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10课时古诗三首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10课时古诗三首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30:43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

www.21cnjy.com
第10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精读古诗

对比阅读

日积月累


拓展作业
旧知回顾

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能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有感情的去朗读古诗。
能从古诗描写的景象中指导古诗描写的季节。
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注释”,谁来说一说“注释”,它有什么用?
“注释”是解释词语的板块,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这三首古诗写的是深秋的景色。
回顾旧知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你能结合插图,补全古诗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顾旧知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请你把词语正确的解释挑出来。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发出的声音。
促织:织布的工人。
篱落:篱笆。
寒声:寒冷的歌声。

精读古诗
















1
2
3
4
5
6
悟 诗 情
方法总结
方法回顾
朗读诗歌,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一圈。
圈画景物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夜晚的月色和湖水是什么样子的
诗意想象
和(hé):水光和月色融为一体
品读关键词
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思考讨论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新知导入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洞庭湖上水光和月色交相辉映。
潭面无风 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想象画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
从遥望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诗意想象
品读关键词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品读关键词
遥望洞庭 山水翠,
远远望去,山水苍翠如墨,
白银盘里 一青螺。
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想象画面
你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新知讲解
感悟诗情
指导生字
上横短,下横长,
两横略斜向天上。
竖笔粗直站中央,
撇捺舒展像翅膀。
正确
规范
整洁
指导生字
廷”字要对正:里面的“廷”字,第一笔短横的起笔大约在点的正下方,最后的平捺是主笔,要写得舒展有力,像一座桥一样稳稳地托住整个字。
正确
规范
整洁

对比阅读
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说一说,这三首古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比较阅读
古诗对比阅读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是写的秋天的景色。都是用了对比的写法。 景物 写法 情感
《望洞庭》 湖光秋月 潭面 洞庭山水 对比手法为主,通过比喻和意象组合营造意境 喜爱赞美
《山行》 寒山 石径人家 枫叶 先景后情 枫叶和二月花对比 喜爱赞美
《夜书所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由凄凉的秋景转入生活场景 思想之情

日积月累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这盏灯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一个人在这漆黑的夜里,看到这一点光,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微弱的灯。
新知讲解
品读关键词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簇“的意思?
水面(聚集)层层细小波浪的动画。
新知讲解
品读关键词
感受变化
微风吹起河面细浪,渔灯的倒影随着波浪散开,如同满天星光闪烁的壮丽景象。
想象画面
想一想,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是怎样的呢?

拓展作业
新知讲解
感悟诗情
成立“小小侦探团”,找一找查慎行和叶绍翁这两位诗人,他们的“夜书所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古诗题目 时间地点 看到的景物 内心感受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对比阅读
相同之处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课题:古诗三首《望洞庭》 日积月累
内容分析: 《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风景。三首古诗表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咏景言志,借着景色来勉励朋友,用景色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语言运用:能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有感情的去朗读古诗。 思维能力:能从古诗描写的景象中指导古诗描写的季节。 审美创造: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重、难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能够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活动流程: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感受秋日清韵”,并计划开展“收集秋天影像,创建“秋韵”影像馆”的活动。本节课为子任务三:感受古代独特的秋韵(1.诵读古诗,了解内容。) 环节一:回顾就知引入新知 环节二:在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环节三: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去观赏了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你还记得诗人眼中的秋景是什么样子吗?今天让我们继续在文字中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回顾就知 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哦,跟我一起来闯关吧。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注释”,谁来说一说“注释”,它有什么用? 1.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补全古诗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把词语正确的解释挑出来。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发出的声音。(对) 促织:织布的工人。 篱落:篱笆。(对) 寒声:寒冷的歌声 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看一看课件插图,尝试着补全诗句。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识的考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
环节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播放视频:《望洞庭》。自主学习《望洞庭》。 (1)学生诵读古诗。 教师指导重点字词。(和hé:和谐。水光和月色融为一体。磨mó:用工具打磨平整。) (2)交流景物带来的感受,想象画面诵读。 探究交流A:“湖光秋月两相和”。 教师提出问题,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秋天的夜晚。 教师追问: 夜晚的月色和湖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思考:“两相和”湖光和秋月。一片宁静的氛围。 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探究交流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提出问题,从遥望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遥望:远望。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教师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注释知道山就是指君山,洞庭就是洞庭湖,“山水翠”“白硬盘”都是在指山和湖的颜色。这句诗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诗句,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诵读古诗,升华情感。 观看视频,跟着视频唱一唱。 诵读古诗,然后交流反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 尝试背诵古诗。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关键词指导和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感知诗中宁静和谐的意境,理解比喻手法,培养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环节三:拓展阅读,日积月累。
1.初读古诗,感知韵律 。 教师范读: 配乐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2.赏析古诗,感悟诗情。 学习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教师提问: 读这两句,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 出示图片: 展示“漆黑的夜晚,广阔的河面上只有一盏微弱渔灯”的图片。 教师提问: 这盏灯是什么样的?(孤零零的)诗人觉得它像什么?(像一只萤火虫)“一点”说明了什么?(灯光很小,很微弱) 引导想象: 如果你一个人在这漆黑的夜里,看到这一点光,心里会有什么感觉?(神秘、安静、有一点孤单,但也有一丝温暖和希望) 指导朗读: 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读出宁静、孤单的感觉。 学习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教师提问: 这时侯,发生了什么诗情呢?(刮起了一阵微风) 图片: 展示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细小波浪的动画。 提问: “簇”是什么意思?(聚集,推挤)风儿“簇浪”,水面变成了什么样? 关键提问: 最神奇的变化是什么?(那一点像萤火虫的光,散开了,变成了满河的星星!) 出示图片: 对比“一点萤”和“满河星”的图片。 引导想象: 从“一点”变成“满河”,从“萤”变成“星”,美不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整条银河在闪烁,非常神奇、壮观、美丽!) 指导朗读: 语调可以稍稍上扬,读出惊喜、赞叹的感觉。 3.古诗对比,总结诗情。 说一说,这三首古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看,同样是夜晚,同样是写诗,查慎行更像一个画家,他用文字画下了大自然神奇的魔术;而叶绍翁更像一个旅行者,在安静的夜里,听着别人的欢笑,默默地想念着自己的家乡。 总结: 所以,诗就是诗人心情的写照。我们以后读诗,不仅要读懂画面,更要试着去感受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心。 学生需要将诗句中的比喻“孤光一点萤”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见过萤火虫)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进行角色代入——“如果你一个人在这公漆黑的夜里,看到这一点光,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梯度朗读。先读前两句(轻柔、缓慢、带点孤单),再读后两句(语调上扬、惊喜、赞叹)。 学生观看“风簇浪”的动画,理解“簇”(聚集、推挤)这个动词的动态效果。最大的亮点在于体会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戏剧性变化。 找一找,这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课后作业: 现在我们成立一个“小小侦探团”,一起来找找查慎行和叶绍翁这两位诗人,他们的“夜书所见”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可以从“时间地点”、“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心情”这几个方面来找。 对比角度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叶绍翁《夜书所见》我们的发现时间/地点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心情/感受参考答案时间/地点夜晚、小船上(舟)夜晚、江边/岸边(从舟上或客舍看出去)都是在夜晚,但一个在水上,一个在岸边。看到的景物渔灯、波浪、星光(都是自然景物)梧叶、秋风、儿童、篱笆、灯(有人物活动)查诗人主要看水和光;叶诗人看到了树、风、小孩。听到的声音静(几乎没有声音)动(萧萧的风声、儿童的嬉闹声)一首非常安静,一首有了声音。心情/感受宁静、惊喜、赞叹(大自然真美!)孤单、思念家乡(我想家了……)查诗人很开心,叶诗人有点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