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堂导学案】第二单元 导学案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幸福课堂导学案】第二单元 导学案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6:55:4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
4.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准备】
1.观察思考。看自己周围的伙伴,街头巷尾摆小摊、捡破烂的普通人,思考应该怎样关爱他们。对这些人物,组织一次调查采访,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
2.搜集整理材料。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名言警句或文章、故事等,查阅报纸杂志或上网搜索,每人至少准备一则故事。
【活动资料推荐】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活动指导
1.“关爱每个伙伴”。(1)组长整理搜集到的资料,针对周围的伙伴存在的困难归类。如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偏低的,因个人勤奋不足而失去自信的,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的等。(2)根据上述资料分类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调查不同情况的不同原因,针对原因找到好的帮助方法,使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3)讨论内容要注意不触及同学的隐私,说话要掌握分寸并注意得体,要尊重同学的自尊心。
2.“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学们交流对辍学儿童、街头巷尾小摊贩等的观察、思考所得与感受。这些观察、思考和感受肯定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深刻,有的浅显,通过交流讨论达到成果共享。尤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得出的感受,甚至相反的感受,都可以在班上交流,加以讨论,这样能够开阔思路,活跃思维,激发同学们的灵活性和悟性。
3.关于“人人都献出一份爱”。(1)访问、搜集给亲人、给他人、给社会送温暖、关爱的感人事迹。(2)分组讲述这些感人事迹,然后推荐感人的事迹在全班交流。(3)进一步讨论,谈谈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他人。(4)以“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记录活动开展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活动成果展示
一、展示有关爱的名人名言。
1.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
2.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
3.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郭沫若
4.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白朗宁
5.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妇女就没有爱;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高尔基
6.爱是火热的友情,沉静的了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谅。爱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环境影响的忠实。爱是人们之间取长补短和承认对方的弱点。
二、怎样关爱周围伙伴
张洁:我认为关爱身边的伙伴首先应从心出发,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位同学都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的同学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就不必要从生活上进行帮助;有的同学是心理上需要帮助,就不必从物质上进行帮助;有的同学是生活有困难,那就不能只给他讲道理;鼓励他战胜困难等。对同学的帮助要切中他们的需要,关爱也需要“有的放矢”。
王小贝:我觉得玉洁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以前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同桌李帆就经常在课下教我怎样归纳题型,怎样举一反三,怎样一题多解……那些小技巧帮了我的大忙,现在我的数学成绩终于不再“惨不忍睹”了。对我来说,能在这个班集体里学习感觉很开心。
郑成武:我觉得可以为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申请学校补助。另外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比如帮助老师整理资料、管理图书等,这些既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又能适当补贴他们的生活。还有可以办个二手闲置交流区,让那些闲置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用。
三、同在一片蓝天下
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张彬:人在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因为这个时候的思想和情绪都处在失控状态下。当然,别人的爱心帮助可能会帮你减轻一些痛苦或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调整吧,对别人善意的帮助可不要变成出气的方式哦,这样不但会伤了别人,也会更让自己难受……
黄亚楠:当我遇到困难、忧伤时,我习惯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困难。当然这里面包含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偶尔我也会有依赖,心理,假使别人如我想象中一样帮助了我,我会很开心,会也想对全世界这样好;倘若没有像我预料中的那样发生,我会失望难过,但是我事先就会想好其他办法,这样到时,自己不至于哭泣或难过得一塌糊涂……所以,人最靠得住的是自己,要期待爱,但是别忘了多为自己准备几条后路……
四、人人献出一份爱
讲一个“爱心”故事
要求:(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第二单元
大爱的温馨
6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但却给少年鲁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少年鲁迅的眼中,有着种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却又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伟大的神力”。鲁迅没有给自己的生母作传,却专门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她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烦琐(suǒ)    孤孀(shuāng)  絮说(xù)   震悚(sǒng)
霹雳(pī
lì)
憎恶(zēng
wù)
惧惮(jù
dàn)
渴慕(mù)
疮疤(chuāng
bā)
骇(hài)
粗拙(zhuō)
诘问(jié)
掳(lǔ)
灸(jiǔ)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孤孀:寡妇。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4.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学法指导一: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法】
①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②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③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④结合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交流点拨】(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标题其实标示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深入研讨
1.精读课文1~5段,从这5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交流点拨】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读第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交流点拨】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交流点拨】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的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学法指导二: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
肖像(外貌)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身份、精神面貌等。
动作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态度,创造活跃的场景。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或心理),体现了……精神品质等。3.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4.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交流点拨】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5.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交流点拨】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步骤四 分析人物 感受形象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在文中找出来并感受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步骤五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交流点拨】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总结写法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严,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等几件让作者厌烦、讨厌的事,大揭其短;但后面又详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因此而略写其他,作者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长妈妈的形象,也为后面抒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了铺垫,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用“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摆成‘大’字的睡相”写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写她“淳朴善良、迷信、关心孩子”的性格特点;她为“我”买回《山海经》表现她的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这些事情有详有略,但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7 背影
【导学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的写法。
4.引导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夷父亲,三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父亲犹如一部大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不同处境、不同年龄段的朱自清一起去品读父亲的《背影》。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箸(zhù)
惦记(diàn)
颓唐(tuí)
琐屑(xiè)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迂(yū)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失业在家。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祸不单行:灾祸一个接一个不断到来。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即创作新诗。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4.背景介绍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交流点拨】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学法指导一: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六法】
①联系修辞手法;
②抓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③联系人物身份,性格和思想;
④看句子表达方式;
⑤看句子是否蕴含哲理;
⑥看句子的结构特点。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解语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交流点拨】(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父亲,而他却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礼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交流点拨】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交流点拨】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还“心里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交流点拨】“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5)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6)“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主旨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交流点拨】四次。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
【交流点拨】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作者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作者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啊!同样,作者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学法指导二:
【分析标题作用四法】
①交代文章内容;
②点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引文线索;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3.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表现是流泪。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己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几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
步骤五 疑难探究 深入文本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2、3自然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交流点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2.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交流点拨】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附: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9 老王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二、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像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老王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惶恐(huáng)   取缔(dì)    攥(zuàn)   凑合(còu)
荒僻(pì)
骷髅(kū
lóu)
塌败(tā)
镶嵌(qiàn)
眼翳(yì)
愧怍(zuò)
滞笨(zhì)
伛(yǔ)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伛:弯(腰)曲(背)。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强笑:强颜欢笑。
愧怍:惭愧。
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3.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4.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学法指导一:
【词语含义与赏析五法】
1.看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2.看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
3.看本体,准确理解修辞义。
4.看效果,把握词语的感彩。
5.理层次,理清段落层次做具体分析。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重义气,讲仁义。
两个字:“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概括出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指名朗读第8~16段,说说这几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肖像描写:“直僵僵”“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描写:“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描写:“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最后一次出场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状况怎样?他已经病成这样却大老远来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此时的老王已如风中之烛,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从后文知道,老王回去第二天就去世了,可以想见这次拜访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大概他觉得一生受作者一家的关照很多,必须得报答,他可能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用了生命最后的全部精力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使命”。一瓶香油、几十个鸡蛋在今天看来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贫病交加、濒临死亡的老王来说,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舍不得吃,拿来送给作者,可见这份感情是多么真诚。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注他人,这又多么令人感动。这一情节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老王善良和知恩图报的性格。
3.作者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一举动怀有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为他的身体而担心,为他的不幸而怜悯,为他的真诚而感动,为没请他坐坐而抱歉。
4.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2)第八段中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语意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3)第十段中为什么说鸡蛋“多得数不完”?
【交流点拨】其实那鸡蛋的数量是数得清的,但在那个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老王身体好时生活尚且那么困难,现在又病了那么长时间,没有了经济来源,这鸡蛋就显得特别宝贵。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鸡蛋了,而是代表了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在作者的心里,这份感情就显得格外沉重,所以感觉鸡蛋“多得数不完”了。
 (4)第十四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她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5)第十六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交流点拨】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她本能的反应。
步骤四 探究人物 感受形象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2)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3)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有良心的人。
4.面对老王的不幸,“我”和“我”的家人对他好吗?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好。表现在:(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他钱。(4)“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5.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同情心、善心、爱心。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只有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第二单元写作 叙事要详略得当
【导学目标】
1.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文素材。
2.在写作中分清主次,掌握详略得当的原则。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淡妆浓抹,其实就是作文写作中的详略,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今天,让我们来学一学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爱的底片
杨霁文
“母亲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母亲是一缕阳光,让我童稚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读着一行行情深意切的词句,她的眼前忽然泛起一层朦胧的白雾。“啪!”一滴清澈的泪滴落在影集扉页那一行隽秀的字上,摔成一朵凄美的花儿。记忆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如潮的回忆汹涌着奔入脑海。
那是7岁那年,同样是一个宁静而恬美的夜晚,就在这张书桌前,一个年轻的母亲手握着女儿的小手,在影集扉页上写下了这段美丽的文字。写罢,母亲带着慈爱的笑说道:“这本相册送给你,让它记录我们的美好岁月,我们永远在一起!”女儿天真地笑着,使劲点点头。这本相册伴随母女二人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而今晚,就在刚才的饭桌上,为了一丁点儿小事,母女二人又大动肝火,直到母亲吼道:“走吧!我再也不管你了!”女儿将门一摔:“我不要你管!”随后,她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肯出去。书橱中这本特殊的相册映入她的眼帘,她翻动相册,从小到大成长的足迹尽收眼底。
瞧,这不是她那张蹒跚学步的情景照吗?年轻的母亲面带笑容,膝下的她费劲地迈着步子,两眼紧盯着前方的路。母亲双手牵着女儿,为女儿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她抿嘴一笑。
又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这是在三年级时,她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母亲带她去长城旅游。她记得当她将崭新的奖状放在母亲面前时,母亲是那么高兴、欣慰!
她的眼中闪着一种奇异的光。
直到翻至最后一页:母亲节那天,她出其不意地抱着一束鲜花,出现在工作了一天的疲惫的母亲面前。母亲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光,母女二人紧紧相拥……
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如泉涌:母亲抚育我14年,那真挚的爱是一刻都不曾改变的啊!擦干泪水,她轻轻叩响了母亲的房门……
【点评】小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来表现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尽现于平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深深地印在女儿的心里。小作者用真挚的话语讲述着朴实的事情,抒发着真切的感情。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最后巧留悬念,深化主题。
学法指导:
【详略得当】
1.事详人略法,这种方法运用于以叙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文章事是重点,写人和景物是为写事服务的,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
2.人详事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通过多种描写手法,运用外貌的、语言的、心理的、神志的、侧面的等描写方法多角度突出人物思想和性格,事件应概括叙述,略写。文题展示
1.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后,曾要求同学们围绕“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普通人”写作一个片段。在这个片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你们班是否有这样的“牛人”呢?他们或者知识面丰富,口才超强;或者公平正直,令人信服。或是体育健将,或是乐器高手……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3.你的假期生活是怎样的?或许非常愉快:在海滩边晒着太阳,去原始森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风俗。或许非常充实:参加定向越野活动,准备一次航模比赛,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或许令你很无奈:参加数学补习班、作文辅导班、英语培训班。以《我的假期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法指导】
写记叙文,不管写人还是记事,都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材料的详略安排,应该围绕中心展开。所谓详写,就是对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或环节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要敢于放手写,细致刻画,充分展现作者所观所想。所谓略写,就是对次要的、与中心有关但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进行概括式的描述。文章详略安排得当,可以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详略安排的关键,是根据中心确定材料的主次。也就是说,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就是重点,要详写。反之,则可略写。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要把握好文章详略的“度”,详写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略写的内容要简明扼要,更好地为表现中心服务。如果是叙事性的记叙文,对于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具体叙述,更好地突出主题,对于事件的起因、结果应该简略,能点出中心即可。如果是写人的记叙文,成功地塑造人物性格才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因此应该把具体的内容放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叙事要详略得当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8
 台阶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时计划】
1课时,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二、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寻找线索七法】
①以标题为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④以物品为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⑥以时间为线索;
⑦以感情为线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得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搁(gē)   唿嗒(hū
dɑ)
揩(kāi)
烟瘾(yǐ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蹿(cuā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庄稼茬(chá)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3.作者简介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已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4.为造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课文精读 把握情感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也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2)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学法指导二:
【评价人物四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②通过人物所做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品质。
③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或评价。
④结合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步骤四 评价人物 把握主旨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的农民”为话题仿例填空。
【交流点拨1】“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交流点拨2】“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从这—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谦卑的农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交流点拨3】“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落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
2.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当时的社会,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试图改变现状,这让我们感到伤感、心酸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谈谈你对文中这位父亲行为的看法。
示例: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10
 信客
【导学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质。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再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xī
xū)   嫉妒(jí)    噩耗(è)    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诘问(jié)
包扎(zā)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jì)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
颠沛(pèi)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文绉绉: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
长途跋涉:路途遥远,爬山蹚水,旅途艰苦。
穷愁潦倒:穷困受苦,非常失意。
3.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
4.写作背景
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作者从小就听人讲家乡信客的故事长大,对信客的酸甜苦辣记忆犹新,于是写了此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辞职风波;转行从教。
2.读过这篇课文后,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
【交流点拨】苦。
3.信客的“苦”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回答。
【交流点拨】(1)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2)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教师小结】工作辛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4.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交流点拨】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把握特点
1.质朴而典雅。余秋雨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了语言的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写。请从文中找出几句来。
【交流点拨】(1)“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2)典雅之词随处可见,“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等等。
2.精辟而畅达。特别是表现在一些比喻句上,也有一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句。
【交流点拨】(1)“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2)“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3)“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交流点拨】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又以他惨痛的教训,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这些?
【交流点拨】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的遭遇。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交流点拨】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交流点拨】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他们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这些特殊的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信客》)。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交流点拨】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而言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学生构思、完成,教师巡视并做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提供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附: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
信客的品质:善良厚道、任劳任怨、诚实无私、恪尽职守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