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仰韶文化彩陶
思考:你能从图片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以采集狩猎为生,他们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呢?
容易受到猛兽攻击,
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
食物来源不稳定
圈养动物;种植农作物
经常迁居,寻找食物
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荤:飞禽 野兽
渔猎
驯化、圈养
观察、培育
原始
种植业
原始
畜牧业
农业兴起、定居生活
原始人狩猎图
原始人采集图
素:野果
野菜
采集
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历史悠久。距今1万年左右,在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那么这些原始农业都分布在哪些区域?分别种植有什么?其历史地位是什么?
农业的定义:
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北方——栽培粟和黍
长江中下游——栽培稻
东胡林遗址
玉蟾岩遗址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农业的起源
距今约2万年
距今约1万年
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稻(去壳后称大米)
粟(sù)
(俗称小米)
黍(shǔ)(去皮称黄米)
地位: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农作物是如何种植的呢?
距今约
1万年
新石器时代
农作物的种植
定居生活
保障
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更多时间、空间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2.家畜饲养
3.磨制石器与陶器的出现
多人定居,渐成规模
形成聚落
聚落遗址
4.形成聚落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0的相关史实,思考陶器的发明对当时的人类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半坡遗址·鹿纹陶盆
(距今约6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距今约7000年前)
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
(距今约5000 4000年左右)
~
①烧煮食物;
②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③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农业生产。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江西万年仙人洞
出土的绳纹陶罐
(距今约10000年左右)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气候条件:
房屋建筑:
生活设施:
农业作物:
生产工具:
畜牧业:
手工业:
原始艺术:
距今约7000年
长江中下游 浙江余姚
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水稻
骨耜(sì)
饲养猪狗 狩猎野猪鹿
漆器、陶器、玉器、骨器
象牙、兽骨雕刻
河姆渡人: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名称:干栏式建筑。
地位: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干栏式的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通风防潮,它的下层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房屋:
生活设施:
七千年前的古水井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掌握凿井技术,他们饮水更方便了.
木结构水井
农业作物:
河姆渡人
我们种水稻
稻谷遗迹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
骨器,一般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有耒(lěi )、耜(sì )、锄等,加工已相当细致。
磨制石器、骨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畜牧业:
河姆渡人
我们饲养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狗的骨骼
牛骨
猪下颌骨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的出土陶埙,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
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
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玉璜
玉玦
扁腹釜
说明河姆渡居民人
会制作陶器、玉器
和简单的乐器。
手工业:
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手工业: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区域: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
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
成就:
手工业:
能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和骨器。
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②农业和畜牧业初步发展。
③随葬中有部分龟甲上刻画有符号。
知识扩展
淮河流域:舞阳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分布地区:
距今时间:
种植农作物:
黄河中游地区
距今7000-5000年
粟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阅读教材第12页,完成表格。
生活时间
生活地点
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
饲养的家畜
生产工具
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猪、狗
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渔叉
①使用装饰品
②会制作乐器陶埙
③会纺织、制衣
主要代表:半坡遗址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思考: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防寒保暖。
距今时间:
分布地点:
农业作物:
重要特征:
代表遗址: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粟
彩陶(鱼鸟花纹)
半坡遗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联结的基本单位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仰韶文化墓葬
距今时间:
分布地点:
社会特征: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5900-4000年
黄河下游
淮河中下游
出现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随葬品——成套玉器和成套陶器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发现
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制陶技术、玉器
结论: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知识拓展】阶级分化: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剩余产品出现(原始社会中可以生产出满足生存所需之外的剩余产品),生产的剩余被逐渐集中到一小部分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了贫富分化,而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少不同又造成了他们利益需求的不同,导致阶级分化。
大汶口文化:
【拓展学习】学完本节课,试概括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有哪些?
① 使用打磨石器;
②大量使用陶器;
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
④养蚕缫丝;
⑤使用玉器;
⑥城墙、祭坛和神庙。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大约在距今四五万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任务二】阅读材料,思考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2.房屋建筑
3.生产生活
稻作农业的繁荣
1.仰韶文化
2.大汶口文化特点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遗址代表——半坡遗址文化的史事
遗址的其他特点
课堂练习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龙山文化遗址
1.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 N A 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一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A )
B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分散独居
2.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C
A. 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 当时政治形态已经发生变化
C. 我国绘画艺术处于领先地位 D. 生产工具冶炼技术发达
3.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卓越的工艺创造。从下图所示文物的饰纹上可以得知( A )
A
河南三门峡出土 的花瓣纹陶钵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