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节: 配器的艺术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节: 配器的艺术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02 14: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配器的艺术
让我们从一首超级复杂、精彩、因配器而被列入音乐典范的作品——你能想象它有多复杂、精致吗?
倾听要点:全神贯注,判断乐队中出现的乐器,
感受音色组配的艺术的想象力。
《达芙妮与克洛埃》,作品 57 号 —— 芭蕾舞曲 / 第一部分 ——3c. 群舞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M. 57 - Ballet / Première partie - 3c. Danse Générale
高清乐谱+舞剧剧情描述!!
乐队视频
拉威尔:
交响乐前奏:阎维文等
交响乐前奏:廖昌永
电吉他的前奏
由于音乐对情绪的影响,请价以上歌曲伴奏哪个不合适这首作品。
1)
2)
3)
拙劣的配器:请指出哪首作品的伴奏与作品的精神特征不合适……
雷斯皮基(Ottorino Respighi)
罗马节日第四乐章
( Roman Festivals - IV. La Befana,)
作曲家是如何把如此复杂乐队效果组织起来的呢?
可以不夸张地说:配器是最复杂的技术,
除了要非常了解乐器的性能外,
在配器过程中,作曲家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曲家考虑的因素——当然绝不仅仅限于这些因素……
1)统一性——融合性原则
同类乐器组合:同类乐器之间的音色融合相对容易。例如,弦乐器组内部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于发声原理相同,音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音色融合对和声构成极为重要。比如同为中国弹拔乐器,琵琶与中阮的音色差异,远远大于中阮与吉他之间的音色差异,可以想象,如果用两件乐器组合完成一个和弦的话,吉他与中阮组合,会比琵琶与中阮组合的和声效果更协和。同理,二胡、板胡、马头琴,同为中国弓弦乐器,但是三者之间的音色差异非常大,融合度很低;二胡与板胡与西洋弦乐家族的音色融合度远远低于马头琴与它们的融合度。当然由于音色受音区与演奏法影响巨大,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人声,由于每个人的嗓音音色差异巨大,一个合唱团要想唱出丰满协和的和弦,调整音色的一致性是指挥家特别重要的“硬功夫”。
不同类乐器的融合:不同类乐器之间也可以通过巧妙的安排实现音色融合。例如,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的融合常常可以营造出柔和、细腻的音色效果。在古典音乐作品中,长笛的明亮音色与小提琴的高音区相结合,或者单簧管柔和的中音与中提琴相配合,都能产生非常融洽的音色。这是因为它们在音色的某些频段上有相似性,并且可以通过调整音量、演奏技巧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融合效果。西洋管弦乐队不同乐器家族之间的音色融合性高,是交响乐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反过来讲,这些乐器的改进也是按照提升音色融合度方向去追求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拥有竖琴、吉他、中阮、琵琶、扬琴这些弹拔乐与弓弦乐配合奏和弦的话,竖琴的融合性最好,吉他与中阮优于琵琶与扬琴,长笛与箫与弦乐队的融合度优于竹笛……
绵延性
颗粒感
(点状音色)
绵延感
(线状音色)
紧张度
粗糙感
圆润感
光亮度
光亮感
暗哑感
金属
非金属
总体来讲,相同类别的乐器统一性、融合度高,归类重叠越多,融合度越强
融合度
类别相同乐器的音色具有听觉上的“相似性”,相似高的乐器组配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音色融合度高。
?
西方交响乐队中作为“标配”的乐器,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提高乐器音色融合度是其中很重要的改进目的。到了现代交响乐队的编制越来越稳定后,不仅木管家族、铜管家族、弦乐家族内部的各件乐器的融合度已经很高,而且各家族之间也有了很高的融合度。西方交响乐编制内的乐器适宜组配在一起构成丰富、和谐的和声效果。
?
而中国民族乐器追求的是独特、鲜明的音色个性。如何处理这些音色个性十分突出的乐器在合奏中的融合效果,是非常考验作曲家配器功夫的!
?
请对比试听,管弦乐原版与民族乐器改编版的相同曲曲目。
讨论:用中国民族交响乐团演奏西方乐队作品时配器的重要性。
唢呐
柴五慢板乐章开始,
听听弦乐器组的融合性!
注意圆号与弦乐队的音色也有很好的融合性。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慢板乐章开始,
听听铜管乐器组的音色融合性
注意:定音鼓的音色,也与管乐、弦乐有很高的融合性!
想象一下:哪两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度高?
吉他
琵琶
中阮
马头琴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二胡
板胡
想象一下:哪件民族乐器与西洋弦乐四重奏组音色融合度高?
你觉得哪件弹拔乐器与弦乐队总体上融和性高?
音色想象力:
弓弦乐配合奏和弦
音色想象力游戏一
现在要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一个大三和弦,请你在以下乐器中选择你认为适宜组配在一起构大三和弦和声感的乐器。
第一步:同类的弦乐,同类的管乐演奏。
第二步:不同类乐器的组合
第一组,从所给乐器中选择3件乐器:圆号、单簧管、竹笛、箫、唢呐
第二组,从所给乐器中选择3件乐器:琵琶、中阮、古筝、吉他、扬琴。
(2)音色想象力游戏二
师:请想象最糟糕的音色组合。
(4)教师总结:
在西方交响乐队的发展历程中,乐器历经数百年演变,提升乐器音色融合度始终是重要的改进方向。乐器发展至现代,交响乐队编制愈发稳定,不仅木管家族、铜管家族、弦乐家族内部各乐器之间的融合度颇高,各家族彼此之间也达到了高度融合。这使得西方交响乐编制内的乐器能够默契组配,构建出丰富且和谐、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的音响效果。
中国民族乐器,则更加追求独特、鲜明的音色个性。每一件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特点,也正因如此,如何让这些音色个性极为突出的乐器在合奏时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成为了对作曲家配器能力的重大考验。作曲家需要巧妙构思、精心布局,在保留乐器独特个性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
交响乐队的乐器组就是以融合性为目标选择的
——最后稳定在提琴家族、铜管、木管三个核心组!
不仅组内乐器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们,
而且各乐器组之间的音色融合度也较高。
一个合唱团要想唱出丰满协和的和弦,
调整音色的一致性是指挥家特别重要的“硬功夫”
2)对比性——丰富性原则
在音乐创作与欣赏的广阔天地中,音色与音区的精妙运用能够为作品赋予独特魅力,使其层次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音色个性对比:音乐中,光亮音色与暗淡音色的碰撞,圆润光滑音色与紧张粗糙音色的对比,能为同一旋律线赋予截然不同的情感内涵。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色的动态变化一方面满足了纯听觉审美中对比性原则的需求,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变的听觉体验;另一方面,它也紧密关联着作品的表现内容。例如,当代表某个人物形象的主题发生音色改变时,往往是人物命运转折、情感起伏以及性格蜕变的无声暗示,引导听众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区对比:巧妙利用乐器的不同音区制造对比,是配器环节中的关键技巧。在管弦乐作品里,高音乐器如短笛的清脆明亮、小号高音区的激昂锐利,与低音乐器如大号的深沉厚重、低音提琴的沉稳扎实相互映衬,为音乐勾勒出强烈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常见的手法包括以浑然厚重的低音为坚实背景,有力烘托出高音旋律线条的灵动与飘逸;或者让高音区细密交织的织体如同一层轻柔迷纱,为低音区深厚悠长的旋律线染上别样色彩,通过音区差异巧妙处理融合性与对比性的关系,使音乐的整体表现力得到极大提升。
音色性状的对比:在音乐组合中,以点状音色的乐器演奏伴奏,搭配线状音色的乐器演绎旋律,是一种极为精妙的组合方式。这种搭配既能营造出和声丰富、和谐悦耳的效果,又能让作为 “背景” 的伴奏与作为 “图形” 的旋律各自散发独特魅力,使二者相得益彰。正因如此,它成为了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兼顾融合性与对比性的处理方法,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一、突出旋律线的窍门——“点、线、面的艺术”
点:点状音色
线:线状音色
面:用把线状音色叠加“织”在一起,形成的“和声面”; 注意,“和声面”一定要用音色融合度高的乐器组合。
一、突出旋律线的技巧——旋律与伴奏形成“对比”(反差)
“线状旋律,点伴奏”——线状音色奏旋律时,用点状声音配伴奏。
钢琴+所有的管乐、弦乐、人声……找例子。
如果没有钢琴,找什么乐器替代——点状音色的乐器!
长笛与钢琴
长笛与竖琴
小提琴与吉他
——本质上是知觉鲜明性:差异带来鲜明。
视觉与听觉的原理相同
请在你的乐曲单中,找到“点配线”的乐曲。
思考:为什么唱歌,总是用钢琴、吉它、琵琶、古琴、三弦这类点状声音的乐器来伴奏呢?
我们会发现这是世界性的现象:声乐总是喜欢用点状音色伴奏。很少见到弦乐、管乐为声乐伴奏!
“点状旋律,面伴奏”
“点状旋律,点伴奏”的效果
华金?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
用乐器组形成的和声“面”配点状音色的吉他。
一、突出旋律线的窍门——“点、线、面的艺术”
“线状旋律,面伴奏”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一条线一条线织成一个“面”
一、突出旋律线的窍门——“点、线、面的艺术”
“线状旋律,面伴奏”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扩展作业:找历代乐队图片——从汉到宋乐队编制几乎一样!
探索:图面的乐器都是什么乐器。
猜一猜,这样的乐队的乐器编配会是什么样的?
思考:为什么要换音色——变化性(对比性、求异性)需要
理姆斯基·科萨克夫:《野蜂飞舞》
3)平衡性原则
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达成良好的和声效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以和弦为例,其丰满与协和之感,离不开各和弦音在音色统一性和力度统一性上的双重配合。在乐队演奏情境下,当把同一和弦的不同和弦音分配给不同乐器时,不仅要深入考量乐器之间以及乐器组合之间的音色融合性,更要着重权衡它们之间的力度平衡。
各类乐器之间,天然存在着显著的音量差异,并且在不同音区,乐器的音量表现也大不相同。例如,铜管乐器像小号、长号,在强奏时音量宏大,而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即便处于强奏状态,音量相对而言也较小。所以,除了演奏家需要在指挥的统筹安排下,精准控制自身的演奏力度,作曲家在配器阶段,就必须周全地考虑各乐器间的力度平衡。这正是大管弦乐队中,铜管乐器数量仅为几支,而弦乐组却多达几十支的原因所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整体的力度呈现还涵盖不同乐器组在不同音区的平衡以及力度的细微调整。比如,若要营造丰满且均匀的和声效果,就必须避免音区分布出现空白或厚薄不均的情况;而想要制造出空旷之感,则需要分别处理好高音区和低音区各自和弦音的均匀分布,特意将中音区空出。这一系列的操作,既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配器功力,也对指挥家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乐器的力度范围,也就是动态范围,指的是从最弱音到最强音的音量区间,不同乐器的动态范围各不相同。钢琴的动态范围极为宽广,能够从极弱(ppp)演绎至极强(fff),相比之下,三角铁的动态范围就相对狭窄许多。在配器过程中,必须依据音乐的动态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乐器。对于那些需要大幅度动态变化的音乐片段,像是音乐的高潮与低谷部分,选用动态范围大的乐器,比如整个管弦乐队来演奏,更能凸显其表现力;而对于动态变化较小、作为持续背景的部分,采用动态范围较小的乐器,如持续的弦乐长音,或许会更加适宜。
音乐的力度与音色的遮蔽性,同样是处理平衡性时不容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有些乐器音量较小,其他乐器稍有不慎,就可能将其声音淹没;而有些乐器音量较大,稍不留意,就会在演奏中 “抢了其他乐器的风头”。还有些乐器组合在一起时,会致使其他乐器或乐器组的演奏效果近乎为零,这无疑造成了人力资源和乐器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需要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审慎考量。
旋律与伴奏的音量平衡,是音乐中最为基础且常见的平衡要求。在主调音乐织体里,必须妥善平衡好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音量。举例来说,当小提琴演奏旋律时,作为伴奏的钢琴部分,通常负责和声与低音,或者其他乐器的伴奏部分,音量既不能过于响亮,以免掩盖了旋律,也不能过于微弱,导致旋律显得孤立无援。作曲家在创作时,就需要基于乐器自身的音量以及乐器数量,为音量平衡奠定基础,而指挥家和演奏者也需要通过对乐器演奏力度的精准调整与控制,才能实现良好的音量平衡。在复调音乐或多声部音乐中,各个声部的音量平衡显得尤为关键。每个声部都承载着独特的音乐意义,绝不能让某个声部因为音量过大而掩盖了其他声部。就像在赋格曲的配器中,不同声部的主题和答题在各个乐器间交替呈现,此时就要确保每个声部在出现时,都能被清晰地听见,同时,又要与其他声部保持恰当的音量比例关系,从而使复调音乐多声部交织的美妙效果得以和谐展现。
和声的要求
一个和弦各和弦音之间的平衡,才能够形成和声感
各音区之间高、中、低音区之间的音量平衡
旋律与伴奏之间的音的音量平衡
弦乐四奏重版
八奏重版
交响乐队版
高音、中音、低音音量要平衡,演奏中的控制尤其重要。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Claudio Abbado - Octet In E Flat, Op.20 - Arr. For Orchestra By The Composer3. Scherzo
Saint Paul Chamber Orchestra,Pinchas Zukerman - Octet In E Flat Op.20 MWV R203. 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Emerson String Quartet - Octet In E Flat Op.20 MWV R203. 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门德尔松 降E大调八重奏, R20 MWV R203
你觉得两个版本有配器变化吗?
——几乎听不出来。注意,乐器都加了两倍
虽然乐队规模越来越大,但是音量平衡关系没有改变!
4)表现性原则
音色的特征要与表现内容之间形成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当单一乐器的音色与表现对象不够匹配时,就需要作曲家“调制”音色,以符合表现内容的特征:
在音乐创作中,让音色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表现准确的听觉效果。比如,让明亮的音色与柔和暗淡的音色并肩而行,短笛搭配单簧管、双簧管便是典型例子,这就如同为旋律线条巧妙“勾勒出一道亮边”,使旋律线条更加分明、光亮。
再如,选择起音速度快、发音具有爆发力的乐器,为起音较慢的乐器增添冲击力。定音鼓可以增强弦乐顿弓的力量感,长号则能给大号的音色增添几分锐利的棱角。
当圆润、松弛的管乐与紧张、粗糙的弦乐同度演奏时,两者相互碰撞,产生出一种张力与光亮度相互平衡的独特音色。
在多个乐器组共同构建和声效果时,需要综合考量整体呈现出的音色倾向,是偏亮、偏暗,还是偏松弛、偏紧张。进而依据这种总体感受,精细调配每类乐器的音色占比,以及它们在各个音区的分布情况。
这些细腻入微的音乐音色调制手法,是作曲家实现极高音乐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极为精准的要求。
音乐的织体形态,犹如画家的笔触,深刻影响着音乐的表现力。音乐织体通过联觉对应关系与表现对象的特质紧密相连。当我们想要表达缠绵悱恻、丝滑流畅的情感或意象时,点状音色的乐器搭配散点性排布的织体,就远不如线状音色以密集编织感的方式来呈现合适。若非要用点状乐器去演绎这类内容,就必须依靠极为绵密的轮指技巧,像细密的针线般将音符编织在一起。反之,当需要展现跳脱、灵动的情境时,线状音色的乐器就需要运用颗粒感很强的跳弓、吐音奏法。与此同时,整体织体的构建也应避免出现绵延不断的形态,以免破坏那种活泼跳跃的氛围 。
音色的选择
想象与体验:以下动物应该用什么音色的乐器去表现
小星星
音色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
当表现内容确定后,就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中选择适配的乐器:
大海波涛
音区
音量
音色绵延性
音色光亮度
音色紧张度
老虎

老鼠
清澈小河
铃儿响叮当
小钟琴
钢片琴
欢快的雨滴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剧《螺丝钉》波尔卡
请给下曲中不同音色演奏的主题赋予一个形象
理查?斯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乐》夜-日出
感受“入夜”-“日出”,
注意乐器的使用,
作曲家是怎样描述光变化的
调整声音的棱角——音头起音速度
乐器“调色”
有的乐器起音速度慢,有的乐器起音速度快。
特别是在合奏时,很难做到全体合奏者做到完全同时发音——比如弦乐队。
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第四乐章——用定音鼓强化起音点的棱角感。
?
大号的起音速度相对较慢,加一只长号以获得棱角更硬的音头。
?
调整声音的光亮度——音头起音速度
乐器“调色”
在暗哑乐器(如在弦乐、哑暗的木管上叠加光亮度高的乐器,如铜管、金属质的木管,以获得光亮度适中的效果。
为音色”镶金边”:在一件音色不够明亮的乐器上方加一音色明亮的乐器,奏相同的音高(或高高八),就好像是为这件乐器镶了“金边”一样。获得了即有原来乐器音质,又明亮的效果。
?
想想以下音乐形容词,应该用哪类乐器:
“辉煌”
“灿烂”
“阴郁”
通过将低紧张度音色与高紧张度音色的混合,来调整音色的紧张度
?
调整声音的紧张度
乐器“调色”
如在弦乐器上叠加光亮度高的乐器,如铜管、金属质的木管,以获得紧张度适度的效果。
作曲家的其他考虑
此外,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还需精心处理一系列复杂的要素。其中包括音区的合理布局,确保不同音区的乐器相互配合,构建出和谐的音乐层次;还要避免出现音色遮蔽的现象,即防止力度小的乐器音色被力度强的乐器音色掩盖,致使听众无法清晰捕捉到其独特的声音;同时,乐器力度的平衡也至关重要,不同乐器的音量大小需要相互协调,以使整个作品的表现力达到最佳状态。
空间高低与空间尺度
利用音的高低与空间高低的联觉对应关系,表现空间感。
某个空间高度

充实、饱满感


空灵、旷远感





6)风格性原则
是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
对于没有音乐审美文化经验的人来说,他们感知音乐更多停留在纯粹的听觉层面,关注音乐自身的审美属性,比如旋律是否动听、节奏是否明快。然而,对于那些听觉审美经验已高度“文化化”的听者,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则更为深入和复杂,不仅能捕捉到音乐的表层美感,还会下意识地去探寻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对音乐表现意图与乐器文化归属的要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创作具有鲜明文化性题材的作品时,需要创作者格外重视。以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为例,若要表现其中的“禅意”,使用西洋铜管乐器或者中国唢呐,大概率是不合适的;铜管乐器的音色宏大嘹亮,唢呐的音色高亢喧闹,与“禅意”所追求的宁静悠远、空灵深邃的意境大相径庭。同样,当要表现中国传统婚庆的热闹喜庆场面时,选用长笛和竖琴也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长笛音色悠扬婉转,竖琴音色柔美抒情,难以营造出传统婚庆那种热烈、欢腾的氛围。
?
配器,堪称作曲领域中极为复杂的一门技术。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受众多因素交织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极为微妙,致使效果难以精准构想与预判。
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深度掌握乐器性能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内在规律,明晰不同乐器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表现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实际听觉经验也不可或缺,唯有通过反复聆听、分析各类音乐作品中的配器运用,才能积累起对音色组合效果的敏锐感知。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者必须具备强大的音色构想力,能够在脑海中预先勾勒出各种乐器组合交织出的独特音色画面。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许多作曲工作者虽然拥有出色的旋律写作能力,却常常不得不委托专业的配器专家来为其作品配器。可以说,配器是一门高端的作曲技术训练科目。由于它主要作用于音乐的色彩塑造,属于锦上添花的创作层次,不像音高安排、速度把控以及节奏设计那样,是构建音乐的基础要素,所以在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往往不会涉及,通常在高级作曲技术训练中才会被纳入。
然而,音色作为音乐中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感受要素,让国民了解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乐器进课堂的时代要求下,器乐合奏已成为音乐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此时,了解配器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合奏曲目,更能极大地提升国民基础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让音乐教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迈向更具深度和内涵的审美培育。
第3板块:实战听音乐:关注配器的艺术
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日出
羊肠小道
暴风雨
I_ Sunrise (大峡谷组曲)
V_ Cloudburst (大峡谷组曲)
III_ On the Trail
本节课教学实现目标
水平一(达标目标):
知道乐器组配是有规则的。知道配器有优劣之分,能够注意到器乐合奏中的音色融合感,对音色对比有反应,能够意识到是什么乐器与什么乐器的对比。在和声上要求“统一/融合性”,在旋律上要求“对比——突出”,在发展上要求音色要有丰富性、变化性;
水平二(理想目标):
在以上达标基础上,知道有平衡性原则、表现性原则与风格性原则,并能说出这些原则的在乐器使用中的具体做法。关注主奏与伴奏乐器的音色属性的差异。能够分别说出乐器组合中融合性乐器与对比性乐器的使用。音乐欣赏中能够意识到伴奏与主奏的音色特征。
水平三(完美目标):
了解配器艺术的以上基本原则,并能够对乐器的音色及音色的融合性、光亮度、紧张度有想象,能够预判乐器组合后的可能效果。能够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分析乐队作品中配器的技巧。知道如何兼顾融合性与对比性的实现方式,能够将伴奏的三种方法落实到具体乐器上去实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