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老子简介
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春秋后期楚国人
著作
姓名
籍贯
《老子》(《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地位
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根据材料,分析老子的思想。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么?
不是。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不妄为,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大象无形、大智若愚,无用实为大用……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之
仁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年
前479年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姓名 时代
思想 思想 政治 教育 著作 地位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老子(李耳)
春秋后期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关史事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汉)
思想主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施行德政。
仁
礼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相辅相成
政治思想:
孔丘
孔丘,子路,子贡,颜回,曾参,子夏,冉求,曾子
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周游列国途中
子路
夫子,郑人说我们累累若丧家之犬。
颜回
夫子,陈蔡绝粮,师兄弟们都病倒站不起来了。
提倡礼治,“以德治国”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反对苛政,爱护百姓
体现民本思想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教育贡献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家庭情况
孟懿子 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 鲁国贵族
端木赐 富商
颜回 “居陋巷”
冉雍 “贱人之子”
“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学在民间
教育贡献
材料一: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因材施教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文化贡献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百家争鸣
概念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百家
争鸣
各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百”是泛指,数量多。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 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3、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书影
儒 家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3、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儒 家
代表人物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做人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正气凛凛,应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儒 家
《荀子》书影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荀子
强调仁义、礼节、诚信、忠孝
要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教育方面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驽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
《庄子》书影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发展了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兵家
《孙子兵法》书影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影响
(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老子
思想主张
著作
“无为而治”;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地位和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原因
“仁”、为政以德
代表人物
及主张
《道德经》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再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