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的开篇,以时间为轴,串联起 6 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三大板块,逻辑清晰。教材先从地理环境切入,分析其对日本早期发展的影响,为后续历史进程铺垫。重点围绕大化改新,通过对比中日制度,凸显改革对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作用,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对于幕府统治,教材结合封建庄园制的形成,阐释武士集团崛起与幕府掌权的因果,揭示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同时客观呈现武士道精神的双重影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基础,对中外古代文明有初步认知,如了解中国唐朝的强盛,这为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提供了便利。他们逻辑思维渐趋成熟,能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但对制度变革的深层逻辑理解可能不足。学生对日本文化兴趣较高,像动漫、武士道等,但易受片面印象影响。且面临升学压力,更关注知识系统性与考点,需将知识点与中考要求结合。同时,部分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理解较慢,需用直观案例辅助。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了解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大化改新的学习,认识到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升自己的一种重要途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理解幕府统治下权力的分配;武士道精神的双重影响。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史料实证、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相关材料,同学们,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大和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幕府统治与武士道精神有何渊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吧。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矛盾的民族性格描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6世纪前的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环境 【引导】展示日本地图,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提问】这样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对日本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 【回答】日本位于亚洲东布,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的岛国。 【回答】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通过地图直观呈现地理信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为理解日本早期对外交往动机铺垫。
(二)发展历程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日本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回答】①出现小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②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③基本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结合史料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明确日本早期与中国的联系为后续大化改新做铺垫。
(三)大和国的管理 【提问】说一说,大和国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引导】图示大和国的管理,并请大家猜一猜:从事农业的称为什么部?从事海洋捕捞的呢…… 【回答】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以互动游戏形式强化对部民制的理解,突出奴隶制社会特征,为分析大化改新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环节二:大化改新
背景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归纳大化改新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①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②隋唐的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③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概况 【提问】大化改新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简要讲述大化改新。 【回答】646年、孝德天皇。 明确改革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时空坐标。
(三)改革内容 【引导】出示材料,请学生小组合作,归纳大化改新的改革内容,并且分析每一条内容带来的影响。 【拓展】出示中西对比材料,请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回答】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等等。 【回答】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以小组合作形式培养探究能力,通过对比直观展现日本对中国制度的借鉴,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四)改革影响 【提问】大化改新”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 【提问】图示大化改新,提问其意义和性质。 【回答】将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回答】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改革的作用,明确社会形态转型的历史意义,强化唯物史观。
(五)改革启示 【引导】出示多张图片,合作探究: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回答】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等等。 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现实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环节三:幕府的统治
(一)背景——封建庄园制 【引导】出示三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梳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其影响是什么? 【回答】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贵族等建庄园并获特权,进而催生武士集团,其特点为享有特权且庄园主与武士存在特定关系。 【回答】中央对地方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通过史料梳理培养逻辑思维,理解制度演变与社会动荡的因果关系,为理解幕府统治形成铺垫。
(二)武士和武士集团 【提问】武士和武士集团的目的、性质是什么?集团代表是什么? 【讲授】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回答】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明确武士集团的形成逻辑,理解其与庄园制的关联为分析幕府统治奠定基础
(三)幕府的统治 【引导】阅读课本,日本是如何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的? 【提问】出示材料,幕府与天皇是怎样的关系? 【讲授】出示幕府时代三大幕府,讲授其影响: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回答】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并设幕府于镰仓。以“征夷大将军”为核心的统治、管理机构称为幕府,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回答】幕府成为实际的权力中心,天皇称为没有实权的傀儡。 理解 幕府统治的政治特征,构建 权力结构演变的历史认知。
(四)武士道精神 【提问】武士尽忠的对象是谁?这一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一精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答】①主公。②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公忠实奴仆。③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辩证分析文化现象的双重性,培养客观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寻了古代日本的发展轨迹。从早期大和国统一,到学习唐朝进行大化改新,日本由此迈入封建社会,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随着封建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集团崛起,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幕府将军掌握实际权力,天皇权力旁落。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古代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系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希望大家课后能进一步梳理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古代日本的发展脉络。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梳理封建庄园制,学生参与度尚可。但对“不输不入”特权的讲解稍显仓促,部分学生理解不深。今后应增加实例辅助讲解,同时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能更透彻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