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一课,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上承封建时代亚欧文明中的西欧庄园、城市发展等内容,下启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近代化进程标志性事件,深刻展现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理解西欧近代化源头的重要篇章。教材先讲农业领域垦殖运动、租地农场的资本主义特征,再述手工业中手工工场的兴起,最后分析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清晰展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过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西欧庄园、封君封臣制度等中世纪历史基础,对“社会变革”有初步认知,但对“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等抽象概念理解模糊,易将租地农场简单等同于普通农场,对生产关系变化的深层意义缺乏体会。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兴趣较高,但难以将经济变化与社会结构转型、近代化进程建立关联,对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为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雏形的逻辑链条理解薄弱。教学中需用对比表格(如庄园与租地农场)、具体案例(如某手工工场运作细节)化解抽象概念,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经济现象推导社会影响,契合其逐渐增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欧洲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点等发展概况。(时空观念) 2.了解西欧农村出现的垦殖运动,分析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过程和特点。(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产生的原因和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西欧社会转型,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创造精神,提升创造能力。(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特点及资本主义性质;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五、教学难点 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的关联。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史料实证、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图片:中世纪西欧庄园与14世纪西欧城市市场,从这两幅图片中,你能感受到西欧社会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趋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自然衔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农业篇
(一)背景 【引导】阅读课本,回顾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发展历程。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阅读课本与材料,说说11世纪以后西欧农村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过渡】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呢? 【回答】①9世纪封君封臣制后,庄园兴起。②10世纪城市兴起,农奴成为市民条件。③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90%人居住庄园里。 【回答】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增多;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 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后续经济变革奠定基础。
(二)垦殖运动 【引导】出示提纲和文字材料,结合提纲回答垦殖运动的概况。 【回答】①时间:11世纪。②垦殖方式:领主组织开垦;农民自发开垦。③新垦殖区特点: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④结果:新垦区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的依附关系;新垦区对附近的庄园农奴颇具吸引力。 通过结构化梳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垦殖运动的核心史实,理解其对庄园制度的冲击。
(三)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提问】农奴要想离开庄园成为自由农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呢?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过渡】面对上述现象领主该如何选择? 【回答】①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②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 【回答】庄园人口锐减,劳动力短缺,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 以问题驱动思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建立租地农场 【引导】自主学习,回答建立租地农场的背景、土地集中方式。生答后图示土地经营方式的出现。 【回答】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培养自主归纳能力理解土地集中是新经营方式出现的前提。
(五)租地农场性质 【回答】租地农场是一 通过史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和漫画,请学生尝试分析租地农场的性质。 【讲授】农场主与承租人形成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引导】出示表格,通过对比西欧庄园和租地农场的背景、流行时间、人员组成、剥削方式、产品归属和性质,理解租地农场的性质和农副产品市场化。 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 【回答】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进入市场。而随着剩余农产品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料分析和对比表格,突破“资本主义性质”这一抽象概念培养史料实证和辩证思维能力。
环节二: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篇
背景 【引导】出示图片和相关史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梳理手工工场发展的历程 【回答】农产品的富余,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这一时期手工业不断发展。 【回答】13世纪小型手工坊→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手工工场。 帮助学生理解手工业变革与农业发展的关联,构建完整的经济变化脉络。
特点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材料分析思考:手工工场有何特点? 【提问】这体现手工工场的什么性质? 【引导】思考: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你有哪些启示?生答后图示生产力进步是如何影响社会整体面貌的。 【回答】①剥削方式:雇佣关系。②产品归向:面向市场。③生产方式:集中生产、分工协作。 【回答】资本主义性质 【回答】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回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 通过材料分析提炼关键特征,理解手工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转型,认识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社会结构的变化——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一)农村:富裕农民、骑士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合作探究,思考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 (二)城市:市民阶层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62第二自然段内容,找出城市居民包括了哪些人?他们形成了什么社会阶层?商人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的(身价、身份)? 【回答】富裕农民、骑士和乡绅利用土地集中和新的经营方式逐渐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回答】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城市居民,通过与贵族联姻/成为官员政治权利不断扩大,通过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 从经济变革延伸到社会结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阶级关系转型的逻辑,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讨论: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生答后出示关系图。 方,成为强化王权所需的政治力量。 【回答】资本主义萌芽 早期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思想)、新航路开辟(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创立(政治) 讨论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对近代化进程的奠基意义。
(三) 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11世纪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展开,核心展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早期变革。农业领域,因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引发垦殖运动,庄园制度逐渐衰落,租地农场兴起,具备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中,从分散到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分工协作与面向市场的生产,同样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结构随之改变:农村富裕农民通过经营租地农场成为新兴力量;城市市民阶层凭借工商业崛起,影响政治格局。这些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为西欧后续的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基础,是走向近代的关键铺垫。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系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但部分学生对“资本主义性质”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在后续教学中结合更多具体案例强化认知。此外,对经济变化与思想、政治变革的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构建更系统的历史联系。