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你知道哪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神农尝百草
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传说
距今约
1万年
河姆渡
遗址
半坡
遗址
农业
起源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6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元谋人、
郧县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夏朝
建立
传说时代
传说时代: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距今约
4000年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时间:
原因:
大约5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设施: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标志:
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阶级的存在
公共权力
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部落战争)
早期城市
人口增长向区域中心集中
对内统治
形成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
统治阶级(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权力的王)
阶级产生
贫富分化
加剧
私有制产生
早期国家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剩余产品出现
生产力发展
对外战争
被统治阶级
被征服者
(阶级矛盾)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狩猎
畜牧
采集
种植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文明的起源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考古学上的标准: 城市出现
(2)政治文明的标准: 国家出现
(3)精神文明的标准: 文字出现
(4)物质文明的标准: 金属工具
思考: 判断“文明” 的标志有哪些?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女神像
相关史事
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贵族的积石冢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良渚古城
2.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1)良渚古城分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手绘草图吗?
(2)高台上的建筑群是什么,里面居住什么人?
(3)出土了多少炭化稻谷?说明了什么历史信息?
(4)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猪骨都来自城外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1.地理位置:浙江 ,距今时间 年。
余杭
5300-4300
宫殿 王和贵族
19.7万公斤
说明稻作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
说明良渚古城的统治者们可以在大范围内调配食物资源
任务2:观看视频结合课文16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良渚古城
30万平方米
平方米
平 方 米
2.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1)良渚古城分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手绘草图吗?
(2)高台上的建筑群是什么,里面居住什么人?
(3)出土了多少炭化稻谷?说明了什么历史信息?
(4)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猪骨都来自城外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良渚文化第一等级墓葬随葬品几乎皆为玉器
良渚文化第二等级墓葬随葬品为玉器和陶器
良渚文化第三等级墓葬几乎没有随葬品
——摘自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良渚》
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发现——随葬品
历史信息:
良渚古城
任务3:结合课文,解读下列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玉器
玉钺:古代礼器,象征军事权力和王权
玉琮:古代用于祭祀神的重要礼器,象征神权和王权
良渚古城
任务3:结合课文,解读下列考古发现。
神徽表达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历史信息:
良渚古城的考古研究报告:
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历史推论: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2、陶寺古城
北
南
西
东
黄
河
流
域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长
江
流
域
良渚古城
时间:
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陶寺遗址考古现场
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概况:
(1)城市建筑:
①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②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陶寺古城
(2)墓葬:
①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尚书·尧典》
②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③器物: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历史价值: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牛河梁遗址
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1.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部落时期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
轩辕氏
炎帝
神农氏
蚩尤
姬姓
姜姓
九黎部落首领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炎帝
黄帝
VS
胜
败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场战争
涿鹿之战
蚩尤
炎黄联盟
胜
败
VS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
黄龙
大鹏
食铁兽
华夏族
炎帝黄帝的发明
种五谷
煮盐
制陶器
作医药
制工具
炎帝
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发明弓箭
会炼铜
制造船只
黄帝
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炎黄联盟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不断交往交流,融合而成
禅让制:
①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的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小伙子我看好你!
接下来看你的了!
禅让------ 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表现:
1、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
2、首领没有特权
3、当选的部落首领要有高尚品质。
实质: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特点: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禅让制: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远古五帝之一。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他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得到人民的爱戴。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说明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山西临汾尧庙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二十四孝》排第一位的孝感天地,就是说的舜的故事。
舜帝陵雕像(湖南)
禅让制:
你能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他有怎样的精神?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举献精神
问题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区别 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2、传说则是带有虚假色彩的神话演绎。
联系 1、远古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
2、传说可能存在夸大的部分,不可全信。
课堂随练
1.(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2024·吉林长春·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红山文化玉龛
B
A
课堂随练
3.(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1)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A
A
课堂随练
5.下面关于远古传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存在虚构成分 ②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③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④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6.下图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地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
A.多元一体 B.繁荣开放
C.绵延不绝 D.农耕为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