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6版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苏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6版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苏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2 16: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研究物质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B.中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
C.拉瓦锡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此元素(  )
A.一定是金属元素   B.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转移
D.定容
4.检验某未知溶液中的离子,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用铂丝蘸取少量该溶液,放在煤气灯火焰上灼烧 焰色为黄色 原溶液中存在Na+
B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存在Cl-
C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溶液中存在C
D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存在S
5.某水溶液中可能存在K+、N、Cl-、S、C等离子,以下对相关离子进行检验的操作及其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用洁净的铂丝蘸取该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
B.取少许该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
C.取少许该溶液,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l-
D.取少许该溶液,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
6.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分子式为C6H12O6)的含量常以“mmol·L-1”(1 mmol·L-1=1×10-3 mol·L-1)和“mg·dL-1”(1 L=10 dL)为参考指标。人的血糖浓度的正常参考值是3.9~6.1 m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的摩尔质量为180
B.无偿献血后,人体血糖浓度会下降
C.若某人1 mL血液中含葡萄糖0.54 mg,相当于血糖浓度为3.0 mol·L-1
D.若某人血糖检查结果为90 mg·dL-1,说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7.下列所选仪器或操作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分离蛋白质溶液和蔗糖溶液 B.给液体加热 C.探究CO2能否溶于水或与NaOH溶液反应 D.稀释浓硫酸
8.取等量的四份碘水于试管中,编号为Ⅰ、Ⅱ、Ⅲ、Ⅳ,分别加入煤油、CCl4、淀粉溶液、酒精,振荡后静置,现象正确的是(  )
A.Ⅰ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B.Ⅱ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C.Ⅲ中液体分层,下层呈棕黄色
D.Ⅳ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9.在t ℃时,将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溶液,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w,其中含N粒子的物质的量为b mol(溶质按NH3计算)。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w=×100%
B.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
C.向上述溶液中加水至体积为2V mL,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来的
D.向上述溶液中加水至体积为2V mL,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5w
10.实验室分离Fe3+和Al3+的流程如下:
已知: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FeCl4]-,该配离子在乙醚(Et2O,沸点34.6 ℃)中生成缔合物Et2O·H+·[FeCl4]-;乙醚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下
B.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分液后水相为无色,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
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
11.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实验 操作
A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准确量取浓硫酸,将浓硫酸溶于水,冷却至室温后才能将其转移到容量瓶中
B 量取醋酸溶液 用规格为25 mL的量筒量取浓度为0.5 mol/L的醋酸溶液8.26 mL
C 除去BaCO3中的少量BaSO4 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D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 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12.已知:Na与H2O反应生成NaOH和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00 mL 0.6 mol/L的NaCl溶液与50 mL 0.6 mol/L的Mg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B.将标准状况下a L NH3气体溶于b mL水中,得到的氨水密度为c g/cm3,则该溶液中溶质(以NH3计)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C.将10 mL 5 mol/L的Mg(NO3)2溶液稀释至50 mL,稀释后溶液中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D.2.3 g Na投入97.7 g水中,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3%
13.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y)与加入试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x)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图1中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
B.图2中向Na[Al(OH)4]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
C.图3中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D.图4中向NaOH、Ba(OH)2、Na[Al(OH)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
14.某溶液经分析,知其中含有的离子只有Na+、K+、Ca2+、Cl-、N(忽略水电离出的H+和OH-),已知其中Na+、K+、Ca2+、N的浓度均为0.1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 mol·L-1 B.0.3 mol·L-1 C.0.2 mol·L-1 D.0.4 mol·L-1
15.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K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粉末中一定有KCl、Na2CO3、Ba(NO3)2
B.KCl是否存在无法确定,需进一步实验确定
C.白色沉淀乙可能是AgCl和Ag2CO3的混合物
D.原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可能有KCl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0分)结合如图六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粒子④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填粒子符号)。
(2)①~⑤五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①~⑥六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
(4)若⑥表示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
a.16   b.17   c.18   d.19
17.(10分)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化合物分离和提纯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被加热仪器的名称为    ,装置C中冷却水的水流方向为    (填“上进下出”或“下进上出”)。
(2)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疟疾药,为无色针状晶体,能溶于乙醇、乙醚,难溶于水,熔点为156~157 ℃,热稳定性差。提取青蒿素的简易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乙醚沸点为35 ℃。
若要在实验室模拟上述工艺,操作Ⅰ选择的实验装置为    (填“A”“B”或“C”),操作Ⅲ的主要过程可能是    (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b.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
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
(3)某硝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硫酸钠杂质,现设计一实验方案,既除去杂质,又能配成硝酸钠溶液。
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操作完成表格中各步实验(所有试剂均过量)。
选择试剂 a Na2CO3溶液 b
实验操作 X Y 加热
①若试剂a是Ba(NO3)2溶液,则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试剂b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②操作Y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
18.(12分)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分子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1.2 g·mL-1
HCl质量分数:36.5%
(1)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填字母)。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
(3)某学生现需4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1的稀盐酸。
①该学生需要量取    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配制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浓盐酸的体积,慢慢沿杯壁注入盛有少量水(约30 mL)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塞盖好,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处 
③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ⅰ.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    ;
ⅱ.用量筒量取浓盐酸后,洗涤量筒2~3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    ; 
ⅲ.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
(4)若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HCl气体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 g·mL-1,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填字母)
A. B. C. D.
(5)现将100 mL 0.5 mol·L-1的盐酸与200 mL 0.1 mol·L-1 CuCl2溶液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19.(12分)欲提纯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固体,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
                 
NaCl固体
请根据上述操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在加热时应选择    (填仪器名称)盛装混合物。
(2)进行操作②后,判断S已沉淀完全的方法是:                   
                 。
(3)操作④的目的是                    。
(4)实验室进行操作⑤的具体步骤是                   
                    。
(5)某同学欲用制得的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L 0.2 mol·L-1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NaCl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            。
②下列操作会使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进行干燥处理
C.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
D.颠倒摇匀后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
20.(11分)铝镁合金已成为轮船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下列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探究一
实验方案:铝镁合金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步骤:
(2)称取5.4 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投入体积为V、浓度为2.0 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为保证合金充分反应,NaOH溶液的体积V≥    。
(3)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或“偏小”)。
探究二
实验方案:铝镁合金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某同学提出该实验装置不够完善,应在A、B之间添加一个除酸雾的装置。你的意见是    (填“需要”或“不需要”)。
(5)为使测定结果尽可能精确,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写出两点):①    ,②    。
答案全解全析
1.C 研究物质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A正确;中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B正确;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C错误;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D正确。
2.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He为非金属元素,A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例如,Mg为金属元素,B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如Mg为金属元素,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
3.B 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是“左物右码”,A错误;固体溶解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正确;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中,D错误。
4.A 钠的焰色为黄色,A项正确;检验Cl-的方法为: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含有Cl-,B项错误;若原溶液中不含C,而含HC,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项错误;检验S: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过量稀盐酸,无现象,后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S,D项错误。
5.C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A正确;加入浓NaOH溶液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是氨气,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B正确;检验Cl-,应先加稀HNO3酸化,排除S、C等的干扰,再加AgNO3溶液,C错误;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C等某些离子的干扰,再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D正确。
6.D 葡萄糖的摩尔质量为180 g·mol-1,A错误;无偿献血后,人体血糖浓度不会下降,B错误;若此人1 mL血液中含葡萄糖0.54 mg,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3×10-3 mol·L-1=3mmol·L-1,C错误;若此人的血糖检测结果为90 mg·dL-1(即0.9 g·L-1),则其血糖值为=0.005 mol·L-1=5 mmol·L-1,说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D正确。
7.C 胶粒、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均可透过滤纸,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蛋白质溶液和蔗糖溶液,A错误;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错误;浓硫酸的稀释应在烧杯中进行,D错误。
8.B 煤油能萃取碘水中的I2,但其密度小于水,现象是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无色,A错误;CCl4能萃取碘水中的I2,但其密度大于水,现象是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无色,B正确;淀粉溶液遇碘单质会变蓝色,液体不分层,C错误;酒精和碘水能互溶,所以液体不分层,D错误。
9.A 由题意可知,氨水中NH3的质量为a g,溶液的质量为V mL×ρ g·mL-1=ρV g,则NH3的质量分数w=×100%,A错误;NH3的物质的量为 mol,溶液的体积为V mL,则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B正确;稀释后的溶液中NH3的物质的量仍为 mol,溶液的体积为2V mL,则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来的,C正确;稀释后,溶液中NH3的质量仍为a g,NH3的浓度越小,溶液密度越大,则稀释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5w,D正确。
10.A 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应倒置振荡摇匀,故下口倾斜朝上,A项错误;根据“下流上倒”原则,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B项正确;结合信息,配离子在乙醚中生成缔合物,且乙醚密度比水小,下层为无色时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C项正确;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时,可利用其沸点相差较大进行分离,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D项正确。
11.A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准确量取浓硫酸,将浓硫酸溶于水,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容量瓶中,A正确;量筒的精确度为0.1 mL,不能用规格为25 mL的量筒量取8.26 mL醋酸溶液,B错误;BaCO3会和盐酸反应,该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D错误。
12.C 0.6 mol/L NaCl溶液中的c(Cl-)=0.6 mol/L,0.6 mol/L MgCl2溶液中的c(Cl-)=2×0.6 mol/L=1.2 mol/L,A错误;标准状况下a L NH3的物质的量为 mol,质量为 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b)g,体积为()L,所以其溶质(以NH3计)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B错误;将10 mL该溶液稀释至50 mL后,其浓度将变为原浓度的,即c[Mg(NO3)2]=c(Mg2+)=1 mol/L,C正确;Na与H2O反应有H2生成,即2.3 g Na与97.7 g H2O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00 g,生成的NaOH的质量大于2.3 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为2.3%,D错误。
13.C 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l3+3NaOH Al(OH)3↓+3NaCl、NaOH+Al(OH)3 Na[Al(OH)4],所以沉淀量达到最大消耗NaOH和沉淀溶解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A错误;向Na[Al(OH)4]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H)4]+HCl Al(OH)3↓+NaCl+H2O、3HCl+Al(OH)3 AlCl3+3H2O,所以沉淀量达到最大消耗HCl和沉淀溶解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故B错误;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开始发生的反应为Al3++3OH- Al(OH)3↓,当Al3+沉淀完全后,发生反应N+OH- NH3·H2O,此时沉淀氢氧化铝的量不变,继续滴加NaOH溶液,发生反应Al(OH)3+NaOH Na[Al(OH)4],氢氧化铝沉淀溶解,沉淀量达到最大、沉淀量不变和沉淀溶解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1,故C正确;向NaOH、Ba(OH)2、Na[Al(OH)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最后一步反应为BaCO3+CO2+H2O Ba(HCO3)2,沉淀的物质的量减小,故D错误。
14.B 溶液呈电中性,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c(K+)+c(Na+)+2c(Ca2+)=c(Cl-)+c(N),则c(Cl-)=c(K+)+c(Na+)+2c(Ca2+)-c(N)=(0.1+0.1+2×0.1-0.1) mol·L-1=0.3 mol·L-1,B项正确。
15.A 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过滤,有完全溶于稀HNO3的滤渣,该滤渣可能是BaCO3或CuCO3,即原粉末中一定含Na2CO3;滤液中加稀硫酸生成的白色沉淀甲为BaSO4,即原粉末中一定含Ba(NO3)2,则一定无CuSO4;滤液中含Ba2+,则肯定没有C,滤液中加AgNO3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乙应为AgCl,即原粉末中含KCl。由上述分析可知,原粉末中一定有KCl、Na2CO3、Ba(NO3)2,一定没有CuSO4,A项正确,B、D项错误;白色沉淀乙是AgCl,不可能含Ag2CO3,C项错误。
16.答案 (每空2分)
(1)失去 Mg2+ (2)②⑤ (3)①③⑥ (4)ab
解析 (1)粒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2)①~⑤五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⑤,原子最外层均有6个电子,易得电子;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只有一个电子层,为稀有气体元素He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④中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其化学性质不相似。(3)①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③⑥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属于稳定结构,所以①~⑥六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①③⑥。(4)当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为阴离子,选ab。
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蒸发皿 下进上出 (2)A b
(3)①Ba(NO3)2+Na2SO4 BaSO4↓+2NaNO3(2分) 除去过量的Ba(NO3)2(2分) HNO3 ②漏斗、玻璃棒
解析 A是过滤装置,B是蒸发装置,C是蒸馏装置。(1)装置B中被加热的仪器是蒸发皿。蒸馏时冷却水要下进上出。(2)流程图中操作Ⅰ用乙醚溶解青蒿素后过滤得到提取液和残渣,提取液再通过蒸馏分离乙醚和青蒿素粗品,因此操作Ⅰ选择的实验装置为A。操作Ⅲ由粗品青蒿素得到精品青蒿素,使用重结晶的方法。青蒿素难溶于水,a错误;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得精品青蒿素,b正确;粗品青蒿素中加乙醚又会被溶解,c错误。(3)除去硝酸钠中的硫酸钠杂质,先用过量的硝酸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钡离子,最后加适量硝酸除去碳酸根离子。①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SO4 BaSO4↓+2NaNO3,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硝酸钡。试剂b为硝酸,用于除去过量的碳酸根离子。②操作Y为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1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12 
(2)BD 
(3)①12.5 ②BCAFED(2分) ③ⅰ.偏低 ⅱ.偏高 ⅲ.偏高 
(4)A(2分) 
(5)0.3 mol·L-1(2分)
解析 (1)溶质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2 g·mL-1的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1=12 mol·L-1。
(2)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溶液的浓度、密度均不变,故选B、D。
(3)①实验室没有450 mL的容量瓶,应选用500 mL容量瓶,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V,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V×12 mol·L-1=0.5 L×0.3 mol·L-1,解得V=0.012 5 L=12.5 mL。②在量取浓盐酸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故配制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③ⅰ.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会使量取的浓盐酸体积偏少,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ⅱ.用量筒量取浓盐酸后,量筒不需要洗涤,若洗涤量筒,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会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ⅲ.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会导致所配溶液恢复至室温后体积偏小,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
(4)V L HCl气体溶于1 L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0%,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mol·L-1,故选A。
(5)两溶液混合后Cl-的物质的量为0.1 L×0.5 mol·L-1+0.2 L×2×0.1 mol·L-1=0.09 mol,所以混合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3 mol·L-1。
19.答案 (每空2分)
(1)坩埚 (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说明S已沉淀完全 (3)除去溶液中过量的HCl (4)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5)①胶头滴管、100 mL容量瓶 ②CD
解析 (1)加热该固体混合物需要在坩埚中进行。(2)判断S已沉淀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说明S已沉淀完全。(3)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过量的HCl。(4)操作⑤是蒸发,具体步骤是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5)①配制NaCl溶液时需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100 mL容量瓶。②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A不符合题意;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进行干燥处理,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B不符合题意;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溶质减少,浓度偏低,C符合题意;颠倒摇匀后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D符合题意。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
(1)2Al+2NaOH+6H2O 2Na[Al(OH)4]+3H2↑ (2)97 mL
(3)偏大(1分) (4)不需要 (5)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读数时,使B、C液面相平
解析 (1)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及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6H2O 2Na[Al(OH)4]+3H2↑。(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Al~NaOH,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中含铝最多5.4 g×(1-3%)=5.238 g,物质的量为0.194 mol,则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不低于0.194 mol,氢氧化钠的体积不小于0.194 mol÷2.0 mol·L-1=0.097 L=97 mL。(3)未洗涤固体,则称得固体质量比实际Mg的质量大,最终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偏大。(4)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因此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不需要除酸雾的装置。(5)反应过程放热,读数时要保证内部气压和大气压相等,因此需要等冷却后调整B、C液面相平后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