新意,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道,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错误。从原文“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可知,老人正在用眼神搜寻农机。从原文“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可知,买辣椒面的只是给老人提醒,告诉老人他了解的关于农机被叫走的情况。所以无法推测出卖辣椒面的摊主和老人有交情,更谈不上交情深厚。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错误。从原文“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可知,老人看到豆腐脑的摊子是他坐在农机上视野较高所见,农机前行,摊子自然从老人身旁掠过。从原文“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可知,老人只是不服老,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想被特殊对待,并没有对集市上人们的不满。所以无法看出老人对集市上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正面描写有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细节;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人物烘托、景物烘托。
(1)原文“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中的“弯腰”“捻”“推”“咳嗽”“掩”“取”都是老人的动作。“捻”体现出老人对土地的热爱;“掩”“取”体现出老人年迈的特点。
(2)原文开头“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退了”“慵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乡村清晨宁静祥和的氛围,用环境烘托出老人生活惬意,心态平和。
(3)原文“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是对老人吃豆腐脑的细节描写。“咳嗽”“掩”“取”“打翻”等组合运用,写出老人的年老,以及不希望他人特别关注的倔强。
(4)原文“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等都是老人的语言,可以看出这是地方语言,突出了老人的淳朴。“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体现出老人不希望受到特别关注的倔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
(1)标题为“定军山”,戏剧《定军山》中的主要人物是黄忠。从文中老人吃豆腐脑等细节可知他已年迈,但依旧不服输,不想和儿子走,离开故乡、土地。这正和黄忠立军令状,斩杀敌人相同。用《定军山》中的黄忠侧面烘托老人的形象。
(2)《定军山》戏剧贯穿全文,“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展现出老人清晨的愉悦心情,“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展现出老人准备收麦子时的激动, “三军与爷归营号……”等是展开老人儿子打电话的情节。
(3)《定军山》中黄忠生擒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整个戏剧洋溢着对黄忠的尊敬与肯定。本文表达作者对不肯和儿子离去,固守土地的老人,以及所有坚守乡村的人的赞美,用《定军山》为标题,升华了主题。
(4)《定军山》是众所周知的戏剧名称,用其作为小说标题富有文艺气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B 11.C 12.C 13.①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②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 14.示例:
①不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叔山无趾虽有悔过之意,但更多地认为保全道德修养比双脚更可贵。
②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叔山无趾有悔过的心理,没有失掉羞恶之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对于至人的境界,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
“至人”,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指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这里指至人的境界,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选项AC;
“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中“为”是句末语气词,在后面断开;“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中“彼”作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错误,“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所以“内”,通“纳”,“结交”的意思。
④“尊:尊崇”错误,“犹有尊足者存”的意思是“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尊”的意思是“贵重”。
⑤“务:致力于”错误,“吾是以务全之也”的意思是“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所以“务”的意思是“竭尽”。
故选C。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错误。由原文“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可知,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凡”,凡是;“皆”,都;“若”,像;“然”,通“燃”,燃烧;“达”,流淌。
(2)“陋”,浅薄;“胡”,怎么;“所闻”,知晓的道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可以认为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由“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可知,叔山无趾认为自己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脚趾。有悔过的心理,没有失掉羞恶之心。
可以认为不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由“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可知,叔山无趾认为独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躯体完整更为重要。虽有悔过之意,但更多地认为保全道德修养比双脚更可贵。所以其实失掉了羞恶之心。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
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对于至人的境界,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老子说:“怎么不径直让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可以与不可以看作是齐一的,从而解脱他的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怎么可以解除呢!”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15.C 16.①本诗尾联“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直接点明六朝的悲愁往事,在想要离开荒城时频频回首,直接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和无尽的悲愁。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方式,借“寒烟衰草凝绿”的凄凉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六朝兴衰的感伤,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导语】这首诗以春望古城为背景,通过柳碧桑黄、残阳微雨等意象,勾勒出荒凉萧瑟的意境。诗人借江山不改、冠盖易逝的对比,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尾联回首六朝旧事,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吊古诗的典型特征。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帆势挂风轻若翅”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描绘帆船轻快的样子,并未运用视听结合手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抒情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尾联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点明兴亡之慨。罗邺尾联“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中,“悲愁事”三字直接点明情感内核,将六朝更迭的沧桑往事定性为“悲愁”,毫无隐晦地倾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欲下荒城”写诗人欲离开残破的石头城,“回首频”以动作细节强化情感——频频回首的姿态,直观展现出对历史遗迹的眷恋与对往昔繁华消散的痛惜。诗人不借景物烘托,而是直接以“悲愁事”“回首频”等直白表述,将怀古的悲怆之情倾泻而出,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对六朝覆灭的无限怅惘。
②王安石词句借景抒情,以萧瑟景象含蓄寄寓历史感伤。王安石笔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未直接言“悲”“愁”,而是以“寒烟”“衰草”“凝绿”勾勒景物:冷寂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野草,仅存的绿意也透着萧瑟。“六朝旧事”随流水逝去,现实只剩荒寒草木,景物的凄清与历史的消逝形成呼应。词人将对六朝兴亡的感慨熔铸在“寒烟衰草”的苍凉画面中,以自然景象的永恒(江山不改)反衬人事的短暂(冠盖成尘),借景的冷寂抒发对朝代更迭的深沉喟叹,情感藏于景中,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17.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礼”“鉴”“复”。
18.
“霄”改为“宵”,“沿”改为“延”,“含”改为“涵”。 19.A.跋山涉水(风尘仆仆) B.淋漓尽致 20.(1)语句③,改为: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成为春节最隆重的仪式:
(2)语句④,改为:几代人、大家庭的团圆,带来春节最重要的情感价值。 21.示例:高铁如龙跃九州,风驰电掣破云流
楼擎虹霓接日月,屏生万象焕晨昏 22.示例:中国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有着悠久的历史、隆重的庆祝仪式,寄托着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期待,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节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元霄节”的“霄”应写作“宵”;
“绵沿不息”的“沿”应写作“延”;
“内含丰富”的“含”应写作“涵”。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由前文“这种情感连接和归属,驱动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不论身份职业、长幼尊卑,都把回家过年看成天大的事,千辛万苦”可知,此处强调回家过年路途的艰辛,故用“跋山涉水(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B处,由前文“回家,是为了将行的离别;团圆,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这样的文化特质,在春节得到”可知,此处表示春节将中国人对团圆的重视、文化中情感连接等特质充分地展现出来,故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段语病有二:
一是③句中的“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时”缺失主语,应改为“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时”。
二是④句中的“成为……情感价值”搭配不当,应改为“带来……情感价值”。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结合前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仿写需符合 “七言” 句式。再结合后文“的当代中国”可知,此处要体现当代中国的特点。
据此,可通过描写高铁这一现代交通工具,展现当代中国交通的发达,如“高铁如龙跃九州,风驰电掣破云流”。还可以描绘高楼大厦和电子屏幕,体现当代中国城市的繁华与科技的发展,如“楼擎虹霓接日月,屏生万象焕晨昏”。
22.本题考查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可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先点明春节的时间跨度,如“从除夕夜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接着指出其历史悠久,如“大量内含丰富、形式浪漫的庆祝新年仪式”。然后可强调其文化内涵,如“寄托着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期待”。还可以说明春节的意义,如“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最后将这些要点整合,简洁明了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春节的文化特征。
23.例文:
快步前行促发展,稳扎稳打方无虞
中国速度是什么?是为人民谋方便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是为拯救武汉用十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中国速度的“快”给人们带来的是便捷和希望。与之同时,中国速度也注意因地制宜的“慢”,山区不会淘汰比现有交通工具慢得多的“小慢车”,中国速度的“慢”给人们带来的是幸福和温柔。所以,中国发展速度在追求快的同时,也照顾了因各种原因未能跟上发展步伐的人们:这种速度才是中国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快”,可以促进发展。有人说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才走完的路。的确如此,且不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风驰电掣地奔弛在神州大地,更不说日新月异的中国航天技术,在某些方面还要优于美国,单论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足以让全世界震惊。众所周知,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但互联网的真正走进乡村里巷却是在中国,微信付、支付宝支付,一个手机走天下,不再是神话。中国所有的发展变化,都得益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与付出,归功于中国老百姓的勤劳与智慧。从改革时期的“深圳速度”,再战胜疫情的全国总动员,这些“快”都有利地促了中国的发展,全面提升了中国的实力。
“慢”,可以稳定人心。的确,发展求快是人之常情,有时也是形势所逼,但若不懂调整,不脚踏实地,只是一味追求“面子”上的快,恐怕会伤了“里子”里的心。正所谓“不求昙花一现,只要稳扎稳打”。古自以来,不顾实情冒进的做法,往往会带来伤害或失败。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实施变法。初衷是好的,做法也是对的,但因实施时过于激进,求速度之快,这不仅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甚至老百姓也不支持,最终以失败而收场。如今,我们保留山区小慢车的做法,实质是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做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山区百姓有较快的发展,这与我国疫情之后,主动调低GDP的速度,甚至不把追求GDP当成政府考核的目标这一做法如同一辙。由此看来,慢是为了稳人心,更为了促发展。
历史无数次证明,社会的发展总是充满着“快”与“慢”相互调和的自然逻辑,快与慢,不是对立的,更多的时候是相互转化,相互调整的。在追求“快”的现代,要让快慢正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保持应有的从容宁静,充满幸福感;国家才能稳进前进,无虞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快与慢”,“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等。
“快”展现了时代发展,体现了中国速度,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突出“快”的优势,使国家更加富强。快”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一味地求快,却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快”相比,“慢”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还有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关注,但是“慢”却也给人类带来很多财富。如“慢火车”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彰显着社会的温度;要填补“数字鸿沟”,以人为本,表达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温度。“快时代”要等一等、拉一把“慢群体”,实现共同幸福。
我们在构思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要突出哪一点,突出“快”,还是突出“慢”,还是二者并驾齐驱,都要很明显地表示出来,不要含糊。其次,在论述的时候,必须要辩证地论证,不能绝对化。避免绝对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论述的时候,首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前提,比如重点是谈“慢”,你可以把观点建立在当前人们普遍求快这个前提上,借此反思,提出在某些时候慢下来,这样的观点就比较辩证,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
行文时,我们可以写快慢兼顾,走向“共同富裕”之路。首先,列举高铁“复兴号”和“慢火车”提出中心论点,一“快”一“慢”,交织绘就起新时代中国“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之后,围绕“为什么要快”“为什么要慢”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快起来,二是“慢”让更多的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主题,慢火车承载着偏远山区百姓的“小康梦”,迎接幸福的今天;高铁列车载着人们通向充满希望的未来,让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以实现。
立意:
1.给“慢行者”留一扇窗。
2.时代的列车不能把任何人落下。
3.共同幸福。
4.以人为本,彰显社会温度。
5.快之道,慢之理。
6.在高速的时代里慢走。
7.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