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的开篇课,聚焦人类文明从农业向工业的关键转型。教材先剖析工业革命背景,点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政治基础,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庞大市场需求激发创新,阐述英国率先开启革命的缘由。接着呈现纺织技术革新,以珍妮机拉开序幕,再详述瓦特改良蒸汽机带来动力变革,促使现代工厂制度确立,最后介绍火车与铁路兴起,推动交通运输革新。整体编排逻辑清晰,依技术革新、动力突破、生产组织变化、交通发展逐步深入。通过学习,学生能系统把握工业革命进程,深刻理解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为后续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等内容筑牢根基。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初步认知,通过之前学习,已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背景,具备一定历史时序感和因果分析能力,但对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的深层关联理解不足。学生易混淆“工业革命”与“科技发明”的概念,对蒸汽机改良的划时代意义、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等抽象内容缺乏深入思考,且常简单化评价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化案例、数据对比,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角度,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瓦特改进蒸汽机、火车与铁路时代到来、现代工厂制度诞生的基本史实,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现代工厂的状况,初步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联系现实,理解技术革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感受技术革新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新的发明创造来源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的背景与主要成就;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蒸汽机改良的划时代意义、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图表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史料实证、合作探究、情景体验。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两幅图片:16 世纪纺织业手工工场与 19 世纪纺织工厂这两幅图反映了生产方式的什么变化?是什么推动了这种变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思考问题,自由讨论,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溯革命之源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概念、性质 【讲授】讲授概念: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引导】出示两图,观察比较两图,从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回答】工业革命的性质: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通过图片对比和概念解析,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工业革命的背景 【引导】出示提示,自主探究:阅读P94页第一段课文,并结合以下材料,思考问题: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角度:政治制度、原料、市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引导】出示四则材料,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 【回答】①政治前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政局稳定。②经济条件:殖民地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原料。③经济条件:殖民掠夺获得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获得充足的劳动力。④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准备科技条件。 通过多则材料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培养史料实证和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三)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回答】手工工场的生产效率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不断扩大。) 通过材料分析,帮助学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环节二:寻巨匠之迹 ——工业革命的成就
最先开始的部门、开始的标志 【提问】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一个部门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引导】珍妮纺纱机出现带了了什么影响? 【过渡】出示多张图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纺织技术的革新。 【回答】①棉纺织业。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回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通过明确工业革命的开端部门和标志事件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序感,理解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纺织技术的革新 【引导】出示表格,议一议:生产过程中使用水力有何优缺点? 【讲授】因此这就需要更强大、更持久、更稳定、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季节都能使用的动力,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 【回答】优点:解放人力、可再生、无污染……缺点: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工厂必须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交通不便,限制工厂的发展…… 通过分析核心文献,帮助理解技术革新的保障作用。
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蒸汽机发展演变简史。 【讲授】引用恩格斯所说,讲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引导学生梳理蒸汽机改良与应用的历史过程。 【回答】①1712年铁匠纽可门制造第一台成功运作的蒸汽机。早期发明的蒸汽机只用于矿井抽水,很不完善,且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②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更加便利的动力。③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通过分析水力动力的局限,为蒸汽机的改良做铺垫。清晰梳理蒸汽机的发展脉络,认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关键作用。
蒸汽机的影响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改进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①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②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通过材料分析,认识蒸汽机改良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现代工厂制度建立 【引导】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表格,思考:传统的手工工场和现代机器工厂有何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从手工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工厂。 【回答】规模较小、规模大;人力(自然力)、蒸汽动力;手工生产、机器生产;较为松散、严格。 通过对比手工工场与现代工厂的差异,帮助理解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火车与铁路 【引导】出示两张图片,情景模拟:Jake扩大了生产规模,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据材料,说说铁路时代的影响有哪些? 【回答】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轮船)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回答】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运输革新的必要性,自然过渡到火车与铁路的发明,增强历史场景感。
环节三:观时代之变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阅读课本,回答工业革命的完成这一知识点。 【回答】19世纪中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美、德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通过梳理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及扩展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强化时空观念。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 【引导】出示表格和提示词,合作探究工业革命的特点? 【回答】①国家:首先发生于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②行业:以轻工业为突破口;③动力:以蒸汽机为动力来源,以煤炭为能源;④技术发明来源:技术发明多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积累,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本质特征的理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引导】依次出示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依次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并且得出历史启示。 【回答】积极:①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④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⑤第世界政治格局: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形成。⑥城市化进程加快。消极:造成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使用童工等社会问题。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要注重保护环境。 通过多角度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同时联系现实得出历史启示,落实家国情怀教育。
(三) 课堂小结 本课梳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整脉络:18世纪60年代,英国因君主立宪制确立、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圈地
运动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等条件,率先爆发工业革命。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拉开序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成为核心动力,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开启铁路时代,现代工厂制度随之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革命,法、美等国相继跟进。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生产力,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但也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这场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飞跃,也是社会关系的变革,为现代工业文明奠定基础,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系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强化对工业革命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实证与问题探究,清晰呈现了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与影响。利用数据图表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设置讨论环节培养辩证思维。不足在于对“工厂制度下工人的日常生活”缺乏细节展开,学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理解较抽象。后续可补充工人日记、工厂规章等一手史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案例,强化工业革命的全球影响,增强历史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