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9课时古诗三首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9课时古诗三首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30:43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课程目录

课时
单元任务
任务要求:
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感受秋日清韵”,并计划开展“收集秋天影像,创建“秋韵”影像馆”的活动。本节课为子任务三:感受古代独特的秋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美丽景色,在古代也是一样的美好。你想知道秋天在古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读一读,猜一猜,这些诗歌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呢?
猜一猜
《枫桥夜泊》
【唐】张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时光之旅吧,去看一看古人眼中的景色。
趣味导入
多了“注释”的板块,可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对比这一课和以前学的古诗,多了什么?
比一比
试着说一说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行:“行”,行走;“山行”,在山里行走。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夜书所见”,书写在夜晚看见的景象。
说一说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
了解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代表作品包括《陋室铭》《竹枝词》等。
《望洞庭》
了解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夜书所见》
了解作者
读一读,猜一猜,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答案圈出来。
猜一猜
深秋的景色
《山行》:寒山,枫林,石径。白云
说一说
作者写了深秋时节山中的景色。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在白云缭绕的深山中有居住的人家,还有满山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枫叶。
秋天的湖面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一说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
凄清的秋色
《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 促织。
说一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词和古文都具有天然的音乐美,需要通过我们大声朗读或者吟诵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种音乐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感呢?
朗读指导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要读出节奏感!
读一读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尝试着读一读剩下的两首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感。
读一读
古诗中有哪些词语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语下面打上问号,想一想,怎样来理解这些不懂的词语?
找一找
方法归纳
读诗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1.看课文注释。
2.看相关图片。
3.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词语。
方法总结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石头的小路
关注字词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指代谁?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发出的声音。
促织:蟋蟀
关注字词
知有儿童挑促织。

tiāo
tiǎo
( 挑战 )
(挑拨离间)
( 挑选 )
( 挑水 )
趣识生字
解释:用条状物或者有尖的东西逗弄。
猴子偷桃子,
逃跑被捉住。
跳到高墙上,
挑起竹竿子。
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新知导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想象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想象画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想象画面
你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新知讲解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找一找,说一说。

“爱”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感受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用圆圈圈出来。
诗人旅居在外倍感孤独,表达了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借景抒情的写法
感受诗意
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唐)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呢?
悲伤
拓展知识
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拓展知识
《山行》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
(提示:“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上去想一想)
课后作业
1.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课后答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课题: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
内容分析: 《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风景。三首古诗表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咏景言志,借着景色来勉励朋友,用景色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语言运用:能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有感情的去朗读古诗。 思维能力:能从古诗描写的景象中指导古诗描写的季节。 审美创造: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重、难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能够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活动流程: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感受秋日清韵”,并计划开展“收集秋天影像,创建“秋韵”影像馆”的活动。本节课为子任务三:感受古代独特的秋韵(1.诵读古诗,了解内容。) 环节一:四季的诗歌 环节二: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环节三: 自读自悟,了解诗意 环节四: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情境导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美丽秋景,在古代也是一样的美好。你想知道秋天在古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写给四季的诗歌
自古文人墨客多偏爱山水风景,所以,流传下来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诗歌,同学们,你能想起哪几首呢?把你想到的分享给同学们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描写四季的诗歌吧。猜一猜这些诗歌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呢? 出示课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秋思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环节二: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3首古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对比阅读,了解注释的作用。 出示课件: 对比这一课和以前学的古诗,多了什么? 多了“注释”的板块,可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一读,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 出示课件: 山行:“行”,行走;“山行”,在山里行走。齐读诗题“山行”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夜书所见”,书写在夜晚看见的景象。齐读“页书所见”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代表作品包括《陋室铭》《竹枝词》等。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诵读古诗。①师:读一读这3首古诗,猜一猜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色)你从那些词语里知道的呢? 出示课件: 《山行》:寒山,枫林,霜叶。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 ②读准字音。按照字音把古诗读流利。注意多音字“挑” 出示课件:指定学生读生字。 想一想有关描写四季的古诗,把自己知道的诗歌跟同学们分享。 读一读,猜一猜这些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看课件,对比今天索要学习的古诗和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了解注释的作用 读一读三首古诗的题目 根据词意理解题目的意思。 快速了解作者的资料。课后可以做成资料卡片保存。 借助拼音读一读,猜一猜。找出证明答案的诗句。
设计意图: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的基础知识,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
环节三: 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1.自读古诗,读出节奏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古诗词格律变化不大,主要以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为主,诵读的策略和方法也一样。我们可以先明确其“七言绝句”的体裁特征。点明七言绝句古诗诵读的基本要求,比如“二二三”停顿法,“四三”停顿法,教师无需过多指导,只要学生依照这样的原则,自主练习诵读古诗即可。 师:诗词和古文都具有天然的音乐美,需要通过我们多次大声朗读或者吟诵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种音乐美,同时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记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感呢? 让我们以《山行》为例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注意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自己读一读《夜书所见》尝试着读出节奏感。 夜书所见 [宋]叶邵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停顿。 2.听范读。一边听一边结合课本的画面,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秋天的韵味。 了解古诗节奏的一般规律 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 尝试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来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 认真听老师的点评,跟自己读的节奏感相对比。 听范读,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活动意图: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环节四:自读自悟,了解诗意。
1.说一说,古诗中哪些词语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分享自己的理解方法。 学生说出的不理解词语,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理解诗意。 方法归纳: 出示课件:读诗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1.看课文注释。 2.看相关图片。 3.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词语。 2.自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美。 师: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3.自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美。 师:读一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朋友,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客居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品读诗句,感受诗情。 (1)你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出示课件: 《山 行》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找一找,说一说。 “爱”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夜书所见》 想一想,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用圆圈圈出来。 “送寒声”“动客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师:请你想一想,如果把诗中“萧萧”换成“呼呼”呢?可以吗?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②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 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⑤老师指定学生读诗句,评价并引导齐读。 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 (2)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 师: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此时,他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请你想一想,他现在心中在想什么? 学生: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板书: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上秋风动客情”!(板书:情) (3)小结方法: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5.拓展阅读。 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 出示课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一边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跟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画面。 说一说自己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并且说一说你的理由。 对比阅读,读一读这两句诗句,找一找这两句话的区别,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认真听老师讲解杜甫晚年凄凉的生活,感受到“萧萧”两个字的凄凉之感。带着感情在读一读“萧萧梧叶送寒声”体会诗中的意境。 找一找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学生注意听老师关于作者叶绍翁的介绍,与诗人互换位置,体会当时诗人的心里感受。
活动意图: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格律变化并不大,以五言 、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为主。我们先明确“七言律诗”诵读的基本要求,比如“二二三”停顿法,“四三”停顿法,教师无需过多指导,学生只要依照这样的原则,自主练习这三首古诗,教师最后给与点评指导。最后听泛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课后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行》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上去想一想) 答案: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2.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