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课程目录
第
课时
单元任务
任务要求:
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感受秋日清韵”,并计划开展“收集秋天影像,创建“秋韵”影像馆”的活动。本节课为子任务三:感受古代独特的秋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美丽景色,在古代也是一样的美好。你想知道秋天在古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读一读,猜一猜,这些诗歌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呢?
猜一猜
《枫桥夜泊》
【唐】张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秋
春
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夏
冬
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时光之旅吧,去看一看古人眼中的景色。
趣味导入
多了“注释”的板块,可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对比这一课和以前学的古诗,多了什么?
比一比
试着说一说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行:“行”,行走;“山行”,在山里行走。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夜书所见”,书写在夜晚看见的景象。
说一说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
了解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代表作品包括《陋室铭》《竹枝词》等。
《望洞庭》
了解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夜书所见》
了解作者
读一读,猜一猜,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答案圈出来。
猜一猜
深秋的景色
《山行》:寒山,枫林,石径。白云
说一说
作者写了深秋时节山中的景色。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在白云缭绕的深山中有居住的人家,还有满山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枫叶。
秋天的湖面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一说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
凄清的秋色
《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 促织。
说一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词和古文都具有天然的音乐美,需要通过我们大声朗读或者吟诵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种音乐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感呢?
朗读指导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要读出节奏感!
读一读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尝试着读一读剩下的两首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感。
读一读
古诗中有哪些词语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语下面打上问号,想一想,怎样来理解这些不懂的词语?
找一找
方法归纳
读诗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1.看课文注释。
2.看相关图片。
3.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词语。
方法总结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石头的小路
关注字词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指代谁?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发出的声音。
促织:蟋蟀
关注字词
知有儿童挑促织。
挑
tiāo
tiǎo
( 挑战 )
(挑拨离间)
( 挑选 )
( 挑水 )
趣识生字
解释:用条状物或者有尖的东西逗弄。
猴子偷桃子,
逃跑被捉住。
跳到高墙上,
挑起竹竿子。
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新知导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想象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想象画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想象画面
你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新知讲解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找一找,说一说。
爱
“爱”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感受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用圆圈圈出来。
诗人旅居在外倍感孤独,表达了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借景抒情的写法
感受诗意
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唐)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呢?
悲伤
拓展知识
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拓展知识
《山行》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
(提示:“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上去想一想)
课后作业
1.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课后答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课题: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
内容分析: 《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风景。三首古诗表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咏景言志,借着景色来勉励朋友,用景色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语言运用:能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有感情的去朗读古诗。 思维能力:能从古诗描写的景象中指导古诗描写的季节。 审美创造: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重、难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能够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活动流程: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感受秋日清韵”,并计划开展“收集秋天影像,创建“秋韵”影像馆”的活动。本节课为子任务三:感受古代独特的秋韵(1.诵读古诗,了解内容。) 环节一:四季的诗歌 环节二: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环节三: 自读自悟,了解诗意 环节四: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情境导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美丽秋景,在古代也是一样的美好。你想知道秋天在古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写给四季的诗歌
自古文人墨客多偏爱山水风景,所以,流传下来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诗歌,同学们,你能想起哪几首呢?把你想到的分享给同学们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描写四季的诗歌吧。猜一猜这些诗歌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呢? 出示课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秋思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环节二: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3首古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对比阅读,了解注释的作用。 出示课件: 对比这一课和以前学的古诗,多了什么? 多了“注释”的板块,可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一读,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 出示课件: 山行:“行”,行走;“山行”,在山里行走。齐读诗题“山行”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夜书所见”,书写在夜晚看见的景象。齐读“页书所见”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代表作品包括《陋室铭》《竹枝词》等。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诵读古诗。①师:读一读这3首古诗,猜一猜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色)你从那些词语里知道的呢? 出示课件: 《山行》:寒山,枫林,霜叶。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 ②读准字音。按照字音把古诗读流利。注意多音字“挑” 出示课件:指定学生读生字。 想一想有关描写四季的古诗,把自己知道的诗歌跟同学们分享。 读一读,猜一猜这些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看课件,对比今天索要学习的古诗和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了解注释的作用 读一读三首古诗的题目 根据词意理解题目的意思。 快速了解作者的资料。课后可以做成资料卡片保存。 借助拼音读一读,猜一猜。找出证明答案的诗句。
设计意图: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的基础知识,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
环节三: 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1.自读古诗,读出节奏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古诗词格律变化不大,主要以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为主,诵读的策略和方法也一样。我们可以先明确其“七言绝句”的体裁特征。点明七言绝句古诗诵读的基本要求,比如“二二三”停顿法,“四三”停顿法,教师无需过多指导,只要学生依照这样的原则,自主练习诵读古诗即可。 师:诗词和古文都具有天然的音乐美,需要通过我们多次大声朗读或者吟诵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种音乐美,同时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记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感呢? 让我们以《山行》为例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注意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自己读一读《夜书所见》尝试着读出节奏感。 夜书所见 [宋]叶邵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停顿。 2.听范读。一边听一边结合课本的画面,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秋天的韵味。 了解古诗节奏的一般规律 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 尝试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来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 认真听老师的点评,跟自己读的节奏感相对比。 听范读,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活动意图: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环节四:自读自悟,了解诗意。
1.说一说,古诗中哪些词语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分享自己的理解方法。 学生说出的不理解词语,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理解诗意。 方法归纳: 出示课件:读诗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1.看课文注释。 2.看相关图片。 3.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词语。 2.自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美。 师: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3.自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美。 师: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朋友,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品读诗句,感受诗情。 (1)你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出示课件: 《山 行》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找一找,说一说。 “爱”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夜书所见》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用圆圈圈出来。 “送寒声”“动客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师:请你想一想,如果把诗中“萧萧”换成“呼呼”呢?可以吗?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②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 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⑤老师指定学生读诗句,评价并引导齐读。 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 (2)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 师: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此时,他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请你想一想,他现在心中在想什么? 学生: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板书: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上秋风动客情”!(板书:情) (3)小结方法: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5.拓展阅读。 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 出示课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一边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跟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画面。 说一说自己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并且说一说你的理由。 对比阅读,读一读这两句诗句,找一找这两句话的区别,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认真听老师讲解杜甫晚年凄凉的生活,感受到“萧萧”两个字的凄凉之感。带着感情在读一读“萧萧梧叶送寒声”体会诗中的意境。 找一找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学生注意听老师关于作者叶绍翁的介绍,与诗人互换位置,体会当时诗人的心里感受。
活动意图: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格律变化并不大,以五言 、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为主。我们先明确“七言律诗”诵读的基本要求,比如“二二三”停顿法,“四三”停顿法,教师无需过多指导,学生只要依照这样的原则,自主练习这三首古诗,教师最后给与点评指导。最后听泛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课后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行》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上去想一想) 答案: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2.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