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程标准
1、知道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 的历史信息。
3、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夏朝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时空坐标】
三皇五帝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结合课本归纳)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发展
人口增长并集中
早期城市形成
社会分化
从事生产劳动
早期国家形成
从事管理(王)
管理和统治
发动战争
对内
对外
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城墙、城壕、水利设施)
私有制
阶级分化
据此总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的重要标志?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补充拓展——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考古发现
结论/信息
红山女神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发达的手工业技术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明,是红山文化的晚期,也是红山文化的高峰期,距今5500—5000年。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距今时间
古城情况
墓葬
考古证实
浙江余杭
约5300—4300年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的考古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的普通墓地里随葬品稀少。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遗址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玉钺(象征军事权力)
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系复原模型
视频:了不起的文明遗存-良渚古城
探访尧都陶寺
观看陶寺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
(1)时间:
(2)地点:
(3)结构构造: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探访尧都陶寺
考古发现一:陶寺先民将陶寺遗址东部的自然景观塔儿山和人工夯土建筑体结合,创造性修建了观象台。
考古发现二: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观测天象,确定节气
贫富差距、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兽面型玉饰
铜环
石磬
探访尧都陶寺
考古发现三:陶寺彩绘龙盘,只见于王墓。
考古发现四:朱书符号的陶壶
可能会使用文字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阅读教材P18内容,结合所学,解读一下王巍专家的这句话。
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有学者从陶寺古城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时间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尧的都城。
权力:王权或国家的象征
信仰:陶寺先民对龙的崇拜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公共权力
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
出现私有制
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
出现阶级分化
出现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材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多元一体”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人文初祖——炎黄帝部落联盟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chī)尤部落等。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神农氏)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轩辕氏)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蚩尤
人文初祖——炎黄帝部落联盟
结合教材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阪泉之战
黄帝
炎帝
涿鹿之战
蚩尤
华夏族
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炎黄联盟
炎黄联盟:
推选→考察 →接班
(1)禅让三步曲:
(2)原则:
贤德
(3)实质:
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4)概况:
尧→舜→禹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于治水。
禹:领导人们挖沟开渠,疏导洪水,制服洪水。
说一说: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 夏本纪》
治水主管 治水方法 结果
鲧 堵塞
禹 疏导
失败
成 功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大禹治水像
禹划天下为九州
大禹治水的成功,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问题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史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陶寺都城遗址
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
城市出现,有大型高等级建筑,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通过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
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出现
课堂小结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D
课堂小测
2.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1),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C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C
4. 《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实质是( )
A.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思想高尚 B. 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
C. 天下人们大公无私
D. 原始社会时期实行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D
5.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6.《周易 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