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的第2课,上承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下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承转作用。教材以“理论诞生— 实践探索”为逻辑主线,先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加剧阶级分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凸显无产阶级斗争的迫切性,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最终促成科学理论的形成。接着聚焦《共产党宣言》,解析其核心内容与历史意义,明确其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地位。最后讲述第一国际(1864)和巴黎公社(1871)的实践,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探索。内容设计注重历史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世界史的深远影响,为后续学习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工业革命的学习,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分化有初步认知,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概念理解存在难度。学生易混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模糊,且常将巴黎公社的自发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割裂看待。此外,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内容及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思考,易简单化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中可结合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的史料,通过对比分析、情境模拟,降低理论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从历史语境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现代工厂的状况,初步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高尚情操,学习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史料实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两组图片: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的豪华庄园与工人拥挤的贫民窟,搭配数据:1810-1825 年,英国纺织工人平均工资从 42 先令降至 25 先令,而工厂主利润增长 300%。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为何却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无产阶级如何改变自身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接下来我们一同学习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思考问题,自由讨论,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一)马克思其人、恩格斯其人、两人的友谊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三组分别介绍马克思其人、恩格斯其人、两人的友谊。 【1组】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抨击普鲁士政府。1843年被迫移居巴黎。主要著作有《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1883年在伦敦病逝。 【2组】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誉为“第二提琴手”。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3组】两人的友谊: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二人一见如故,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他们痛骂社会、政治、经济的不 通过学生自主介绍培养预习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经历与深厚友谊,为理解其理论创作的动机奠定情感基础。
公,恩格斯更是将工业文明形容为“肮脏物质拼凑成的悲苦”,他们彼此发现在“一切理论领域当中意见都完全一致。”恩格斯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提问】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讲授】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找不到解决方法。没有想到通过正确的途径、暴力方式的斗争达到目的。 【回答】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④主观条件:马、恩的革命实践理论活动。 【回答】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通过合作探究和问题引导,从经济、阶级、思想、个人多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理解科学理论诞生的社会根源,培养史料实证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 【引导】阅读课本,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是什么? 【提问】三大理论来源分别又是什么?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回答】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通过梳理理论组成与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环节二:《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提问】《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标志是什么? 【讲授】194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成立 。11月召开第二届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 执笔起草政治纲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份政治纲领出版成书,便是《共产党宣言》。 【回答】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明确《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和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引导】依次出示多则图文材料,说一说:《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有哪些? 【回答】①阐明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 通过分点解析内容
【引导】图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规律,继续引导学生回答下一条内容。 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回答】②总结现状: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③ 提出方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结合图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降低理论抽象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引导】出示图片,议一议:《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引导】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理论? 【回答】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 【回答】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环节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 【引导】出示图片,阅读课本,回答第一国际的成立、目标和发展。 【回答】①1864年,英法德等国工人代表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②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③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实际领袖。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通过梳理第一国际的基本史实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指导作用理解工人运动从分散到联合的发展趋势。
巴黎公社 【引导】出示图片,阅读课本,合作探究:巴黎公社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回答】①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②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爆发起义,1871年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1871年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③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认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实践的意义,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国际歌》 【引导】播放《国际歌》,出示《国际歌》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资料介绍《国际歌》。 【回答】《国际歌》是公社委员、革命诗人欧仁·鲍狄埃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挥笔而就的诗歌,表现出公社成员英勇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号召奴隶们团结起来,粉碎旧世界的铁链,坚信国际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美好愿望。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通过播放歌曲和学生介绍,增强历史情境感,让学生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理解《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战歌的象征意义,落实家国情怀教育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引导】请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回顾并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回答】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理论到实践—1871年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理想到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国到多国—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培养历史时序感和宏观视野。
(三) 课堂小结 本课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脉络:工业革命加剧贫富分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系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帮助
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结合革命实践,于 1848 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其揭示阶级斗争规律、指明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指导。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864 年第一国际推动工人联合,1871 年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首次尝试,虽失败却留下宝贵经验,《国际歌》传唱其精神。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1.优势:通过史料实证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结合《国际歌》增强情感体验,落实家国情怀目标。 2.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较浅,学生可能理解不深;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联系未充分展开。 3.改进:补充马克思《资本论》的通俗解读案例;增加“巴黎公社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应”分析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