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 导学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幸福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 导学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6:55:45

文档简介

14 故宫博物院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学习空间说明顺序,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3.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到过桂林的人,都叹服于那鬼斧神工的山水间;到过苏杭的人,都留恋那闻名秀丽的园林丛;到过北京的人,都倾倒于那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故宫便是一个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作者来参观一下故宫博物院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矗立(chù)      鳌头(áo)      额枋(fāng)
蟠龙(pán)
藻井(zǎo)
鎏金(liú)
雍正(yōng)
迥然不同(jiǒng)
湛蓝(zhàn)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矗立:高耸地立着。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很不相同。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3.作者简介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工作。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并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从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及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等介绍故宫;特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2.本文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按照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安排正好与故宫的建筑顺序以及参观的线路相吻合,使全文条理分明。
3.跳读课文,作者将故宫的建筑物分为哪两大部分进行介绍的?
【交流点拨】分为“前朝”和“内廷”。
4.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参观路线,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感受特征
1.默读全文,按文章的说明填写下图。
【交流点拨】
2.重点研读“太和殿”部分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太和殿的?其立足点是什么?有哪些方位词?
【交流点拨】按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分别以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为立足点。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下面。
(2)文中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作者选择了太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中和殿和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也是略写;这样安排,点面结合,既节省了笔墨,又照顾了全局,且突出了重点。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交流点拨】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4)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交流点拨】先介绍太和殿的台基,设置奇巧,暗示渲染了它在三大殿之中地位之尊崇;再写其外观的气势宏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说明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封建皇帝凭借雄伟建筑显示其威严。
(5)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交流点拨】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特征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大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和谐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面对规模如此宏大的说明对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说说下列句子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学法指导二:
【常考说明方法作用分析】
(1)分类别: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4)下定义:……是……,准确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5)打比方: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6)引资料: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7)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交流点拨】作诠释:交代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它地处“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即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也可感受其地位非同寻常。“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这就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交流点拨】列数字:介绍故宫建筑群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将“规模宏大”具体化了,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不得不惊叹于故宫的宏伟,同时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这么宏大的规模到底该是怎样的呢?这么多的房屋到底会怎样布局、设计呢?
3.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交流点拨】打比方:把金水河写活了,似在临风舞动,生动形象,给人飘逸的美。
4.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交流点拨】摹状貌:摹写太和殿姿态各异的龙,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作者介绍时之所以突出了各种各样的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宣扬皇帝是龙的化身、真龙天子,皇宫的设计自然以龙的图腾为主。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故宫博物院是—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一分—总的写作顺序,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我来当导游。
假设你和你的家人或同学去祖国首都旅游,你将作为“友情导游”,带领他们游览太和殿,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呢?
设计要求:
①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
②有恰当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
③有自己的创意。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15
 说“屏”
【导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3.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
【说明文中的逻辑顺序判断法】
1.逻辑顺序的特征: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说明的一种顺序。
2.逻辑顺序的分类:由整体到部分;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屏给人以遐想,有几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却很少,却在古诗词歌赋中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今天,我们聚焦“屏风”,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纳凉(nà)   擅长(shàn)   帷幕(wéi)   韶光(sháo)
书斋(zhāi)
闺房(guī)
伧俗(cāng)
休憩(q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称道:称述;称赞。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忒:太。
韶光:美丽的春光;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伧俗:粗俗鄙陋。
休憩:休息。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交流点拨】(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文章的层次结构怎样?运用了哪种逻辑顺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表现作者的感情,点出屏风的特点。
第二部分(2~4):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
结构:总——分———总,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交流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诗意
找出文中引用的古诗词,感受浓浓的诗意,并尝试着理解。
【交流点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意为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上几分暗淡与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感受特色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
【交流点拨】①引用:“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全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2.第2段中写小时候躲在屏风后望客及古代男女隔屏相望,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是为了说明在室内外放置屏风的作用。这样写避免了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为什么读来却处处充盈着诗情画意,像是一篇散文?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屏非常的喜爱、赞赏,作者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这在全文不少地方都有流露;“‘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不仅有助于说明屏的功用、突出屏的艺术性,而且给文章增添了无尽诗情画意。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附:板书设计】
说“屏”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12
 桥之美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
【举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
1.举例子的特征: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先从道理上讲,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标志:例如,以什么为例,如等标志性词语。
4.格式:举________例子,更真实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的________特征,增强了说服力。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以其本身的美给人联想。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勾勒,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煞风景(shā)   魅力(mèi)   销魂(xiāo)    颐和园(yí)
驻足(zhù)
纤细(xiān)
前瞻后顾(zhān)
孕育(yùn)
险峻(jùn)
点缀(zhu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厘,计量的小单位。
纤细:非常细。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3.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之美体现在哪里呢?
【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之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这些例子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桥之美一文更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重点突破
学习品味第四段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交流点拨】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使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桥:廊和亭的安闲自在和桥下水流的湍急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感悟】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由此我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可以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把握方法
品味本文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特点。
【美句欣赏】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交流点拨】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交流点拨】用拟人的手法,把桥当作有艺术生命的音乐家,说明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旋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小结】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作者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有情味,有意蕴,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如: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友谊的桥最美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附: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第三单元
凝固的艺术
11 中国石拱桥
【导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课前要详细讲解说明文文体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hú)   拱桥(gǒng)   陡坡(dǒu)   惟妙惟肖(xiào)
洨河(xiáo)
河堤(dī)
匀称(yún
chèn)
和谐(xié)

INCLUDEPICTURE
"../../../族底.TIF"
\
MERGEFORMAT
(zhuó)
推崇(chóng)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惟妙惟肖:本文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推崇:十分推重。
3.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他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4.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如《看云识天气》等。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顺序。要安排好写作顺序,说明顺序一般用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
③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一:
【把握说明对象三法】
①看题目或首尾段;
②抓段首、段尾关键句;
③归纳总结。
注意:事物说明文的题目一般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的总结句交代说明对象。
学法指导二: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四法】
①从文题入手概括;
②从开头结尾段概括;
③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④验证答案要点。
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原词与原句作答。
学法指导三:
【辨析说明顺序方法】
1.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
3.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
4.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 (4)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交流点拨】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2.再读课文,概括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石拱桥:弧形,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连,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3.课文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
【交流点拨】①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②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小结】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顺序 感知特点
小组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接着写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段,列出层次,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六段,提问:这一段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交流点拨】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
5.小结: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步骤四 品析语言 把握方法
思考、研讨下列问题。(多媒体投放)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交流点拨】“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点的词能否去掉?)
【交流点拨】“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能否删去?)
【交流点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6.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多媒体展示)。
【交流点拨】(1)引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3)打比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4)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5)作诠释——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第三单元写作 说明要抓住特征
【导学目标】
1.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例文引路 把握特点
香烟的自白
朋友,你一定认识我。不信?请睁大眼睛瞧一瞧——瘦长而圆滑的身材,雪白的皮肤,戴一顶海绵帽子。你说我是香烟?对了,在下正是。(开头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香烟的外部特征,语言幽默诙谐。)
我的“作用”确实不小。人们参加社交活动少不了我,我成了男子汉“气派”的体现;平常办事少不了我,据说不管多难办的事,只要我出面准能成;提神醒脑开通思路也少不了我。甚至只要一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我的身影:屏幕上的那位作家,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苦思索着,桌角的那只烟灰缸里满满堆积着我的残骸——一顶顶海绵帽子。(第2自然段重点写香烟的作用。)
实际上,我是由烟草加工而成的,我的体内含有一种叫尼古丁的有毒物质。可别小看它,我们兄弟20个所含的尼古丁量,足以毒死一头强壮的大公牛!人体一旦吸进50至70毫克尼古丁就会死亡。虽然人们吸一支香烟吸收的尼古丁并不会达到使人立即死亡的地步,但长期吸取,就好像慢性自杀一样。不但如此,我的体内还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据现代科学家分析,这些物质会促使人患肺癌、喉癌、食道癌等。有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我的主人们得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0倍,得喉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5.4倍,得食道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4倍。这些数字,也常常使我胆战心惊。(第3自然段主要写香烟的内部成分,以及香烟的危害。)
现在,我的外衣越来越精美,身价也越来越高了。我的足迹踏遍每一个角落。我也时常为自己能够风靡世界,在人类市场上能长盛不衰而骄傲。但是有时我也想,我们明明是在破坏人类的健康,为什么还受到他们如此的青睐呢?亲爱的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第4自然段写了香烟的发展现状。)
【总评】文章先说明香烟的外形特征,再说明其“作用”和内部成分,最后说明香烟的发展的现状。文章抓住事物的特征,说得清清楚楚,生动活泼。
文题展示
1.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你印象深刻的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2.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500字。
【写法指导】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机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说明要抓住特征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13 苏州园林
【导学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INCLUDEPICTURE
"../../../教学环节指导.TIF"
\
MERGEFORMAT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阑干(lá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叠嶂(dié
zhàng)
回廊(láng)
斟酌(zhēn
zh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方案。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3.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学法指导二: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法】
1.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2.抓中心句及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等。
学法指导二:
题型一: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词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替换的“××”词的意思是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换了之后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题型二: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的词进行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____”词在原句中意思是________,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了________,删掉了“______”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_______,与实际不符;“________”词,符合实际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思路 弄清顺序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总—分—总的特点:1、2段总说特征,3~9段分说,10段再总说。)
2.理清说明顺序。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结构的?
【交流点拨】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第四段的说明顺序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最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把握特色
一、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
【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
【交流点拨】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三、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INCLUDEPICTURE
"../../../课堂小结.TIF"
\
MERGEFORMAT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INCLUDEPICTURE
"../../../拓展延伸.TIF"
\
MERGEFORMAT
居室设计:当今社会,有人因为久处繁华闹市,生活节奏忙碌紧张,很想拥有一个能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的处所。那么,不妨从苏州园林的设计中借鉴一点灵感,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有自然之趣的居所。来,说说你的创意!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